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皮肤损害
皮疹可表现为水疱、红斑皮疹以及疣状赘生物等
由疱疹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感染所致
采取抗病毒、调节免疫、对症治疗等,还可使用液氮、激光等物理治疗
定义
病毒性皮疹是病毒感染机体后的皮肤表现,由
病毒性皮肤病引起。根据皮疹表现的不同分为3种类型:水疱型、发疹型、新生物型,皮疹分别表现为水疱、红斑皮疹、疣状赘生物等。
病毒性皮肤病有一定的自限性,积极治疗能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分型
根据病毒感染后所致的临床皮肤表现,主要分为以下3型。
水疱型
皮疹表现为水疱,有单发散在分布的水疱,也有簇集性水疱,有些可以单侧分布,见于单纯疱疹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等疱疹病毒科感染。
新生物型
皮疹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增生性皮疹,见于
乳头状瘤多瘤空泡病毒科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多瘤病毒等。
发疹型
皮疹表现为对称全身皮肤
斑疹或
斑丘疹,发展迅速,见于麻疹、风疹等副黏病毒感染,还可见于人
疱疹病毒6、7型感染。
发病情况
水痘在温带地区,90%的病例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未接种疫苗儿童中发病率高峰在1~4岁。
健康儿童患水痘的死亡率为1.4/10万,即10万人中可造成1位健康儿童死亡;成人水痘死亡率为30.9/10万,即10万人中可有约31位成人死亡,其中孕妇出现不良后果的风险高5倍。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为高发季节。我国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幼儿急疹多发生在春秋季,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3岁以上少见。家庭、托幼机构、学校中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很容易感染。
致病原因
病毒性皮疹是由各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损害,包括
疱疹病毒、副黏膜病毒、痘病毒等。
水疱型病毒性皮疹
多由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病原体特点
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分为HSV-1(引起大多数口唇单纯疱疹的病因)和HSV-2感染(引起大多数
生殖器疱疹的病因)。
带状疱疹:潜伏于神经节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由水痘-带状疱疹再激活发生带状疱疹。
传染源
潜伏期及患病早期患者。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较少通过直接接触皮损传播。HSV-2病毒可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新生物型病毒性皮疹
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表现为皮肤新生物。HPV目前有150种以上,大部分HPV不致病。
病原体特点
寻常疣:常与HPV-1、HPV-2、HPV-4、HPV-27、HPV-57、HPV-63感染相关。表现为皮肤角化性
丘疹,好发手足、暴露部位。
扁平疣:常与HPV-3、HPV-10、HPV-28、HPV-41感染相关。表现为面部、上肢皮肤褐色扁平丘疹。
跖疣:常与HPV-3、HPV-10、HPV-28、HPV-41感染相关。表现为足跖角化性丘疹,表面可见黑点。
尖锐湿疣:外生殖器常由HPV6/11感染所致。肛门生殖器皮肤结构发育异常与HPV16/18相关。表现为生殖器部位外生性赘生物,从小丘疹至生长后乳头状、菜花状。
传染源
有症状的患者或环境中存在的HPV。
传播途径
皮肤疣可环境感染或直接接触传染,生殖器疣可性接触传染,也可物品间接接触传染。
易感人群
皮肤黏膜破损、与患者亲密接触或免疫低下者。
发疹型病毒性皮疹
副粘病毒感染后表现为发疹型
皮疹。人疱疹病毒6、7型也可引起发疹型皮疹。
病原体特点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风疹由风疹病毒感染所致,
幼儿急疹由人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
传染源
潜伏期和患病早期患者。幼儿急疹的传染源多为无症状的成人。
传播途径
经飞沫通过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患。
诱发因素
以下情况容易诱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出现病毒性皮疹。
发热、受凉等外界因素导致免疫下降。
情绪激动、紧张、劳累、饮酒等生活因素导致免疫下降。
手术、外伤等应激因素。
皮肤黏膜破损,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是HPV感染的诱因。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者容易发生病毒性皮疹。
与病毒性皮疹患者密切接触者。
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口服免疫抑制药物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低下人群。
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
HSV感染机体后,病毒侵入皮肤黏膜,先在局部增殖,形成初发感染。初次感染激活免疫系统,清除病毒,感染自愈,但病毒并未完全清除,而是潜伏在局部感觉神经节细胞中。
