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的患者称为3级高血压患者
血压突然升高者可有头痛、目眩等症状
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定义
高血压是各种原因或因素引起的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异常升高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可分为高血压前期、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其中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的患者称为3级高血压患者,也称为重度高血压患者。
分型和分类
按照患病年龄分类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
中青年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
按照病因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与肥胖、运动较少、应激、吸烟、饮食方式、遗传、年龄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高血压:常继发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颅脑疾病等疾病,或妊娠、药物等因素。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3级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对于高血压整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
中国高血压调查(2012~2015年)发现,中国18 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 27.9%,预计估计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 2.45 亿。
2018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收缩压在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的人群占比达23.2%,预计总人数近2.43亿,且该血压范围人群主要为18~54岁的中青年。
3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较为严重的情况,常见于高血压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控制不佳者。
致病原因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不明确,以下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体重因素
肥胖或超重:BMI(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4 kg/m2(千克/平方米),或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
活动较少的生活方式
久坐、脑力工作、运动较少或几乎不运动。
应激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恐慌、抑郁、高压力的心理状态,或作息不规律。
吸烟
长期主动或被动吸烟。
饮食方式
长期高钠、低钾饮食:饮食中盐摄入过多。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
遗传因素
亲属中有患原发性高血压者。
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其他慢性疾病或异常状态
患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疾病,长期血糖和/或血脂过高等都会增加发病风险。
血压控制不良
收缩压长期处于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长期处于80~89 mmHg的人发病的风险较高。
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关闭不全等。
药物因素
如糖皮质激素、拟交感神经药物、含
甘草成分的中药等。
其他因素
如妊娠等。
3级高血压患者通常已有一定时间的高血压病史,已经能耐受血压升高,多数情况下无明显症状,在血压检查时发现血压过高。
如血压突然升高至3级高血压情况,可出现下列症状。
主要症状
血压升高。
头痛、头胀、戴帽感:可在血压恢复正常后恢复。
眩晕:感觉自身旋转、身边物体旋转、站立不稳等。
鼻出血: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突然出现鼻出血。
面部潮红。
颈项发紧:后颈部僵硬、发紧。
乏力。
心悸:表现为感到心跳加快等。
耳鸣:可听到嗡嗡声、蝉鸣音等异常声响,但环境中并不存在此类声音。
视物模糊:突然感到看不清。
以上症状可因情绪激动、失眠、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其他症状
如患有肾脏疾病,还可出现少尿、腰痛、血尿、颜面部水肿等症状。
如患有内分泌疾病,还可出现易激动、小腿前侧水肿、心悸、消瘦、易疲劳等症状。
如患有心血管疾病,还可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如患有颅脑疾病,还可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如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还可出现夜间睡眠时呼吸突然暂停,晨起后头晕、乏力、困倦等症状。
并发症
脑血管病
包括脑出血、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可出现以下症状。
剧烈头痛。
剧烈呕吐。
言语不清。
面瘫: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力量下降,出现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
意识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睡着后不易叫醒)、昏迷(意识丧失)。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
长期慢性高血压导致冠状动脉、心脏功能异常,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可出现以下症状。
胸痛:可表现为压榨性疼痛,即有重物压住胸口的感觉。可伴有背部、上腹部、左侧上臂、牙齿疼痛,以及左手臂麻木等症状。
胸闷。
水肿:多先出现在足部、小腿等下肢部位,按压后可出现凹陷。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呼吸困难:可表现为气短;或平卧时呼吸困难,坐起时减轻。
高血压肾病
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功能下降,出现
慢性肾衰竭,可以出现以下症状。
尿量增多:在饮水量、出汗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尿量比以前明显增多。有些可表现为夜间尿量增多。
水肿:多先出现在面部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尿量减少:在饮水量、出汗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尿量比以前明显减少或几乎没有。多出现在肾衰竭严重时。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压引起视网膜发生病变,可出现以下症状。
视物模糊。
主动脉夹层
为严重血管病变,病情常紧急且危重,可出现以下症状。
剧烈胸痛:多突然出现,可出现在前胸和/或胸背部。疼痛为撕裂样、刀割样,难以忍受。
血压相差大:双侧上肢、上下肢血压存在明显差别,数值相差较大。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心悸、偏瘫、水肿、视物模糊、尿量增多或减少、
尿蛋白、面部水肿等,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剧烈头痛、剧烈呕吐(尤其呈喷射性)、言语不清、偏瘫、
意识障碍、剧烈胸痛、胸部压榨性或撕裂样疼痛和/或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未经医生许可,切勿滥用药物,以免药物影响相关检查,干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不舒服持续多久了?
