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肠炎

更多功能

病毒性肠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多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肠道疾病
以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由各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补液、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为主
定义
病毒性肠炎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免疫力正常者多呈自限性。
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腺病毒是最常见病原体。
临床上可出现发热、恶心、厌食、腹痛等症状。
分类
根据病毒种类可分类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是一种呈球形的双股RNA病毒,似车轮状故得名。轮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稳定,耐酸、耐碱、耐乙醚,室温情况下可存活7个月。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在上皮细胞内复制,致肠绒毛上皮细胞受损,使乳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肠腔内高渗透压,水分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
诺如病毒性肠炎
诺如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具有强大的抵抗力,且感染性很强。
病毒主要在肠道黏膜细胞质中复制,可引起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的发生可逆性病变,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变钝,造成对脂肪及双糖的吸收障碍,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液体进入肠道,从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肠腺病毒性肠炎
肠腺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球形的双链线性DNA病毒,耐酸耐碱,对甲醛及紫外线敏感,对胆盐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肠道中存活。
肠腺病毒主要感染空肠和回肠,病毒感染可使肠黏膜绒毛变短变小,促使细胞变性、溶解,小肠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发病情况
病毒性肠炎的传染源有人和动物,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和人-人的接触感染为主,人群普遍易感。
由于病原体不同,流行病学有些差异。
轮状病毒性肠炎
秋冬季多见,儿童多于成人。
A组轮状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感染婴幼儿,以6-24月龄发病率最高。
B组轮状病毒成人普遍易感,主要感染青壮年,以20-40岁人群最多,主要发生在我国,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多发生在4-7月份。
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儿童,成人偶发,多为散发,偶有小规模流行。
诺如病毒性肠炎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者以成人及大龄儿童多见。
诺如病毒全球广泛流行,全年均可发病,秋冬季流行较多,常出现爆发流行,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占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的1/3以上。
肠腺病毒性肠炎
肠腺病毒人群普遍易感,绝大多数患儿在3岁以下,以6-12月龄幼儿多见,成人发病较少。
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在我国幼儿腹泻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轮状病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