某些诱发因素(如发热、受凉、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日晒等)下,可使潜伏状态的病毒激活,沿神经到达皮肤,引起皮肤黏膜交界处表皮细胞破坏,表现为疱疹复发。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VZV)首次感染所致。病毒最初在感染处复制,几天后出现病毒血症,出现全身分布的特征性皮肤损害。易感人群在接触带状疱疹的皮损后可出现水痘。
带状疱疹
由VZV再次激活所致,在首次感染或免疫接种后,VZV在感觉后根脊神经节细胞中保持潜伏状态。当机体受到免疫抑制或过劳、手术外伤、患恶性肿瘤等诱发因素时病毒再激活,并出现复制、通过感觉神经移至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特征性皮疹,并伴有
神经痛。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HPV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人是唯一的宿主。接触感染后,病毒在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中繁殖,形成特征性皮疹。
麻疹
麻疹病毒属RNA病毒,病毒衣壳外有囊膜,上有血凝素,有溶血作用。主要经飞沫经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染,病后2周,体内即产生循环抗体且有持久免疫力。
风疹
病原体为RNA病毒-风疹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进入人体后,开始在上呼吸道和颈淋巴结处生长繁殖,以后通过血液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皮疹可能是由于机体产生病毒抗体后,抗体-病毒复合物形成的一种炎症反应。
幼儿急疹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血症引起的局部皮肤表现有关,也可能涉及到免疫应答。
主要症状
疱疹型病毒性皮疹
单纯疱疹
发生部位:
单纯疱疹好发于口周、鼻周及眼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
生殖器疱疹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或冠状沟。女性好发于阴唇、阴阜、阴蒂或宫颈。
皮损特点:红斑基础上簇集性
丘疹和水疱,数天后水疱破溃形成糜烂,继而结痂愈合。病程1~2周。初次感染时,皮损范围广泛、自觉症状明显。某些诱因导致
皮疹复发时症状较轻,好发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水痘
多见于儿童,有一定的潜伏期,病程一般14~16天。
前驱期:表现为畏寒、低热、咽痛、食欲减退等,持续1~2天。
出疹期:皮疹躯干、头面部较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分批发生,同一部位可见红斑、水疱、丘疹或结痂等不同时期皮疹。
带状疱疹
发生部位: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部神经。
皮损特点:红斑基础上簇集的水疱,单侧沿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有
神经痛特点。
新生物型病毒性皮疹
寻常疣
数目不一,表现为质地较硬的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顶端呈乳头样或菜花样增生,周围无炎症。
扁平疣
青少年常见,针头至粟粒大小,扁平光滑丘疹,正常肤色或褐色,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部分患者有自限性。
尖锐湿疣
单个或簇集的红色、灰白色的丘疹、斑块,可呈菜花状、乳头状,好发于外生殖器或肛周。
发疹型病毒性皮疹
幼儿好发。
麻疹
发生部位:自耳后、发际、迅速延至颈、躯干、四肢、掌跖,一般2~5天出齐。
皮损特点:发疹前有前驱期,表现为
高热及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和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发热后2~3天,颊黏膜上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黏膜斑。发热后4天起疹,为
斑丘疹,初玫瑰色,后呈暗红色,压之褪色。
风疹
发生部位:初起于面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颈部、躯干、上肢最后到下肢。
皮损特点:一般先发热,热退出疹。皮疹形态单一,为粉红色斑或斑丘疹,可有轻度痒感,稀疏存在。消退后不留痕迹或轻微脱屑。可伴有颈部
浅表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疹
发生部位:往往广泛发生于颈部、躯干上部,骶尾部的皮疹往往融合。面部、四肢也可有皮疹。
皮损特点:在发热数天后体温骤然下降,热退起疹,多为风疹样斑丘疹,2~3天消退。
其他症状
可有疲乏、倦怠表现。麻疹、风疹可有发热症状。
水痘病毒累及肺部时,可出现咳嗽、
咯血、呼吸困难、
紫绀等。
并发症
水痘的并发症
皮疹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生软组织感染如丹毒、
蜂窝织炎或
败血症。
肺炎:轻症者无症状。重症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绀、严重者呼吸衰竭。
脑炎:表现为高热、
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
麻疹、风疹的并发症
中耳炎:出现耳痛、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等。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出现水疱、红斑、新生物等皮损时,建议首诊皮肤科。
性病科
当
皮疹主要出现在生殖器或肛周时,建议首诊皮肤性病科。
感染内科
如出现皮损同时有发热等症状,建议同时到感染科或发热门诊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用手机拍照记录皮疹变化情况,以便就医时为医生提供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这些皮疹最先出现在什么部位?
