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咽炎

更多功能

病毒性咽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咽部炎症
咽部干燥、灼热、发痒、咽痛等
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引起
可选择一般治疗、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定义
病毒性咽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咽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分。其中口咽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部,位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通常咽部即指此区。
口咽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咽侧壁由舌腭弓、咽腭弓以及(腭)扁桃体组成。每侧咽腭弓的后方有纵行条索状淋巴组织,称为咽侧索。
所谓咽峡,系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共同构成的一个环形狭窄部分。
通常7~10天痊愈,产生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分型
引发咽部感染的病毒主要有以下类型: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感染
病毒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后,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峡炎等疾病。发生在咽部、扁桃体及软腭时,常以咽部和软腭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和肿胀为特征。柯萨奇病毒A-16感染也是​​​手足口病​暴发传染的重要病因。
腺病毒感染
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患病后,在发生腹泻的同时,可伴有咽炎、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较轻的发热及呕吐症状。咽痛症状比普通感冒程度重。儿童患者常伴有结膜炎表现,也称为咽结膜热
副流感病毒感染
本组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而流感病毒属于黏病毒科,两类病毒并不相同,因此被命名为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分为四种类型。
感染多发生在冬春季干燥寒冷季节,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某些类型易发病年龄在2~5岁,夏秋季发病较明显,并有隔年1次的流行趋势,易引起以咽炎为特征的普通感冒。
鼻病毒感染
成人的病毒性咽炎30%~60%是由普通感冒引起,而鼻病毒感染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因,占感冒病因的1/2~2/3,潜伏期2~4天。感染常表现出程度较轻的咽痛,多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
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病毒还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病,出现人流感、禽流感、猪流感等。
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秋冬季节是高发期。
感染后,可表现出高热、畏寒或寒战、乏力、头晕头痛、全身酸痛等明显全身症状,以及咳嗽、流涕、鼻塞、咽痛等较轻的上呼吸道症状。
冠状病毒感染
自从全世界暴发2002年严重呼吸道综合征(SARS)和2019年新冠肺炎(COVIS-19)后,人类冠状病毒新变种作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引起极大关注。
早期2001年的一组人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临床症状数据显示,咽炎占30%,鼻炎占36.6%,喉炎占3.3%。
2022年英国154万多例成人COVIS-19资料显示,​​​阿尔法​、德尔塔毒株演变到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1和BA.2时,所有患者都出现咽痛、声嘶等咽喉炎症状。
EB病毒感染
EB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普遍在人B淋巴细胞中潜伏,并间歇地在口咽部上皮细胞中复制,以促进唾液传播。引发的咽部感染的主要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
感染的起始途径是通过淋巴组织和咽部上皮细胞。最初潜伏期为3~7周。轻度全身不适、发热前驱症状1~2周后明显咽痛、发热、和淋巴结肿大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与口腔分泌物接触是主要传染模式。咽部感染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引起,有时伴有龈口炎、淋巴结肿大、口腔或口咽部疱疹样病变和浅表溃疡。
发病情况
急性病毒性咽炎、慢性咽炎因病毒感染急性发作者,常在秋-冬、冬-春换季时发生。
病原体可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而传染,也可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在家人之间、幼儿园、学校或密闭工作场所内传播是这些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的突出特征。
健康人群亦可携带易感病毒,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在幼儿,急性病毒性咽炎常为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或伴发症状,如麻疹、流感、风疹等。在成人及较大儿童,则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之后。受凉、疲劳、烟酒过度及全身抵抗力下降,均为本病的诱因。
咽痛或咽痒大约占鼻病毒所致急性病毒性咽炎的50%,在副流感病毒感染时占80%,甲型流感时占50%。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