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咽喉疼痛、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以白喉抗毒素、抗生素等进行治疗,并辅以对症治疗
大多数人可治愈,年龄小者预后较差
儿童、机体免疫力较低者易感染
定义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的细菌因其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而得名。
棒状杆菌感染是指机体感染棒状杆菌,不同棒状杆菌感染可引起不同疾病。
棒状杆菌属细菌有103个种和亚种,与人类有关的常见白喉棒状杆菌,此外还包括假白喉棒状杆菌、溃疡棒状杆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杰克群棒状杆菌等,一般统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
人体棒状杆菌感染以白喉棒状杆菌最为常见,感染后可引起白喉,主要有咽喉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
白喉棒状杆菌人群普遍易感;类白喉棒状杆菌一般无致病性,多为条件致病菌,仅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感染。
发病情况
棒状杆菌感染以白喉棒状杆菌感染多见,其分布于世界各地。
常在居住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
四季均可发病,但好发于春冬季。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机体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
我国自开展疫苗接种后,发病率下降,且多为散发病例,病死率少于5%。
致病原因
棒状杆菌感染是感染棒状杆菌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白喉棒状杆菌:传染源主要为白喉患者、白喉棒状杆菌携带者。
类白喉棒状杆菌:本身就存在于体内,可广泛寄生在人的皮肤、咽喉、外耳道、鼻腔、外阴、泌尿道等处。
传播途径
白喉棒状杆菌
经飞沫传播:经呼吸道吸入带白喉棒状杆菌的飞沫而引起感染。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带菌者及白喉棒状杆菌患者,或接触被白喉棒状杆菌污染的物品而引起感染。
类白喉棒状杆菌
类白喉棒状杆菌本身就存在于体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
白喉棒状杆菌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患者更常见。
类白喉棒状杆菌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感染。
发病机制
白喉毒素是白喉棒状杆菌主要的致病物质,白喉棒状杆菌侵入人体后在鼻腔、咽喉等部位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并分泌白喉毒素,导致炎性渗出、组织坏死,且不断凝固而形成假膜。
假膜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若假膜、黏膜水肿脱落,则可引起
呼吸道阻塞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窒息,甚至死亡。
白喉毒素释放入血后,可结合心肌细胞、外周神经、肾上腺组织细胞等,引起声音嘶哑、心肌炎、软腭麻痹、吞咽困难等全身中毒症状。
主要症状
棒状杆菌感染潜伏期1~7天,通常为2~4天。
根据病变部位及中毒症状轻重可分为4种类型。按发病率,
咽白喉最常见,各年龄均可发生,喉白喉次之,鼻白喉较少见,以婴幼儿为多,其他部位则更少见。
感染不同的棒状杆菌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常见以下症状。
白喉杆菌感染
咽白喉
临床最为常见,流行时约占80%。按其假膜范围、局部及全身症状的轻重可分为4型。
普通型:起病缓慢,临床可有咽喉疼痛、红肿、中度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症状,婴幼儿可表现出流涎、不活泼或哭闹、咽部可见边界不清、不易剥离的灰白色片状假膜。
轻型:临床可有低热、咽痛等症状,仅在扁桃体可见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
重型:临床可有
高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常伴颈
淋巴结肿大、压痛,假膜范围扩大,且假膜厚,边界清楚,呈灰黄色或黑色。
极重型:临床可有高热、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细速、血压下降、口唇发紫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心律失常、
心脏扩大、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喉白喉
常见于1~5岁小儿,以进行性梗阻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表现出“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或失声、呼吸时有蝉鸣音、呼吸困难。
梗阻严重者吸气有
三凹征,严重时会有惊恐不安、大汗淋漓、发绀,甚至昏迷。
鼻白喉
常见于婴幼儿,临床可有鼻塞、流粘稠的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发红、糜烂及结痂等症状。
类白喉棒状杆菌感染
类白喉棒状杆菌可侵袭机体多个部位,感染不同部位可引起相关症状。
感染咽部:可有咽喉疼痛、红肿等症状。
感染眼结膜:可有眼睛红肿、不适、痒感等。
感染阴道:可有外阴红肿、白带增多等症状。
感染尿道:可有尿道口分泌物增多、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
并发症
中毒性心肌炎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1~2周。
无论病情轻重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原发病变范围广泛者,或抗毒素治疗延迟者。
患者有心率、心音、心律改变,心脏影扩大,
心电图异常及
心肌酶谱异常,重症者发生
心力衰竭和周围循环衰竭是白喉死亡的主要原因,恢复期也可突然发病致死。
周围神经麻痹
是重症白喉的常见并发症,常见于病程第3~4周。
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以软腭麻痹最常见,患者说话含糊不清,有鼻音,饮水时发呛、腭垂反射消失。其次为
眼肌麻痹,出现斜视、
眼睑下垂、瞳孔扩大等。面神经瘫痪时,表现口角歪斜、
鼻唇沟变浅等。
麻痹一般于2~3个月内消失,不留后遗症。
中毒性肾病
很少见,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中有白细胞和管型,一般无血尿。
继发感染
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引起肺炎、化脓性颈淋巴结炎、淋巴结周围炎、中耳炎、
鼻窦炎、
败血症等。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如果出现咽喉疼痛、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
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即使症状不严重,也应及时就医,建议首先就诊于感染内科。
急诊科
当出现
高热(>39℃)、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鼻翼煽动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可拨打120急救或就诊于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故应穿着宽松的衣物。
就医前如果有发热,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毛巾敷额头或擦拭腋下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咽喉部疼痛、红肿或不适等?
