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可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喉、鼻部黏附灰白色假膜,全身乏力等
以病原学治疗为主,包括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
病情轻者多预后良好,病情严重、并发心肌炎者有死亡风险
定义
白喉属于我国乙类管理传染病,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白喉棒状杆菌对寒冷和干燥有较强抵抗力;在衣物、被单、玩具上可生存数天至数周;对常用的消毒剂和紫外线敏感,煮沸1分钟或56℃加热10分钟可灭活。
发病情况
白喉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由于普遍接种
白喉疫苗,目前白喉发病率明显降低,罕见流行或暴发。
本病全年可见,以秋冬季节最多见,夏季最少。
我国2006年报告了1例白喉病例,自2007年至2019年无白喉报告病例,但在2020年报告2例,2022年7月报告1例。
致病原因
本病由白喉棒状杆菌感染所致,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白喉患者和带菌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潜伏期(病毒进入人体到出现症状的时期)为1~7天,多为2~4天,潜伏期末就有传染性,在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多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衣被等间接传播,偶尔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易感性最高,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开展疫苗接种前,1~5岁儿童患病率最高。
发病机制
白喉棒状杆菌侵袭力较弱,一般仅黏附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繁殖,常不侵入深部组织,也不进入血流。
白喉棒状杆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是其释放的外毒素,可引起组织炎症性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局部形成特征性白喉假膜。
白喉毒素在局部吸收后可随血液到达全身各脏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多脏器病变,其中以中毒性心肌炎和神经炎最常见。
主要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及中毒症状轻重,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咽白喉
咽白喉最常见,约占白喉的80%,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四型。
轻型
只有轻微发热和咽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轻。
假膜多局限于扁桃体上,呈点状或小片状,有时无假膜形成。
普通型
可有咽痛、轻至中度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
可见扁桃体肿大,扁桃体上大片灰白色假膜,可累及咽后壁,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易致出血。
重型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中至高度发热,面色苍白,乏力明显,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
可见扁桃体和咽部水肿、充血明显,假膜可蔓延至喉部与鼻咽部,甚至口腔黏膜,呈淡灰色甚至黑色,多伴有口臭。
极重型
起病急,病情进展快。
扁桃体和咽部高度肿胀,可影响呼吸和吞咽,此时假膜范围大,呈黑色,局部坏死明显,多伴有腐败口臭气味。
当毒素弥散至颈部软组织可引起特有的颈部肿胀,称为“牛颈”。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导致重症心肌炎和严重的周围神经炎等。病死率极高,常于6~10天内死亡。
喉白喉
多为咽白喉蔓延而来,可表现为声音嘶哑,甚至失声。
喉白喉常因喉部水肿、假膜形成引起呼吸道部分阻塞,产生窒息,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
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鼻白喉
多来自咽白喉。表现为鼻塞、流脓性或血性鼻涕,鼻孔周围可有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鼻前庭或鼻中隔上可见白色假膜。
其他部位白喉
眼结膜、外耳道、皮肤损伤。
并发症
白喉的相关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心肌炎
表现为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或过缓、跳动节律紊乱、
心脏扩大,可有
心电图异常,化验
心肌酶、肌钙蛋白升高,重者可发生
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周围神经麻痹
多见于重型白喉患者。
中毒性肾病
很少见,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常规可有白细胞和管型出现。
继发感染
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可表现为肺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
鼻窦炎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351
白喉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与白喉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出现发热,咽痛,流血性鼻涕,扁桃体、咽部、鼻部覆盖灰色假膜等,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小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及时儿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擦拭腋下、敷额头。
婴幼儿无法描述自身症状,家长需要提供给医生患儿的症状。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发热多长时间了?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是否有咽痛、口臭?
是否有声音嘶哑、失声?
是否有鼻塞、流脓性或血性鼻涕?
上述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是否有白喉患者密切接触史?
是否有白喉流行区旅居史?
