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起至能够检查出来的一个时间段
可有发热、咽痛、腹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主要采取抗HIV治疗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达到正常寿命,若进展快且治疗不积极,几年内可发生死亡
定义
艾滋病窗口期是指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来的时期。
输血感染的窗口期时间一般为2~8周,性交感染者窗口期在2~3周。
分类
艾滋病窗口期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可分为HIV抗原、抗体和核酸窗口期三类。
HIV抗体窗口期:感染后的3周左右。
HIV抗原窗口期:感染后的2周左右。
核酸窗口期:1周左右。
发病情况
艾滋病窗口期的发病情况没有明确数据,主要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相关发病情况。
截至2020年10月份,中国约有104.5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HIV/AIDS)。
截至2021年底,全球HIV感染或者AIDS患者3840万,当年新发HIV感染者150万,其中2870万人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
艾滋病窗口期前会传染吗
艾滋病窗口期前是会传染的,因为一旦感染艾滋病,其传染性就存在了。
艾滋病的窗口期主要是感染艾滋病毒到病毒抗体可以被检测到的这段时间,在此期间抗体检查结果为阴性,但患者依然具有传染性。
窗口期的艾滋病患者,其体内的病毒载量是相对较高的,如果患者此时与他人发生不洁性行为或共用注射用品,传染的风险仍然较高。
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做好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避免与他人共同使用注射用品,避免不洁性行为。
若怀疑感染了艾滋病,请及时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致病原因
导致感染的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风险人群。
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均为传染源。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乳汁和羊水等体液中。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食物、汗液、泪液、唾液、餐具、握手、共用办公用品等不能传染HIV,具体传播途径有如下几种。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尤其是男性同性恋患者感染的几率更大。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不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等。
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母亲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等传染给新生儿,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时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男性同性恋者、多性伴者、静脉吸毒者、HIV感染者的配偶或性伴侣、HIV阳性母亲的婴儿等是高风险人群。
发病机制
HIV主要攻击CD4
+T
淋巴细胞,使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导致机体免疫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等,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此外,HIV 感染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骨病、肾病和
肝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主要症状
临床上,艾滋病常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三个阶段,具体可查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词条。
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期通常发生在感染HIV的6个月内。
大部分感染者会有发热,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
皮疹、关节痛、
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也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可自行缓解。
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4~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在无症状期,由于 HIV 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 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
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为感染 HIV 后的终末阶段。
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 HIV 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和
肿瘤,如发热、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巨细胞病毒感染、
卡波西肉瘤等。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如果有HIV感染的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等,可以就诊于感染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
发热门诊
如果有HIV感染的高危行为,并且出现发热、乏力、咽痛、
肌痛、厌食、恶心等症状,也可就诊于发热门诊。
皮肤性病科
如果怀疑自己有可能感染HIV,也可以于皮肤性病科就诊,检测是否感染了HIV及性病。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如果有发热,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冰敷额头、温水擦拭腋窝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腹泻?一天大概几次?
颈部、腹股沟等处是否摸到肿物?肿物是否伴有疼痛?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无保护性行为?
是否有多性伴?
是否有静脉吸毒史?
性伴侣是否患有艾滋病?
检查清单
近1周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1周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不安全性行为(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静脉注射毒品史。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
有职业暴露史。
输入未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发热,可伴有咽痛、恶心、呕吐、腹泻、
皮疹、关节疼痛、
淋巴结肿大等。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红细胞、
血红蛋白及血小板、
淋巴细胞可有不同程度降低,也可正常。
免疫学检查
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可提示CD4/CD8细胞比例倒置,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HIV抗原、抗体检测
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法、免疫荧光法试验、快速试验(斑点 ELISA 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免疫层析等)、简单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可以检测HIV抗体,作为初筛试验。
