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类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疾病
可表现为黄疸、肝脾大、呼吸窘迫、间质性肺炎等多系统损害,部分儿童可无症状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
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定义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指由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引起的疾病。
HCMV是人类先天性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因病毒在受染细胞内复制时产生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而得名,一旦感染将持续终身。
HCMV是弱致病因子,在免疫正常的健康儿童多呈无症状感染,但在胎儿、婴幼儿和其他免疫抑制的个体中易引起多系统疾病或单一器官损害。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分类
原发感染:初次感染外源性HCMV。
再发感染:有HCMV感染史的儿童,再次感染外源性的不同毒株或者内源性的潜伏病毒重新激活。
根据感染时间分类
先天性感染:于生后14天内(含14天)证实有HCMV感染,为母亲携带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所致。
围生期感染:生后14天内未发现HCMV感染, 而于生后3~12周内证实有感染,主要为新生儿出生时经产道吸入含HCMV的分泌物所致。
生后感染:出生12周后证实有HCMV感染,为出生后不久通过密切接触、输血制品或
器官移植等引起的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症状性感染:出现与HCMV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当症状累及2个或以上系统和器官时称为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感染和免疫缺陷者。
无症状性感染:一是病毒有复制,但是没有临床症状,可出现相应体征和器官功能改变,称为亚临床型感染;二是病毒处于潜伏状态,不引起器官损害,为真正的无症状性感染。
发病情况
HCMV感染在我国极其广泛,一般人群HCMV抗体阳性率为86%~96%,孕妇95%左右,婴幼儿期为60%~80%,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期。
我国先天性HCMV感染儿占新生儿0.15%~2.00%,孕期HCMV感染者胎儿发生先天性HCMV感染的概率为27.7%。
致病原因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由HCMV感染所致。
传染源
HCMV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
HCM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尿、宫颈及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眼泪和血等各种体液中。
无论有无症状,原发感染者可持续排病毒数年之久;再发感染者亦可间歇排病毒较长时间。因此,在HCMV感染高发地区,人群中始终存在相当数量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传播、经产道传播和母乳传播。由于母乳中HCMV排毒约为58%~69%,摄入带病毒的母乳是生后感染的重要途径。
水平传播:包括家庭内传播、幼托机构内传播等,通过密切接触(飞沫和经口)使易感儿童发生水平传播。
HCMV可以通过医疗措施如输注血制品、器官和骨髓移植而传播。
易感人群
孕期有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母亲的新生儿。
1岁以下婴儿。
艾滋病患儿。
接受大剂量或长期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其他免疫抑制的患儿。
发病机制
HCMV进入人体后,在体内复制,严重者产生核内包涵体,引起细胞病变,受染细胞最终溶解死亡;轻者则无包涵体形成。病毒复制后产生的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内释出,感染其他易感细胞,使感染扩散。
在免疫功能健全的儿童,感染HCMV后均能产生抗HCMV特异性抗体,虽然抗HCMV抗体不能终止感染,但有部分保护作用。
在胎儿和新生儿期,神经细胞和唾液腺对HCMV最为敏感,肝脾常受累。
在免疫正常的年长儿,病毒感染多局限于唾液腺和肾脏,少数累及
淋巴细胞。在免疫抑制的年长儿,肺部最常被累及,常造成全身播散性感染。
由于血脑屏障和血视屏障的防护作用,眼内和颅内HCMV感染主要见于先天感染和免疫缺陷者。
主要症状
HCMV感染非常广泛,但是大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有症状患儿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感染发生时儿童的年龄、免疫功能状态等相关,归纳起来有以下数种。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神经性损伤常不可逆,主要见于宫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者。
具体表现包括
脑膜炎、头小畸形、脑室扩大和脑室周边钙化、脑瘫、
视神经萎缩、智力发育障碍和癫痫等。
感音神经性耳聋
先天性感染者可发生感音神经性耳聋,耳聋可继续恶化加重,且还可持续至学龄儿童和成人期,亦可呈晚发性。
耳聋程度有轻有重,可单侧也可双侧。
肝炎症状
婴儿时期的原发性感染,尤其先天感染和围生期感染患婴经常累及肝脏。
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腹泻、
黄疸(皮肤和巩膜变黄、大便色浅)。
婴儿期各类肝炎大多预后良好,轻症可自愈,一般不发生
慢性肝病。
肺炎症状
先天性感染者出生时就可存在严重肺炎,是巨细胞包涵体病的一部分。
围生期感染婴儿可发生
间质性肺炎,多无发热,可有咳嗽、气促。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和其他血液系统表现
儿童在反复输血后发生的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病情严重,可出现黄疸、
肝脾肿大、肺炎、
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和休克样表现等,又称输血后综合征,在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病死率可达20%以上。
此外,先天性感染者可发生溶血、血小板减少等其他血液系统表现。
脉络膜视网膜炎
表现为自己感觉视物模糊,视物变色、变形,见于先天性感染者和免疫抑制者,进展至失明者少见。
胃肠道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等表现。
皮肤改变
先天性感染者可因血小板减少而出现紫癜和
瘀斑。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的儿童可有斑丘状风疹样
皮疹伴痒感。
并发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若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血液系统表现和
肝衰竭等,可进展至DIC。
主要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少尿、昏迷等。
肝衰竭
少数肝炎患者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瘀胆型,严重时会出现肝衰竭。
主要表现为昏迷等神志改变,出血和腹水等。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果发现儿童有
黄疸、
发育迟缓(如体重或身高不增、语言或运动落后等)、听力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长应记录儿童出现症状的时间、严重情况等,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是否有皮肤变黄、咳嗽、发育迟缓、听力异常、视觉异常等症状?
