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

更多功能

病毒性胃肠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
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发热、水样便、腹痛等
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以及腺病毒等引起感染
无特效治疗,可根据病情采取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定义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引起本病常见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等。
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一系列症状。
分类
主要根据病毒种类分类。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
轮状病毒基因组由11段双链RNA组成,外包3层二十面体的蛋白质衣壳,无包膜,呈球形,直径约为75nm。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耐酸、不易被胃酸损坏,在室温中可存活7个月。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以及空肠,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中不断繁殖,细胞不断变形,甚至出现坏死,致使小肠失去了消化、吸收乳糖和蔗糖的功能。
此外,糖类滞留于肠腔内,引起肠腔渗透压进一步升高,从而导致大量液体进入肠道,导致腹泻、呕吐的发生。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直径为27~40nm,为一微小、无包膜圆形、二十面体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对各种理化因子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病毒可在细胞核中复制。由于上皮细胞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引起脂类以及糖类的吸收障碍,进而导致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液体进入肠道,从而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腺病毒胃肠炎
腺病毒为直径70~80nm的双链DNA,占幼儿腹泻病因的2%~12%。5岁以下小儿为易感人群,2岁以下者尤甚。病后可获较久免疫力,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多是由于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星状病毒性胃肠炎
星状病毒表面有5~6个突起呈星芒状,病毒颗粒大小不一致,直径平均为28nm±0.5nm。内含单股正链RNA,有3个开放读码框架,有5个血清型。可在人胚肾细胞中生长。
星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3~4天,成人较婴儿症状轻,除腹泻外,部分患者有呕吐和低热。粪便中电镜检出星状病毒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发病情况
疾病分布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好发于6~24个月大小的婴幼儿。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好发于老人以及儿童。
腺病毒胃肠炎好发于9~12月龄的婴幼儿。
星状病毒胃肠炎好发于7岁以下的儿童以及老年人群。
发病率
由于尚缺乏病毒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因而尚不明确常见病毒性胃肠炎的发生率。
本病具有一定自限性。经积极治疗,患者逐渐好转。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