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血小板体积是指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
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辅助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估疗效
指标升高见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疾病等;指标降低见于再障等
检查发现异常可就诊血液科,必要时进一步行出凝血功能、骨髓细胞学等检查
定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血常规里的一项检验指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MPV可用于鉴别
血小板减少原因,辅助诊断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评估出血倾向、骨髓造血功能变化。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来源于骨髓的巨核细胞,有聚集和黏附的功能,能形成止血血栓,发挥止血作用。
血细胞分析仪:7~11 fl
温馨提示
单一MPV的轻微变化可能没有意义,需要结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综合判断。
当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11fl,或低于7fl,可就诊血液科,排除血液疾病。
MPV正常,但血小板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时,也需要及时就诊血液科,明确原因。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升高
MPV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血小板平均体积高,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高于11f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MPV增大常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良好。
原因
病理性原因
危害
同时伴有
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引起出血,出现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头疼、头晕等症状。血小板严重降低时,可发生颅内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血栓性疾病可能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其他器官梗死等。脑梗死,可出现头痛、口齿不清、偏瘫等症状;心肌梗死会出现胸前压榨性疼痛、烦躁、心悸、气促等症状;其他器官梗死也会引起相应症状,如不积极治疗,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病理状态
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血液科,医生可能联合PLT、PCT等指标综合判断,必要时会进一步做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骨髓细胞学等检查,排除血液相关疾病。
伴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时,可就诊血液科,医生会联合PLT、PCT等指标综合判断,必要时会进一步做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骨髓细胞学等检查,明确诊断。
明确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者,医生可能开具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进行治疗。
血栓性疾病可应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和溶栓药进行治疗,必要时使用介入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平均血小板体积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平均血小板体积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不具有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作用。可清淡、均衡、多样化饮食,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指标降低
MPV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平均血小板体积低,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低于7f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MPV降低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相关。
原因
病理性原因
危害
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会引起乏力、头晕、皮肤黏膜苍白、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
心力衰竭。
急性白血病可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者,可能会出血,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头疼、头晕等症状。血小板严重降低时,可发生颅内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病理状态
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血液科,医生联合PLT、PCT等指标综合判断,必要时会进一步做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
腹部超声等检查,排除血液相关疾病。
伴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时,医生联合RBC、WBC、PLT、PCT等指标综合判断,可能会进一步做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为急性白血病者,可以输注血小板悬液对症治疗,再结合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如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用免疫抑制治疗、雄激素或(和)
环孢素、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进行治疗。
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治疗。
确诊巨幼细胞性贫血者,遵医嘱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如果因胃肠道疾病引起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规范治疗有效时,平均血小板体积会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平均血小板体积没有升高,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巨幼细胞贫血者饮食上,可以补充瘦肉、猪肝、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
饮食不具有提高MPV的作用,建议吃高铁、高蛋白、叶酸含量高的食物补充身体所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