起皮疹前有无发热、咽痛、倦怠、无力等症状?
是否伴阵发性疼痛、刺痛、瘙痒等不适症状?
发热与起皮疹之间的关系,如发热后第几天起疹?或是否热退起疹?
病史清单
家人、朋友、伴侣是否有类似症状?
出现皮疹前是否有使用药物?用了哪些药物?
发疹前是否有不洁性交史?
是否有复发情况,多长时间发作一次?
哪些因素会导致皮疹复发?饮酒、劳累、情绪激动?
既往是否有就诊过,用过哪些药物及治疗,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免疫力低下的情况。
可能有不洁性交史。
可能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等诱因。
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皮肤黏膜交界部位反复红斑、簇集性水疱。
水痘:有发热等前驱症状。前驱症状1天后出现水疱。皮疹呈向心性分布,水疱周围有红晕,部分结痂。
带状疱疹:在红斑基础上簇集的水疱。一般单侧沿神经带状分布。伴有
神经痛。
各种疣:数目不一,质地较硬的
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顶端呈乳头样或菜花样增生,特殊部位如甲周为
甲周疣,足跖部者称为
跖疣。
扁平疣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
尖锐湿疣好发于外生殖器或肛周。
麻疹:多为幼儿,有前驱期,表现为
高热、上呼吸道症状等。发热后2~3天出现口腔麻疹黏膜斑,发热后4天皮肤起疹,为
斑丘疹,初玫瑰红色,后呈暗红色,压之褪色。自耳后、发际、迅速延至颈、躯干、四肢、掌跖,一般2~5天出齐。
风疹:多为幼儿,前驱期1~2天发热,热退即出疹。皮疹形态单一,轻微,瘙痒不明显。1~2天即消退。伴有颈部
浅表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疹:多为3岁以下婴幼儿,突起高热,热退起疹,多为斑丘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为常规检查。
疱疹病毒或副粘病毒感染,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下降,
淋巴细胞偏高,
单核细胞升高等,均提示病毒感染。
同时进行
C反应蛋白(CRP)、血沉检测,有利于对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其他辅助诊断检查包括病毒抗体或抗原检查等。
鉴别诊断
固定型药疹
需要与单纯疱疹相鉴别。
固定型
药疹:发病前有服药史,且应用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后可诱发发病。多次应用后有加重趋势。表现为皮肤黏膜交界处紫红色斑,甚至出现水疱。
单纯疱疹:发病前无用药史,反复发作与发热、受凉、紧张、劳累等相关,复发病例皮疹固定,表现为皮肤黏膜交界处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水疱,症状轻,一周自愈,不会有加重泛发趋势。
丘疹性荨麻疹
需要与水痘相鉴别。
丘疹性荨麻疹:大多为虫咬所致,皮疹呈红色风团样、纺锤状,顶端有水疱。瘙痒明显,好发四肢、腰背、臀部等,无向心性分布的特点,无发热、倦怠等前驱症状。无传染性。
水痘: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病前有发热、倦怠乏力、咽痛等前驱症状。皮疹向心性分布,瘙痒轻微,同一部位可有红斑、水疱、结痂等多时期皮损存在,有传染性。
脓疱疮
需要与带状疱疹相鉴别。
脓疱疮:皮损为散在的红斑、水疱,很快形成脓疱,脓疱破裂形成脓痂,可自行接种播散,多见于儿童,疱液涂片或培养可见细菌。无沿神经分布、神经痛的特点。
带状疱疹:好发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簇集的水疱,一般沿外周神经带状分布,伴有神经痛的特点。
麻疹型或猩红热药疹
需要与麻疹鉴别。
发病突然,可伴发热,但与麻疹相比症状较轻。多有明确的用药史,如青霉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等。皮损多在首次用药的3周内出现。
猩红热
需要与麻疹相鉴别。
猩红热:为细菌感染所致,除发热、猩红色皮疹外,有扁桃体红肿、化脓,口周苍白圈、“
杨梅舌”、皮肤皱褶处皮疹明显,发疹后手足部脱屑明显。
麻疹:为病毒感染所致,前驱期有2-4天发热,中重度呼吸道症状,但扁桃体无明显化脓性炎症,无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皮肤皱褶处皮疹明显呈线状等,愈后为糠状脱屑。
治疗目的: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防治可能的并发症。
治疗原则: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适当使用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新生物型
病毒性皮肤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系统用药
抗病毒治疗
用于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水疱型疾病,如:
单纯疱疹、水痘、
带状疱疹。
对症治疗
止痛:针对带状疱疹
神经痛,可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等治疗,如布洛芬、
双氯芬酸钠、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