是否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乏力、食欲下降等?
上述症状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接触过同类有症状的患者?
是否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流行病病史。
当下处在秋、冬季或当地正在流行棒状杆菌感染。
有棒状杆菌感染流行区的旅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感染不同棒状杆菌,患者可出现不同临床症状,其中多数以咽喉疼痛、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
淋巴结肿大等为主。
感染其他部位,如咽部可有咽喉疼痛、红肿;感染眼结膜可有眼睛红肿、不适、痒感等;感染阴道可有外阴红肿、白带增多;感染尿道:可有尿道口分泌物增多、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
体征
咽喉和扁桃体可见被一层厚厚的灰色膜覆盖。
严重时可见患者发绀、面色苍白。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轻度升高,以
中性粒细胞增多显著,严重时可见
血小板减少,但该检查结果不具有特异性,仅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尿常规
可在尿液中检测到白细胞、红细胞,但该检查结果不具有特异性,仅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感染性炎症。
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发现棒状杆菌是诊断棒状杆菌感染的“金标准”。
方法包括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白喉毒素试验等。
标本采集用无菌拭子直接从患者鼻腔、咽喉等病变部位假膜处及其边缘取材,做成涂片标本,染色后可见黑色或深灰色杆状菌体,即可证明存在棒状杆菌感染。
细菌培养、白喉毒素试验可进一步明确菌体类型,白喉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或检测到毒力可确诊为白喉杆菌感染。
血清学检查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可检测白喉菌素的基因片段,阴性可排除白喉杆菌感染,阳性则需进行细菌培养进一步明确。
鉴别诊断
棒状杆菌感染症状需要与单纯疱疹病毒、念珠菌等感染引起的咽喉黏膜炎症进行鉴别,通过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白喉毒素试验、PCR等方法可区分。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尽早进行白喉抗毒素、抗生素等治疗,同时开展积极的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确诊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卧床休息轻者2周,重者4周,并发心肌炎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过早活动极易引起猝死。
给予及时输液、高热量饮食、退热、吸氧、加强口腔护理等对症支持治疗,密切监测患者
生命体征。
病原治疗
抗毒素治疗
应用
精制白喉抗毒素为治疗本病特异的治疗措施,但只能中和局部病灶及血中游离的外毒素,不能中和已与细胞结合的毒素。
应尽早采用,在病初3日内应用效果最好,剂量按中毒症状轻重、假膜范围大小及治疗早晚而定,不按体重计算,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
白喉抗毒素1次足量注射。半量肌内注射,半量以
葡萄糖液20倍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全量一次给完,12小时后病情无改善,可以相同量再给一次。
白喉抗毒素注射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应用,阳性按脱敏法注射,但不可静脉注射。
抗感染治疗
白喉棒状杆菌感染:早期及时注射白喉抗毒素,并给予青霉素G、大环内酯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
对咽喉梗阻严重影响呼吸的患者,可预防性开展
气管切开术。
治愈情况
棒状杆菌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多可以治愈,一旦感染清除,大多数症状会消失。
白喉棒状杆菌患病后可获得较久免疫力,基本不会再次感染。
危害性
白喉棒状杆菌感染后,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假膜发展到鼻咽部、喉头、气管、支气管、肺部等,造成呼吸道梗阻,严重者可导致窒息死亡。
其次大量外毒素释放入血,可引起心脏、神经纤维病变及严重毒血症,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日常管理
隔离患者,并告知其注意休息,并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流通。
调整饮食结构,注意清淡、易消化及高营养,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开展
营养支持干预。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对患者用过物品可用高温煮沸法、5%
苯酚溶液、3%来苏溶液浸泡消毒,用过的手纸做焚烧处理。
预防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减少棒状杆菌感染。
管理传染源
患者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的隔日做细菌培养连续2次结果为阴性为止,解除隔离不早于治疗后7天。
带菌者隔离7天,并接受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隔离至鼻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为止。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对未接受过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可通过肌内注射白喉抗毒素血清预防,注意注射前需做过敏试验。
切断传染途径
患者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穿防护衣。
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方法包括高温煮沸15分钟、3%来苏溶液浸泡消毒,室内空气进行上述消毒液喷雾消毒。
棒状杆菌流行时,减少群众集会,必要时幼儿、小学暂时停课。
保护易感人群
减少去人员密集区活动,进入公共环境时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勤通风。
推荐婴幼儿接种疫苗,目前常用“百白破”三联疫苗,此外还可用白喉、破伤风类毒素二联疫苗。
对有流行区旅游的人群,检测白喉外毒素抗体,无保护力应予白喉抗毒素血清疫苗接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