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肠道疾病
以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由各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补液、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为主
定义
病毒性肠炎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腹泻、
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免疫力正常者多呈自限性。
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腺病毒是最常见病原体。
临床上可出现发热、恶心、厌食、腹痛等症状。
分类
根据病毒种类可分类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是一种呈球形的双股RNA病毒,似车轮状故得名。轮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稳定,耐酸、耐碱、耐乙醚,室温情况下可存活7个月。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在上皮细胞内复制,致肠绒毛上皮细胞受损,使乳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肠腔内高渗透压,水分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
诺如病毒性肠炎
诺如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具有强大的抵抗力,且感染性很强。
病毒主要在肠道黏膜细胞质中复制,可引起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的发生可逆性病变,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变钝,造成对脂肪及双糖的吸收障碍,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液体进入肠道,从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肠腺病毒性肠炎
肠腺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球形的双链线性DNA病毒,耐酸耐碱,对
甲醛及紫外线敏感,对胆盐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肠道中存活。
肠腺病毒主要感染空肠和回肠,病毒感染可使肠黏膜绒毛变短变小,促使细胞变性、溶解,小肠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发病情况
病毒性肠炎的传染源有人和动物,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和人-人的接触感染为主,人群普遍易感。
由于病原体不同,流行病学有些差异。
轮状病毒性肠炎
秋冬季多见,儿童多于成人。
A组
轮状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感染婴幼儿,以6-24月龄发病率最高。
B组轮状病毒成人普遍易感,主要感染青壮年,以20-40岁人群最多,主要发生在我国,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多发生在4-7月份。
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儿童,成人偶发,多为散发,偶有小规模流行。
诺如病毒性肠炎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成人及大龄儿童多见。
诺如病毒全球广泛流行,全年均可发病,秋冬季流行较多,常出现爆发流行,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占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的1/3以上。
肠腺病毒性肠炎
肠腺病毒人群普遍易感,绝大多数患儿在3岁以下,以6-12月龄幼儿多见,成人发病较少。
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在我国幼儿腹泻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轮状病毒。
致病原因
轮状病毒:患者及无症状带病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诺如病毒:传染源主要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可散发,也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引起暴发流行,人与人接触及含病毒气溶胶也可传播。
肠腺病毒:患者和隐形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
诱发因素
不洁饮食
进食生冷未煮熟的食物时,可能会导致病毒未完全杀死,从而使病毒入侵人体,诱发病毒性肠炎的发生或使之症状加重。
不卫生的进餐习惯
饭前、便后不注重手卫生,或未清洗干净,均可以诱发本病的发生。
免疫力低下
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部分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及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抵抗外界病毒的免疫力减低,容易感染本病。
主要症状
腹泻
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多为稀
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量多且急,一般无脓血,仅少数有粘液,大便可为黄色或黄绿色,有些可伴有腹胀及腹痛。
轮状病毒性肠炎腹泻多出现于恶心呕吐之后,粪便多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无黏液及脓血,每天十次及数十次不等。病程多为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诺如病毒性肠炎腹泻常伴有腹痛,呈绞痛,粪便多为黄色稀水样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病程一般1-3天可自愈。
肠腺病毒肠炎腹泻多为稀水样便,每日十数次,伴有低热及呕吐。平均病程8-12天。
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幼儿症状较成年患者更为明显。
发热
根据疾病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在感染控制后好转。
呼吸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有支气管炎或肺炎表现。
并发症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脱水、
电解质紊乱,患者可见皮肤弹性变差、乏力、严重口干、心慌等表现,这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脱水严重者甚至可因水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其他并发症还包括
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惊厥)、心脏受损(
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及肝胆损伤等。患者有反应迟钝、烦躁不安、疲乏、惊厥等表现。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如果出现腹泻,大便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伴有发热及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感染内科就医。
消化内科
当不确定是否是由病毒性引起的腹泻,但同时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到消化内科就医。
儿科
儿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也可以就诊于儿科或小儿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卧床休息,适当多饮水。
如有排便,记住大便性状、颜色及次数,可拍照保存。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腹泻之前是否有进食不洁食物或受凉?
