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限性癫痫综合征,主要发生在3至14岁的儿童
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口、面、咽部肌肉抽搐、言语障碍、流口水,偶尔出现局部肢体或全身抽搐。大多数患儿仅在睡眠中发作
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症状通常会在青春期自行消退
定义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CECTS),也称为Rolandic癫痫或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
所谓“良性“,是因为本病通常不引起智力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损伤。但“良性”一词医学界已经不再使用,因为某些患者会存在其他疾病。目前规范的术语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自限性癫痫(SelECTS)。
本病通常见于3至14岁之间的儿童,症状特征是癫痫发作通常发生在睡眠期间。表现为数秒发作的面部或嘴巴抽搐或麻木,有时会蔓延到同侧的手臂或腿部。
患儿的脑电图(EEG)检查有特征性表现,常显示睡眠期间出现的特征性中央颞叶尖峰或rolandic尖峰。这些尖峰集中于大脑的中央颞区,代表大脑出现异常电活动。但患儿的神经系统检查、认知功能及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病患儿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通常会降低,到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自行消失。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治疗,少数癫痫发作频繁或干扰日常生活的患儿可服用抗癫痫药物。
发病情况
本病是最常见的自限性
局灶性癫痫,约占所有儿童癫痫的6%~7%。
16岁以下儿童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6.1。
90%的患者发病年龄范围为3~13岁,90%集中在4~1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7岁。
男性患儿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2。
致病原因
本病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神经递质、环境因素等有关。
本病通常在家族中遗传,GRIN2A基因可能对本病发生有重要影响,GRIN2A基因参与调节大脑中的钙通道。患儿的兄弟姐妹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脑电图异常,但没有癫痫发作。
本病也可能与大脑发育成熟度有关。大脑的中央颞区是本病癫痫发作源头,也是儿童时期快速发育的脑区域。如果该区域发育或成熟异常,有可能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神经递质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功能失衡可能导致大脑异常电活动,从而导致癫痫发作。而儿童早期发育过程中接触某些毒素或感染也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主要症状
本病患儿可出现感觉异常、口面部肌肉抽搐、
言语障碍、流口水(流涎),极少数情况下会引起
癫痫大发作。
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短,通常小于2~3分钟,且发作次数少而零散,大多数患儿一生中发作不到10次,频繁发作几天或几周后,间隔几个月才会再次发作。
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出现嘴唇、舌头、牙龈及面颊内侧(口腔内)有刺痛感、麻木感或烧灼感。
这些感觉可能发生在面部的一侧或两侧,也可能延伸到同侧的手臂或腿部。
感觉异常通常持续几秒钟,一天可能发生多次。
口面部肌肉抽搐
患儿的面部、舌头或下巴肌肉可出现不自主抽动、僵直。
尤指一侧面部、嘴和舌头的强直或阵挛性收缩,然后累及一侧面部
通常发生在一侧面部、嘴和舌头,导致嘴巴、
眼睑下垂、流涎(流口水)或说话困难。
与感觉异常一样,口面部肌肉抽搐通常很短暂,不会造成任何严重伤害。
言语障碍
在发作期间或之后,患儿可能出现说话困难、口齿不清,但能听懂别人对他们说的话。
流涎(流口水)
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面部和嘴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或唾液分泌异常增多有关,影响唾液吞咽而造成。
癫痫大发作
极少数情况下可由肢体抽搐演变为癫痫大发作,也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和肌肉僵硬。
癫痫大发作后可能会出现肢体短暂的无力(Todd 麻痹)。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当出现发作性抽搐、感觉异常等症状时,建议到神经内科、儿科、尤其是小儿神经内科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感觉异常?是否伴有味觉幻觉,恐惧等?
是全身抽搐还是局部抽搐?肢体抽搐情况如何?
发作时有无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角流涎?
发作后肢体活动是否障碍?
是否为第一次发作?发作次数是多少?最后一次发作是何时?发作前是否有诱因?
是在清醒时发作还是在睡眠中发作?入睡后多久?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患者出现过?
孩子是否有其他脑部外伤或疾病史?
孩子最近有没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感染表现?
有没有
电解质紊乱、睡眠不足、饮食不当、过度换气、过度饮水等外来刺激?
母亲妊娠期状况如何?孩子出生有无产伤、窒息?
