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焦度来表示眼睛折射光线的能力
能够反映眼部屈光状态
指标升高与远视、角膜损伤等有关;指标降低与近视、糖尿病、白内障等有关
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就医,必要时进一步行裂隙灯、验光、散瞳等检查
定义
屈光度是光线由一种物体射入到另一种光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产生偏折,这种现象称为屈光现象,表示这种屈光现象大小的单位是屈光度,常用“D”来表示。
屈光度可以反映眼球屈光状态。
眼睛屈光度数测量一般是通过视网膜检影、电脑验光、综合验光仪等方法。
3岁以前:+3.0D
3~5岁:+1.50~+2.0D
6~7岁:+1.0D~+1.5D
8岁:+1.0D
9岁:+0.75D
10岁:+0.5D
11岁:+0.25D
≥12岁:+0.5D~-0.25D
温馨提示
负号表示近视,正号表示远视,如果数值前为“-”,应不带负号比较,如-6.0D>-5.0D。
婴幼儿的双眼处于远视状态,称之为“远视储备”,而后随着生长发育眼睛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
远视储备是“生理性远视”,如果小于该年龄的正常参考范围,则可能为远视储备不足或近视;而儿童远视超出正常生理范围,则可能为异常的“病理性远视”。
成人屈光度≥+0.5D或≥-0.25D,可能具有临床意义,常提示
屈光不正、
角膜疾病、晶体疾病等,需要及时到眼科就诊。
屈光度>-6.00D,或者>+5.00D,分别为高度近视、高度远视,应高度重视,及时到眼科检查。
测量结果受瞳孔大小、角膜情况、眨眼、不同测量方法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升高
屈光度高于参考值上限为指标升高。
一般来说,成人≥+0.5D,婴幼儿大于该年龄的正常参考范围(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常见疾病:最常见于远视,通常会伴有视力下降、视疲劳等症状。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角膜损伤、晶体脱位等疾病。
危害
可引起视力下降,易造成视疲劳,儿童还易导致斜视和弱视。
诊疗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可就诊眼科,明确病因。
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疲劳等症状时,建议就诊眼科,进行验光检查,还应结合裂隙灯、眼轴等检查排除角膜、晶体疾病。
对于单纯远视患者,若远视度数不高,不影响视力和视功能,通常不需要治疗,定期观察即可。
单纯远视一般采取佩戴眼镜的方式进行矫正,成年后可采用角膜屈光手术。
如为角膜损伤引起的,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必要时行角膜移植手术。
晶体原因引起的指标升高,医生可能会采取晶体切除等手术方式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屈光度会恢复正常。如存在单纯远视,治疗后视力会提高,屈光度不会改变。
饮食对屈光度一般没有影响,均衡饮食可帮助眼球发育。
指标降低
成人屈光度≥-0.25D或婴幼儿小于该年龄的正常参考范围(仍为正值,表示远视储备不足),为指标降低(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生理性原因
婴幼儿眼球尚未完全发育,眼轴短,存在生理性远视。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最常见于近视,通常会伴有看远视力减退。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糖尿病、白内障等疾病。
危害
可引起看远视力下降、眼球突出、
外斜视等症状,若发生高度近视,可造成眼底损害。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远视储备不足,不需要过度关注,注意用眼习惯、定期复查即可。若为屈光度负值,需要进一步就诊治疗。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可就诊眼科,明确病因。
如果怀疑有近视,建议进一步散瞳,做角膜地形图、眼轴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可采取戴镜治疗。
纠正血糖、治疗白内障等疾病后,屈光度可恢复正常。单纯近视治疗后,屈光度不变,视力可提高。
饮食对屈光度一般没有影响,少吃甜食、饮食均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