在某种因素影响下,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保持的平衡被破坏的现象
典型表现为腹泻、腹痛
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胃肠道功能异常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主要有药物治疗、粪便菌群移植治疗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什么?
定义
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康成人的胃肠道细菌大约有1014个,肠道菌群保持着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当因某种原因导致平衡被打破,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位置方面发生改变,即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分类
肠道菌群失调包括比例失调、定位转移和自身感染。
比例失调
肠道菌群仅出现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3度。
轻度:只能从细菌定量上发生变化,临床上常无不适或有轻微排便异常, 肠道正常菌群如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可能减少,但为暂时性和可逆性,一旦菌群失调的病因去除后即可自然恢复。
中度:肠道正常菌群显著减少,引起菌群失调的症状,一般不能自然恢复。即使消除诱因,仍保持原来的菌群失调状态,需治疗才能纠正。
重度:肠道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非正常菌群过量繁殖,引起感染症状。
定位转移
原存在于肠腔的细菌和/或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进入其他位置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分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两类。
横向转移指肠道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
纵向转移指正常菌群从原定位向肠黏膜深处转移。 如细菌经淋巴、血液致淋巴结、肝脾、腹膜及全身感染。
自身感染
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肠道的正常菌群可以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引起机体感染。
自身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或危重病患者,通常是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病情况
目前没有肠道菌群失调症相关的发病率统计。
药物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症发病时间较明确,大多发生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少数发生在停药后。
肠道菌群失调症有什么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腹部不适等。
轻症患者表现为稀便,重症患者多为水样泻或大便带有黏液。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症状。
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口渴、少尿等症状。也可出现休克、昏迷。
肠道菌群失调症会治愈吗?
肠道菌群失调症可以治愈,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诱发因素,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通常预后良好。
肠道菌群失调症可以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等药物治疗,如双歧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还可以通过粪便菌群移植治疗重建肠道菌群微生态。
肠道菌群失调症用什么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症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抗生素,给予益生菌、粪菌移植治疗。
在停用原抗生素的同时,可以口服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可帮助调节肠道菌群。
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是将健康人的粪便处理后,通过口服胶囊或内镜输注的方式送至患者消化道内,重建肠道菌群微生态。
致病原因
很多因素均能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在种类和数量上的改变,从而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
药物代谢
药物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衡,常见菌群失衡的药物有抗生素、
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等。
肠道功能异常
各类疾病导致的肠道蠕动异常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发生位置改变,长期胃肠道蠕动异常,食物残渣残留,可导致细菌过度繁殖,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
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
代谢综合征、
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因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弱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其他
放射治疗后、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症状
临床症状
腹痛、腹泻、腹部不适。
轻症患者表现为稀便,重症患者多为水样泻或大便带有黏液。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症状。
发病时间
药物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症发病时间较明确,大多发生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少数发生在停药后。
并发症
脱水
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可导致脱水,患者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口渴、少尿等症状。
休克
严重者可出现水、
电解质紊乱,表现为意识不清、惊厥,心跳停止、昏迷。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腹痛、腹泻,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发生剧烈的腹痛、腹泻,而且有虚弱、极度口渴、少尿、皮肤干燥、眼球凹陷等脱水症状,建议立即就诊。
儿科
儿童可以去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无腹痛或腹部不适,通常什么时候疼痛会加重?
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较平常有何改变吗?
有没有腹胀,什么状况下可以缓解?
近期有没有吃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卫生的水?
近期吃过什么药?
病史清单
是否曾经患肠道疾病?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便常规
粪便培养
结肠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胆碱药:消旋山莨菪碱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患肠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患者近期在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接触放射性核素。
临床表现
患者有腹泻、腹胀、腹痛 、腹部不适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大便涂片可有细菌数量减少,尤其革兰阴性杆菌减少,粪便培养、菌群分析时正常生理菌群减少,致病菌增多。
粪便检验前无需禁食禁水,标本需要使用特殊容器及时送检,且不能混入尿液等杂质。
注意事项:做
粪便细菌培养用的标本,应使用医院实验室提供的专用标本盒,以避免其他细菌混入。
血生化检查
血生化检查是检测血液中的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表现对肠道菌群失调没有诊断意义,但可以通过腹部CT和超声检查等,可帮助医生排除器质性胃肠道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前需要除去腹部的金属物品,如皮带等。儿童检查时,需要家长辅助。
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直观、清楚,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排除器质性肠道疾病,如
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肿瘤等。
鉴别诊断
结直肠肿瘤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便秘等症状,50岁以上人群应注意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泻等症状。
不同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伴有黏液
脓血便。另外,疼痛部位除脐周外,一般为左下腹疼痛。可通过内镜检查鉴别,但溃疡性结肠炎常常可合并肠道菌群失衡。
功能性腹泻
相似点:都有腹泻表现。
不同点:功能性腹泻不伴腹痛,且无肠道菌群失衡,粪便检查可明确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利用对人体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促进正常微生物生长的制剂,目前主要有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三类。
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可以改善人体胃肠道菌群生态水平的一类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
益生元
能选择性地促进人体肠道有益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合生素
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服用后可帮助调节肠道菌群。
粪便菌群移植治疗
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是将健康个体的粪便处理后通过口服胶囊或内镜输注提取液的方式至患者消化道内,重建肠道菌群微生态。
不良反应:移植后短期内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
其他治疗
对于有原发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提高免疫力。
严重腹泻导致脱水患者,需进行补液治疗。
治愈情况
肠道菌群失调症经积极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
危害性
肠道菌群失调症引起的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可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肾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长时间的失调可能会导致上述疾病的发生。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避免饮浓茶、咖啡等。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生活管理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积极锻炼身体。
戒烟。
预防
少吃刺激性食物,营养均衡,避免发生营养不良。
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
适当运动,如慢跑、打球等,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如胃肠疾病等。
遵医嘱用药,不随意服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