孩子出生后有无严重
黄疸、脑损伤、颅脑发育异常、高热惊厥病史?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脑电图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有本病家族史。
患儿既往有类似发作史,或有高热惊厥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表现为睡眠期出现短暂的口、面、咽部肌肉抽搐、麻木,
言语障碍、流口水,局部肢体或全身抽搐。
体征
医生查看患者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感觉是否异常、是否
共济失调等,查看患者发作时视频。
检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目的是评估全身情况,发现肝肾功能损害,电解质异常等。
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复查,以便评估治疗效果,同时监测身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MRI检查、CT检查。本病患儿脑结构无异常,主要为排除
海马不对称、白质异常、侧脑室增大、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异位、脑肿瘤等病变。
注意事项:佩戴金属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起搏器等金属物体的患者检查前要咨询医生,确定能否进行检查。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检查。
可发现中央颞区出现典型的棘波,波形较宽,波幅较高(100~300μV),多呈双相或三相波,单独或成簇出现,可单侧或双侧等。
基因检测
对于临床证据不足但又高度怀疑本病的患儿,如发现特殊基因表现有助于确诊。如GRIN2A基因突变。
鉴别诊断
夜间额叶癫痫
相同点:癫痫发作通常发生在睡眠期间,可出现口面部运动,如咀嚼或咂嘴。
不同点:夜间
额叶癫痫发作较为频繁,可表现为更复杂的运动行为,并可导致日常功能严重受损。脑电图显示癫痫波起源于大脑的额叶,大多需要持续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有先兆的偏头痛
相同点:均可导致感觉异常,面部或四肢刺痛或麻木。
不同点:有先兆的偏头痛会有头痛症状。通常无口面部抽搐或运动症状。发作不限于夜间,常由压力、睡眠不足或某些食物等因素引发,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抽动障碍
相同点:均为儿童期发病,青春期可自动消除,可出现口面部抽动或抽搐。
不同点:
抽动障碍患儿口面部抽搐症状较为频繁且形式多变,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治疗目的:对症处理,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大多数患儿无需治疗,少数发作频繁的患儿可使用抗癫痫药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选择
如果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可以考虑添加使用卡马西平、氯巴占、
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
丙戊酸或
托吡酯等。
常用药物
以下仅介绍部分最常用药物:
拉莫三嗪:常用于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对BCECTS有效。副作用可能包括
皮疹、头晕和头痛。极少数情况下可引起严重的皮肤反应,称为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
左乙拉西坦:较常使用,可通过减少大脑中的异常活动起作用,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常见副作用可能头晕、疲劳和情绪变化,如易怒或抑郁。
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常用于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对BCECTS也有效。副作用可能包括头晕、嗜睡和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问题。
唑尼沙胺:常用于治疗
失神发作,也可有效控制BCECTS患者的癫痫发作。副作用可能包括头晕、疲劳和胃肠道问题,如恶心和呕吐。
治愈情况
大多数患儿会在青春期自发缓解,但少数情况下也会持续到18岁,预后通常良好。
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不再出现癫痫发作,并且认知、智力发育正常。
癫痫发作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即使最初难以控制的发作,最终也可很好地缓解。
危害性
本病虽然不会影响造成持续、长期的神经功能损害,但仍会对患儿造成负面影响。
患儿可能会因癫痫发作、就医、药物副作用而感到羞耻、焦虑、抑郁、自卑,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上学、社交。
这些问题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或消失,患儿成年时社交行为良好。
日常管理
本病患儿并无特殊饮食限制。注意饮食规律、均衡、营养充足即可。
不饮酒、不吸烟、避免大量食用影响神经兴奋性的食物、饮料,如浓茶、浓咖啡等。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定期进行运动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
病情监测
家长及患儿应监测癫痫发作频率、症状变化,使用抗癫痫药物者,需关注药物副作用
随诊复查
医生会建议定期随访,通常每3~6个月一次,以监测患者的癫痫发作活动和治疗进展。
可能会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复查抽血化验、长时程脑电图(EEG)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方法可以完全杜绝癫痫发作。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癫痫发作的风险并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
有些患儿可有特定的触发因素,例如压力或睡眠不足。家长应该找到这些触发因素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
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务必遵循医生制定的方案,不擅自调药、停药。
家族内有本病患者的人群可通过遗传咨询,了解患病风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