腹泻持续了多长时间、每天几次?
大便是否有粘液及脓血?
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咳嗽?
是否有腹痛、腹胀等不适?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存在肠炎、腹泻等病史?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电解质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2周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前患者可能有不洁饮食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腹泻是最典型的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
少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咳嗽,甚至全身多系统的表现。
体征
存在腹痛的患者可伴有
腹部压痛,多数存在
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大部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少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及
淋巴细胞稍高,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
大便常规
对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等具有诊断意义。
粪便外观多为黄色水样。镜下检查粪便中无脓细胞及红细胞,有时可有少量白细胞。
电解质
部分患者电解质检查可出现低钾、低氯、低钠等情况,与急性脱水有关。
粪便培养
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血清抗体检测
检测到轮状病毒IgA抗体时,提示存在
轮状病毒感染。
凝胶电泳分析
应用 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肠腺病毒核酸,可进行肠腺病毒测序、定量及分型。
影像学检查
腹腔盆腔CT
可用于排除由其他炎性或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
鉴别诊断
细菌性肠炎
相似点:都可以引起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不同点:细菌性腹泻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以大肠杆菌多见,血常规结果可有
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且对抗生素治疗敏感。病毒性肠炎血常规正常或有轻度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升高,对抗生素治疗无效。
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点:二者均可以有腹泻的表现。
不同点: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大便中可伴有明显的黏液及脓血,肠镜检查可见明显充血、水肿、假性息肉等表现;而病毒性肠炎一般病程较短,多无脓血等表现。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及脱水的对症和支持治疗,抗菌药物无效。重症患者需纠正
酸中毒和
电解质紊乱。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减少剧烈运动。
多饮温开水。
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口服加盐的米汤、糖盐水或口服补盐液治疗。
严重脱水者应接受静脉补液,注意补钾,酸中毒时予以碳酸氢钠纠正。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腹泻、腹痛、脱水的对症和支持治疗。
止泻剂
蒙脱石散因对消化道内的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等作用,可作首选。
消旋多曲是一种脑啡肽酶抑制剂,可进一步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起到止泻作用。
微生态制剂
适应于肠道菌群紊乱者,可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维持或恢复肠道稳态。
缓解腹痛药物
可以减轻胃肠痉挛,改善腹痛症状。
长期使用患者可能有口干、视物模糊、面红等不良表现。
治愈情况
病毒性胃肠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一般在3~5天左右可以自愈。
病毒性胃肠炎的预后与患者病情、是否积极治疗相关。
少部分婴幼儿腹泻患者因脱水严重而需住院治疗。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喝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
吐泻频繁者应禁食8~12小时,然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恢复期应清淡、低脂饮食,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以及肥甘厚腻的食物,如腊肠、咸肉、油炸食品等,以免引起胃肠道的不适。
生活管理
心情愉悦,放平心态,不要给自己过大的精神压力。
避免熬夜,注意休息。
病情监测
患者要注意日常监测每日粪便次数、排便量、粪便性状、呕吐次数、尿量、精神状态等。
同时,患者要注意监测每日体温,判断有无发热。
预防
预防
病毒性胃肠炎包括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
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旦有急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同时家属帮忙做好呕吐物以及排泄物的消毒处理。
同居家人需要做好个人的消毒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合理膳食,保证饮食以及饮水卫生。
注意加强手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不吃生冷变质食物。
保护易感人群
针对婴幼儿、老年人群、既往患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人群,应当做好保护性隔离。
建议加强运动,如慢跑、散步、自行车等,以增强体质。
对6~24月龄婴幼儿口服减毒
轮状病毒疫苗,是目前预防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最有效方法。
母乳喂养可减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发病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