营养神经:针对带状疱疹,可口服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
甲钴胺片。
防治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水痘性脑炎出现
脑水肿者应采取脱水治疗。
外用药
疱疹病毒感染
以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为主。
口腔感染患者可用1:1000苯扎溴铵溶液含漱。
人乳头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或细胞毒药物,如:
氟尿嘧啶软膏、
维A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等。
物理治疗
紫外线、频谱仪、氦氖激光等可缓解带状疱疹疼痛。
冷冻疗法、
激光治疗:可用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物型病毒性皮疹,可清除增生物。
手术切除
其他治疗
麻疹、风疹治疗原则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常规处理,注意隔离。同时防治可能的并发症。
治愈情况
病毒感染性疾病预后良好,大都有自限性。
单纯疱疹:可自愈,临床治愈。在免疫力下降时易复发。
水痘:自限性疾病,轻症患者10-14天自愈,重症患者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带状疱疹:大多数患者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复发率较低。复发者提示免疫功能下降或有潜在的恶性疾病。近年来复发的病例屡见报道。
麻疹:经积极治疗,愈后可获终生免疫,极少复发。
风疹: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危害性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抑制剂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感染水痘时,易出现出血性水痘。
营养不良、
淋巴瘤、白血病等疾患感染病毒,易出现病毒播散、病情较重、并发症好发。
孕妇感染水痘,可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
带状疱疹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易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孕妇在妊娠前4个月内患风疹,可能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此种胎儿畸形称为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膳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瓜果、蔬菜、牛奶、瘦肉等。
患病期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水分。
生活管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
注意休息,室内通风。
病情监测
水痘:监测血常规、肝功能、体温、水疱数量、皮肤有无继发感染、有无呼吸困难、有无发绀、有无惊厥及抽搐发作等。
带状疱疹:按时复诊,若
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存在,应继续治疗,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风疹、麻疹:注意监测患儿的精神状态、全身症状等,如有病情变化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预防
某些
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在潜伏期或发病期有较强传染性,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呼吸道隔离或密切接触者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水痘
水痘传染性强,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需隔离。
污染物、用具可采用煮沸、日晒等方式消毒。
水痘患者接触者最少隔离3周。
免疫力低下、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孕妇等,如有接触史,可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以减轻病情。
麻疹
潜伏期10~15天,自潜伏期至皮疹出现后5~7天,卡他症状消退,无分泌物,此期间均需隔离。
接触者建议隔离观察2~3周,必要时可肌肉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佩戴口罩,避免与水痘、麻疹、风疹等患者紧密接触。
体质较弱者避免在封闭的公共场所停留过长时间。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可很大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儿童可按照疫苗接种计划接种风疹疫苗、麻疹
灭活疫苗、水痘疫苗。成人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