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检查

更多功能

鼻内镜检查
概述 检查流程 结果解读
鼻内镜常用于观察鼻腔和鼻咽部,评估和判断是否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
检查部位包括下鼻甲、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上颌窦口、鼻中隔及鼻咽部
可以帮助筛查或诊断鼻炎、鼻息肉、鼻出血、鼻腔肿瘤,以及鼻咽部病变
分为硬性鼻内镜和软管鼻内镜
定义
内镜检查是利用鼻内镜对鼻腔和鼻咽的深在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观察,用以评估和判断鼻腔及鼻咽各个结构和区域功能是否正常,并以此协助诊断疾病。
检查部位包括下鼻甲前端、下鼻甲表面黏膜、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上颌窦口、鼻中隔,以及鼻咽部、蝶筛隐窝及中鼻道。筛查或诊断鼻腔的炎症、息肉、鼻出血、肿瘤脑脊液鼻漏,以及鼻咽部病变。
分类
硬性鼻内镜检查
硬性鼻内镜是一种体积小,光度强、视野开阔的柱状镜望远型观察设备。全套设备除内镜外,还包括光源、摄录像监视系统和必需的辅助器械。
有鼻部症状或怀疑周围器官病变与鼻有关者,经常规前鼻镜、间接鼻咽镜检查无满意发现时,均可行硬性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有多种型号,视角不同、长短不一、管径不等,以满足成人、儿童鼻腔和鼻窦不同部位的检查。
软管鼻内镜检查
纤维导光鼻内镜,管径很细,可在表面麻醉下经前鼻孔送入鼻腔,可随需要将内镜的末端弯曲,更适合婴幼儿和狭窄鼻腔结构的检查。
对于各鼻道,如中鼻道、半月裂、钩突、筛漏斗等处的深在结构,以及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的自然开口及其附近的病变均可进行观察。
在一般软管鼻内镜的基础上,可配备摄录像系统,具有图像更清晰、可锁定瞬间图像并输出图像。
利用窄带成像技术。
检查目的
鼻内镜检查,是通过静态和动态观察,了解鼻腔及鼻咽部解剖结构、功能改变,以及是否存在病变,还可以借助鼻内镜配套的器械进行异物取出、活检等相关操作。
鼻腔、鼻咽疾病筛查:不明原因的鼻腔和鼻咽部疼痛、异物感、构音障碍、鼻塞、慢性咳嗽、鼻痒、流涕、打喷嚏,以及涕中带血、鼻出血等症状,需排除鼻腔及鼻咽,乃至可能的鼻窦病变。
鼻腔、鼻咽疾病诊断: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
病变部位及范围判定:确定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来源;脑脊液鼻漏、鼻出血的部位及程度判定。
功能及结构评估:引流功能评估,结构形态评估,鼻腔黏膜舒缩功能评估,经鼻置入鼻饲管前评估,其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前评估等。
内镜下操作及治疗:异物取出,病变部位活检,辅助鼻饲置管及困难气道插管等。
治疗后随访:鼻腔及鼻咽疾病治疗效果评价及随访。
适用人群
鼻内镜检查适用于怀疑鼻腔及鼻咽部病变的人群,包括鼻腔疾病、鼻咽部疾病、部分鼻窦疾病等。
禁忌人群
鼻内镜检查,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
有严重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者。
受检者不能配合,包括心理障碍和鼻腔极为敏感者。
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者。
鼻腔空间狭窄,以致鼻内镜无法通过,导致不能完成既定检查内容者。
传染性疾病活动期。
对麻醉药过敏者。
重病、极度衰弱和妊娠晚期,虽非绝对禁忌证,但操作须十分谨慎。
检查风险
恶心和呕吐:在观察鼻咽时,或可因内镜头端刺激鼻咽部而引发咽反射,导致恶心感或发生呕吐。
误吸:检查时,因咽喉受到刺激,可能出现胃内容物反流现象。当反流物进入喉腔后,常产生误吸,严重者可激发喉、喉气管,以及气管和支气管痉挛,抵抗力降低者还可继发吸入性肺炎。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检查前可酌情禁食、禁水。
软性喉镜是实心镜体,婴幼儿检查一般不宜采用或应特别慎重。
出血:在操作过程中即使是软管鼻内镜也存在摩擦黏膜,造成创伤出血的可能性,但一般损伤较轻,出血量较少。
麻醉意外:为减少检查时的鼻部及鼻咽不适,常会在检查前进行表面麻醉。极少数受检者会对表面麻醉药物过敏。
鼻腔粘连:鼻内镜下活检及操作时,可能使黏膜发生反应性水肿而发生粘连。
感染:检查前如鼻内镜未完成消毒杀菌过程,有可能引发检查部位的感染,当产生黏膜损伤时,更易出现继发感染。
视觉障碍:借助鼻内镜检查开放的鼻窦时,如不慎损伤眶内壁,可能直接损伤眶内容物和引起眶内出血、感染,眶内压增高,引起视力减退或复视视野缺损等。这些症状有时在检查结束几天后才表现出来。
心脑血管意外:对于有严重心肺脑功能障碍者,存在激发原有慢性疾病的风险。需提前告知检查医生,有效避免检查中疾病突发。
参考价格
不同等级医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喉镜,检查价格也不同,通常为50元至30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麻醉用药可能需单独缴费,部分医院麻醉药为自费。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