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实验诊断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肾衰竭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血液生化等,是肾衰竭诊断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肾衰竭分为
急性肾损伤和
慢性肾衰竭,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急性肾损伤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1.血常规
慢性肾衰竭患者有明显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降低,细胞沉降率加快。
2.尿常规检查
随原发病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共同点是:
(1)
尿渗透压降低 比重低,多在1.018以下,严重时固定在1.010~1.012之间,作
尿浓缩稀释试验时夜尿量大于日尿量,各次
尿比重均超过1.020,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于0.008。
(2)尿量减少 多在每日1000毫升以下。根据
急性肾损伤RIFLE标准,尿量改变为分期的标准之一,风险期(R)尿量<0.5ml/(kg·h)并持续6小时,损伤期(I)尿量<0.5ml/(kg·h)并持续12小时,衰竭期(F)尿量<0.3ml/(kg·h)并持续24小时或无尿12小时。失功能期(L)和终末期肾病期(E)均有尿量减少。
(3)
尿蛋白定量 肾衰竭前期可有增加,晚期因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损伤,尿蛋白反而减少。
(4)
尿沉渣检查 可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和颗粒管型等,其中蜡样管型对诊断肾衰竭有重要意义。
(5)尿
肌红蛋白测定 横纹肌溶解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可有尿肌红蛋白升高。
3.肾功能检查
各项指标均提示肾功能减退。
肾小球滤过率(GFR)和
血肌酐(SCr)也是急性肾损伤RIFLE标准分期内容之一,风险期表现为短期内GFR下降>25%或SCr升高1.5倍持续24小时以上,损伤期GFR下降>50%或SCr升高2倍,衰竭期GFR下降>75%,SCr升高3倍或SCr升高≥44.2μmol/L并超过353.6μmol/L。GFR<60ml/min(老年人GFR<50ml/min)超过3个月对慢性肾衰竭具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4.血生化检查
血浆中
白蛋白减少,血钙偏低,血磷增高,血钾升高,血钠正常或偏低。横纹肌溶解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可见血清
肌酸激酶升高,超过上限5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血肌红蛋白升高是特征性表现。
5.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急性肾损伤的病理类型,帮助病因诊断。常见的急性肾衰竭病理损伤如下。
(1)
急性肾小管坏死 光学显微镜检查发现肾小球损害不明显,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瘀血、血栓、萎缩。肾间质不同程度水肿伴淋巴、浆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肾小管管腔扩张。细胞碎片和管型阻塞近端、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初始呈立方形或低圆柱形,后逐渐增高,坏死部位常出现钙化。
(2)
造影剂肾病 病理改变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和空泡变性,严重者崩解脱落,细胞碎屑阻塞于肾小管腔,肾髓质的髓袢和集合管病变严重,肾间质弥漫水肿,肾小球病变不明显。
(3)肾皮质坏死 主要改变为肾小球、肾小管坏死和
血栓形成。根据肾小球坏死灶的大小、有无血栓形成和血栓形成范围可进行分型,分为局灶性病变型,小块病变型,片状病变型,大块病变型,混合病变型。
(4)肾乳头坏死 主要改变为肾乳头坏死,坏死部位可发生钙化。
(5)
渗透性肾病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质淡染、细胞内有大量等体积空泡,细胞核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足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出现相似空泡。渗透性物质可发生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
(6)
血红蛋白尿所致急性肾损伤 肾小管病变较为明显,
苏木精-
伊红染色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圆形、大小不一、棕黄色颗粒。多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刷状缘脱落,灶性小管上皮细胞细小空泡变形,管腔内见红细胞碎片、颗粒及管型。
肾衰竭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为肾衰竭诊断、分期提供依据。通过病理学检查等还可明确
肾损伤的病因;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动态监测,如GFR、SCr等可为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评价、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