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症状有没有加重?
病史清单
孩子父母有没有HCMV感染病史?
孩子是顺产还是剖宫产?
孩子有没有输血制品史?
孩子是否患有艾滋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
孩子是母乳喂养吗?
诊断依据
病史
母亲有HCMV感染病史的新生儿。
有艾滋病、骨髓移植或
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史的儿童。
临床表现
症状
儿童有多系统器官受损表现,包括
黄疸、咳嗽、皮肤有出血点、听力异常、
发育迟缓等。
体征
黄疸:视诊皮肤、巩膜变黄。
实验室检查
HCMV病毒核酸检测
血清或血浆样本HCMV DNA阳性是活动性感染的证据。
此检查方法简单、快速、特异性强,临床常用。
HCMV病毒分离
特异性最强,是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的“金标准”,但耗时长、临床少用。
尿标本中病毒量高,多次尿培养分离可提高阳性率;此外,脑脊液、唾液等也可作为病毒分离标本。
HCMV病毒抗原检测
主要是应用抗体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HCMV抗原如IEA、EA、晚期抗原(LA)和PP65等。
若为感染者,则可抗原检测为阳性。其中,PP65抗原检测对HCMV感染有早期诊断和指导预防性用药作用。
抗HCMV IgG
阳性结果表明曾经或活动性HCMV感染。
抗HCMV IgM
阳性表明活动性感染,如同时测得抗HCMV IgG阴性,则表明为原发性感染。
鉴别诊断
TORCH感染
相似点: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感染,引起新生儿多个系统、多个器官的损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不同点:TORCH感染包括一组微生物,包括弓形虫、微小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通过TORCH检测可鉴别。
新生儿脓毒症
相似点:可有呕吐、腹泻、腹胀、黄疸等表现
不同点:大多数病例是由B族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引起的,通过病原检测可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目的:主要目的为抗病毒和防治后遗症,免疫功能正常的无症状感染或轻症儿童无需抗病毒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策略包括一般治疗和抗HCMV治疗。
一般治疗
针对儿童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甘草酸类降酶,腺苷蛋氨酸等药物消除
黄疸。
存在肺炎如有呼吸困难、缺氧应给予氧疗和保持气道通畅,注意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有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应用指征
符合临床诊断或确诊标准的患儿,并有较严重或易致残的HCMV疾病包括
间质性肺炎、黄疸型或瘀胆型肝炎、
脑炎和视网膜脉络膜炎,尤其是免疫抑制者。
移植后预防性用药。
有中枢神经损伤(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先天感染者,早期应用可防止听力和中枢神经损伤的恶化。
常用药物
在采用药物治疗时,医生会根据儿童体重计算剂量,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给儿童用药。
更昔洛韦(GCV)
为首个获准应用的抗HCMV药物,迄今仍为首选,需静脉给药[3,5,9]。
诱导治疗一般需2~3周;维持治疗总疗程约3~4周。
若诱导期疾病缓解或病毒血症/尿症清除可提前进入维持治疗;若维持期疾病进展,可考虑再次诱导治疗;若免疫抑制因素未能消除则应延长维持疗程,以避免病情复发。
缬更昔洛韦(VGCV)
为GCV
缬氨酸酯,口服后在肠壁和肝脏代谢为活化型GCV。肾功能不全者剂量酌减。
需与食物同服。主要副作用有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和眩晕、头痛、失眠等。
膦甲酸钠(FOS或PFA)
为焦磷酰胺类似物,主要副作用是肾毒性。
儿童一般作为替代用药,特别是单用GCV仍出现疾病进展时,可单用或与GCV联用。
治愈情况
先天性感染者
母亲为原发感染时,10%~15%的新生儿出生时出现多器官、多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20%~30%于新生儿期死亡,主要死于DIC、
肝衰竭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10%以上死于生后第1年;60%~90%留有后遗症。
母亲为再发感染时,仅0.5%~3%的胎儿被感染,其中85%~90%的新生儿出生时无临床症状,但亚临床感染病例中,10%~15%有后遗症,且多限于听力受损。如听力障碍早期进行干预,则智力发育不受影响。
出生时或出生后感染者
多数表现为亚临床感染,足月儿常呈自限性经过,预后一般良好。
早产儿还可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系统损害、心肌炎等,死亡率高达20%。
危害性
本病常见的后遗症有感音性
神经性耳聋,智力、运动发育障碍,甚至
脑性瘫痪、癫痫、视力障碍、牙釉质钙化不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严重影响儿童生活及学习。
其中感音性神经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出生时无症状者发生率为10%~15%,症状性高达60%)。
日常管理
有消化道症状者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
患儿体弱,少去人多场所,尽避免接触感染患者。
定期健康检查,按时接种疫苗。
血小板低者应减少活动,避免受伤。要严密观察皮肤变化,观察有无出血情况发生。
若存在听力障碍和智力发育异常,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活动,避免受伤。
听力障碍儿童早期进行干预,以免影响发音和智力发育。
预防
一般预防
避免暴露是最主要的预防方法。
护理HCMV感染婴儿时注意手部卫生。
使用HCMV抗体阴性血制品或洗涤红细胞。
阻断母婴传播
易感孕妇应避免接触已知排病毒者分泌物。
带病毒母乳处理:已感染HCMV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无需处理;未感染的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需处理带病毒母乳。-15℃以下冻存至少24小时后室温融化可明显降低病毒滴度,再加短时巴斯德灭菌法(62~72℃,5秒钟)可消除病毒感染性。
药物预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