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肺炎是由布氏菌属细菌所引起的肺部急性或慢性感染,属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畜牧地区都有流行。
临床表现较复杂,从单纯发热至急性
败血症表现不等。早期出现休克,常有多器官损害,肺部受累普遍,一般牛型较轻,羊型和猪型大多较重,其表现形式可为急性,有时呈爆发性败血症,迅速致命,亦可为慢性。近年来本病有逐渐减轻的趋势,表现在起病快,发热期短,
高热患者明显减少,中毒症状轻微,没有明显的
肝脾肿大,各系统、各器官损害较轻,其原因可能与流行区较广泛的预防接种和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有关。
1.急性期
起病缓慢,急骤起病者仅占少数,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兆症状,此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
(1)发热与多汗 以波状热型最具有特征性,亦可呈
弛张热或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1至数周,间歇数天至两周;高热时多伴有畏寒及寒战,较突出的是多汗,较其他热性病显著,常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并伴有全身疲倦,烦躁不安,头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2)肺部表现 咳嗽,
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均可出现,少数患者为干咳,咳痰,痰为黏液性,脓性或血性,偶有声嘶,
胸膜炎,肺部可有干、湿性啰音及实变体征。
(3)关节痛 游走性大关节肿痛(肩,膝,骶髂及髋关节)为其特征,小关节亦可发生,不对称,疼痛呈针刺样,可发生肌肉痛,多见于两大腿及臀部,有时呈痉挛性痛。
2.慢性期
呈低热,咳嗽,咳痰,常为黏液脓性痰或偶有血丝,较常累及胸膜,发生胸膜炎,可伴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疲倦,失眠,关节痛,
神经痛,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病程数月至数年,有的长达两年以上,久病可发生关节僵直或挛缩。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或偏低,
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有时可见到异常淋巴细胞,血沉增速,部分病例可有正色素
大细胞性贫血。
2.细菌培养
血培养和骨髓培养可分离出病原菌;急性期或复发时可达70%~80%,骨髓培养可更高,
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大的淋巴结,肺内肉芽肿活检也能分离到病原菌,其他如脑脊液(
脑膜炎病例),关节滑囊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均可分离到病原菌。
3.血清学检查
(1)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①玻片凝集反应敏感性强,凡5~10分钟内发生明显凝集者视为阳性。②试管凝集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此反应一般在感染后7天可获阳性结果,至第二周常呈强阳性,单份血清凝集效价在1∶100以上,或双份血清凝集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有助于本病诊断。③
封闭抗体阳性标准为1:160~1:320,此法为慢性期布氏菌病中一种重要的实验诊断方法。④含巯基化合物处理血清凝集反应,如处理后血清效价比处理前总效价降低20%~30%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2)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晚,在发病后20~25天出现,其滴定效价1:16以上者为阳性,敏感性不及凝集反应,但特异性高,在布氏菌病诊断中起决定性作用。
(3)迟发性皮肤变态反应 以布氏菌素或布氏菌蛋白提取物做皮内注射,以测定皮肤变态反应,24~48小时观察结果,浸润1~2cm为弱阳性,2~3cm为阳性,4~6cm为强阳性。
4.X线检查
通常表现为肺门和支气管周围浸润性阴影或单个肉芽肿病变,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少见,慢性期可有
肺纤维化或钙化。
5.关节摄片
表现为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两侧骨质稀疏,伴有骨质增生或硬化。
1.流行病学资料和职业对协助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2.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多汗,关节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多伴有肝,脾,
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但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血液或痰液或组织标本中培养出布氏菌,即可确诊。
4.结合临床表现作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学试验如凝集效价1∶160以上或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更有诊断价值。
5.肺组织,骨髓,淋巴结等活检以发现肉芽肿改变者有助于诊断。
1.抗菌治疗
(1)急性期 宜联合给药。
四环素口服,加链霉素肌注。为减少复发,疗程常需较长。也有人主张多疗程治疗。亦可用
甲氧苄啶口服,加链霉素肌注,或加
利福平。1986年,WHO推荐选用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加利福平治疗布氏菌病。其他抗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索、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红霉素、
氯霉素等亦有相当疗效。
(2)慢性期 抗菌药物仍有效,但四环素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链霉素以4周为宜,在较长期用药中应密切注意药物的毒副反应,尤其是氯霉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采用
氧氟沙星加利福平口服,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极高。此外,喹诺酮类药物也是治疗布氏菌病药物之一,应列为首选,并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2.菌苗治疗
一般用于慢性期。菌苗疗法的应用方法很多,静脉、肌内、皮下、皮内法均可采用。其中以静脉法疗效最好。菌苗疗法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较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