检查清单
近2周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351
白喉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密切接触过白喉患者或有白喉流行区旅居史,未接种过
白喉疫苗。
临床表现
可有发热、咽痛,咽部、鼻部、喉部黏附灰白色假膜,全身乏力,
淋巴结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可有轻至中度升高,以
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重症患者可有
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血清学检查
在患病初期和恢复期取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有助于本病诊断。
病原学检查
细菌涂片
取假膜或分泌物涂片,可见革兰阳性杆菌,当用2%亚碲酸钾溶液涂抹假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可提示有棒状杆菌感染。
假膜与黏膜交界处取标本,可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细菌培养
当临床上高度怀疑白喉棒状杆菌感染时,需用特殊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结果阳性情况下可做出诊断。
白喉毒素试验
取假膜或分泌物涂片,用荧光抗体法检测出白喉外毒素可作出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可检测白喉毒素基因片段,阳性提示存在该毒素基因,但需进一步行细菌培养确诊。阴性有助于排除白喉感染。
影像学检查
诊断标准
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咽痛,咽部黏附灰白色假膜等,同时从呼吸道分泌物或黏膜病变处培养到白喉棒状杆菌者,或者进行白喉毒素试验阳性者可确诊为本病。
鉴别诊断
不同部位白喉需要鉴别的疾病不同,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本病的鉴别。
喉白喉需与急性喉炎、血管神经性
喉水肿、气管内异物等鉴别。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可有
高热、咽部疼痛,扁桃体表面可有较薄的黄白色脓性分泌物,但不会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可与咽白喉进行鉴别。
气管内异物
可表现为
呛咳,但喉部无假膜形成,进行气管镜检查可明确该诊断,可与喉白喉进行鉴别。
鼻腔中异物
常为一侧性异物,检查时较容易发现鼻腔内有异物存在,无鼻部假膜形成,可与鼻白喉进行鉴别。
治疗目标:减轻症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以病原治疗为主,包括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的应用。
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住院隔离,轻者卧床休息2周,重者需要4周,并发心肌炎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需要给予足够热量,饮食以流质饮食为主。
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保持相对湿度,避免干燥。
病原治疗
白喉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可以中和白喉毒素,需要尽早、足量使用。
给药剂量取决于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及治疗时机。
需注意,抗毒素从马的白喉免疫血清中提取,属异种蛋白,在注射前必须询问过敏史,并做皮肤过敏试验,阴性才能用药。
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抑制白喉杆菌生长,从而阻止毒素的产生,但不能代替抗毒素的作用。
并发症治疗
并发心肌炎者,需要营养心肌等治疗,如输注
辅酶A等。
并发周围神经麻痹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营养神经治疗。对
咽肌麻痹及
呛咳不能进食者,可予以鼻饲饮食。呼吸机麻痹者,可行气管切开,采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四肢肌麻痹者,可行针刺或物理疗法治疗。
治愈情况
在应用抗毒素和抗生素的治疗后,白喉的总体预后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病死率已经降至5%以下。
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有喉梗阻和出现并发症者,预后差;接受过预防接种、早期足量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可改善预后情况。
发病第1天即注射抗毒素血清者,病死率低,如拖延到48~72小时以后,病死率将明显增高,严重心肌炎伴传导阻滞者,预后不佳,有猝死风险。
危害性
感染后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等,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
重症患者有死亡风险。
日常管理
以流质饮食为主,给予足够热量。
需卧床休息,轻者卧床休息2周,重者需要4周。
居住环境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保持相对湿度,避免干燥,需要注意口腔和鼻部卫生。
预防
控制传染源
需及时隔离患者,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后,可解除隔离。
带菌者需隔离7天,并用抗生素治疗,培养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接触过的物品,如被褥等,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患者居住空间可以进行消毒剂喷洒、通风等。
保护易感人群
新生儿出生3个月应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百日咳菌苗三联疫苗,分别在4、5和18~24月龄再肌注3次,6岁时可加强注射1次。
对于流行期易感者或密切接触者,最好同时给予白喉类毒素和抗毒素注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