如初筛试验阳性,可进行HIV抗体确证试验(免疫印迹法、条带/线性免疫试验和快速试验等)来确诊HIV感染。
HIV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HIV抗体阴性,见于未被HIV感染的个体,但处于窗口期的新近感染者筛查试验也可呈阴性反应。
核酸检测
用定性或者定量方法检测HIV核酸。
病毒分离
可从血液、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通过PCR分离培养HIV,但操作复杂,目前仅用于科研。
鉴别诊断
原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
艾滋病窗口期如果出现CD4减少,可以和原发性CD4
+T
淋巴细胞减少症鉴别。非HIV感染引起者,可通过HIV抗原抗体或者核酸检测区分。
继发性CD4细胞减少
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化疗,或者
器官移植患者或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出现CD4细胞计数减少。可通过病史及用药史,或者进行HIV相关检测来鉴别。
治疗目的: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重建免疫功能;降低异常的免疫激活;减少病毒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降低 HIV 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目前缺乏根治艾滋病的方法,采取抗病毒、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抗病毒治疗
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融合抑制剂(F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辅助受体拮抗剂,常采用联合用药,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s可选择性与HIV逆转录酶结合,抑制HIV的复制及转录。常见药物有
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
恩曲他滨、阿兹夫定、
齐多夫定、
阿巴卡韦等。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s能非竞争性与HIV反转录酶结合,抑制HIV复制。常用药物包括依非韦伦、
奈韦拉平、
利匹韦林、多拉韦林、艾诺韦林等。
蛋白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阻止HIV病毒前体蛋白的进一步加工处理,抑制HIV子代病毒的合成。常用药物有洛匹那韦、
利托那韦、
达芦那韦、
阿扎那韦等。
融合抑制剂
融合抑制剂阻断HIV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常用药物是恩夫韦地、艾博卫泰。
整合酶抑制剂
整合酶抑制剂阻止病毒基因整合到人体的DNA,从而阻止病毒库的产生。常用药物有多替拉韦、比克替拉韦、
拉替拉韦、艾维雷韦等。
辅助受体拮抗剂
辅助受体拮抗剂作用于第二受体使其基因突变从而阻止HIV病毒进入靶细胞,同时机体可以获得对HIV-1的天然免疫。常用药物是马拉韦罗。
支持治疗
艾滋病窗口期患者容易产生自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家属或社会应提供心理支持,患者必要时可进行心理治疗。
必要时可以应用
干扰素、白介素2、丙种球蛋白等进行免疫调节,帮助重建免疫功能。
艾滋病后期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或
肿瘤,需要相应的抗感染或抗肿瘤治疗。
治愈情况
目前尚无法根治艾滋病,如果在艾滋病窗口期早期发现和治疗,可延缓进展为艾滋病期,并且可能达到正常预期寿命。
绝大多数HIV/AIDS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异常能逐渐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即免疫功能重建。10~20%的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风险上升。
进入艾滋病期的患者如不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病人可能在2年内死亡。
母婴传播导致的婴幼儿感染进展较快,如不治疗多在1~5年内死亡。
通过静脉药瘾途径感染HIV的人群预期寿命短于其他途径感染者。
危害性
艾滋病窗口期可进展为艾滋病期,可有免疫功能严重破坏,导致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如结核病、
肺孢子菌肺炎、刚地弓形虫脑炎、隐球菌脑膜炎、巨细胞病毒
视网膜炎、
卡波西肉瘤、
淋巴瘤等等,可影响寿命。
艾滋病患者如果不慎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可能会使他人感染HIV或患上艾滋病,危害他人健康。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无特殊要求,遵循“多样、少量、均衡”的饮食原则即可。
宜吃高蛋白质食物:含高蛋白的食物有鱼虾类、禽类、豆制品、乳制品等。但高蛋白质饮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如果身体不适,请与医生和营养师取得联系,以便对饮食作适当调整。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富含胡萝卜素(如番薯、南瓜、胡萝卜)、维生素C(如橘子、西蓝花)、
维生素E(如松子、开心果)及含锌(如牡蛎、贝类、谷类)的食物。
忌生、冷、油腻、营养不均衡:生、冷、油腻的食物容易造成腹泻,影响食物的吸收率;避免不吃早餐、偏食、暴饮暴食,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免疫功能。
生活管理
注意个人卫生
不共用手动刮胡刀、指甲刀、牙刷等容易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
接触过血液或者体液的个人物品使用后要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为煮沸(100℃)20分钟或是70%的酒精(医用酒精)浸泡,使病毒失活。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
固定性伴,并让其知晓病情,可以从心理和行为上采取预防措施。进行性行为时要全程使用避孕套,不能存侥幸心理。
配偶要定期到医院筛查,如果感染HIV,要及时进行治疗。
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不自暴自弃。
家人应予以患者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鼓励,避免歧视。
其他注意事项
就医时明确告知医务人员患有艾滋病的情况,尤其是在进行抽血、胃镜、肠镜、阴道检查、肛门检查、洗牙、拔牙等检查或治疗前,避免传染给他人。
严禁进行献血、捐精、器官捐献等可以传染给他人的行为。
预防
目前没有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预防艾滋病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如果有暴露风险,可以用药物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
不吸毒,不共用静脉针具。
HIV感染者或患者应告知性伴侣,不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HIV感染者或患者应避免捐献器官和血液。
控制母婴传播。
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
预防职业暴露与感染。
暴露前预防
对于感染HIV高风险人群,如性工作者、多性伴者等,在知情同意以及高依从性前提下可以通过提前服用药物来降低被感染几率,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暴露后预防
尚未感染HIV的人群,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HIV感染者或者感染状态不明者发生明确的接触行为,可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局部,消毒伤口,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等措施。
同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多不超过72小时,连续服用HIV暴露后阻断药物疗程4周,降低感染HIV风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