有没有头痛、头晕、戴帽感、视物模糊等症状?
有没有疲劳、心悸等症状?
尿量有没有明显变化?
这些症状在什么时候更明显?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相关症状的?
病史清单
以往是否测过血压?血压是否高于正常?
之前得过什么病?
是否患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最近吃过哪些药?
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以前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生化
血常规
尿常规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超声心动图
头部CT和/或头部磁共振成像(MRI)
肾上腺、肾动脉超声
动态血压监测
心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钙通道拮抗剂(CCB):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高钠、低钾饮食。
酗酒。
肥胖或超重。
长期处于压力大、不良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
体力活动较少。
吸烟或经常接触“二手烟”。
有睡眠糖尿病、
高脂血症、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以往血压长期处于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的状态。
女性处于妊娠期。
使用糖皮质糖皮质激素、拟交感神经药物、含
甘草成分的中药等药物。
临床表现
有在家自测或诊室测量血压升高,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可能有肢体无力、下肢水肿,心脏听诊出现异常声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血红蛋白浓度等情况。
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血生化
可以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急诊检查不用禁食水。
尿液分析
可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留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液,然后将之后的尿液留在尿杯中,在未完全排完时停止排尿,移走尿杯后将体内剩余的尿液排尽。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可检测肾功能,明确病因和病变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用洁净的容器留取24小时的尿液,并量取尿液的体积;提取时应使用医院提供的尿管等洁净的容器。
激素水平
检测标本包括尿液、血液等,检测
甲状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肾上腺皮质激素、
儿茶酚胺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检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有无左心室的肥厚和扩大。
可明确病情严重程度等。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胸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凝胶。一般情况下,凝胶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凝胶用纸巾擦除。
头部CT和/或头部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是否存在脑血管、脑的病变,可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
注意事项:
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有金属假牙,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肾上腺、肾动脉超声
可检查肾和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情况,肾动脉的情况。
可明确或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腰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凝胶。一般情况下,凝胶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凝胶用纸巾擦除。
动态血压监测
测量24小时的血压。可以明确血压变化情况,以及与时间、日常行为的关系。
可以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捆绑袖带、携带仪器。
检查期间如袖带脱落应及时按照医生要求绑好,活动时避免磕碰仪器造成损坏。如仪器出现故障,应及时前往医院由医生调试。
检查期间进行日常生活必须活动即可,避免特意增加运动或增加不活动的时间,避免洗澡。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前往医院终止检查。
心电图
可以检查心脏电信号。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手镯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眼底检查
通过检查眼底血管、视网膜的情况。
可以明确高血压对于眼底的损伤情况。
睡眠监测
测量睡眠时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末梢
血氧饱和度等。
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明确病因提供信息。
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3级高血压。
诊室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大于或等于180 mmHg和/或舒张压均大于或等于110 mmHg。
虽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但既往有高血压且使用降压药控制。
鉴别诊断
通常根据血压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无需鉴别诊断。
治疗目的:控制血压,推迟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削弱并发症发生的程度,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治疗原则:积极控制血压,避免并发症发生。
一般治疗
改善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腌制食物、油炸食品。
避免刺激性食物或饮品。
戒酒。
改善生活习惯
避免劳累。
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
戒烟,避免“二手烟”。
控制体重
如有肥胖或超重,建议减肥。
如体重在正常范围,建议保持。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日常注意调节情绪。
监测血压
在家中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随时了解治疗效果和血压变化情况。
具体方法可参考“日常生活”条目中的相关内容。
急救处理
出现剧烈胸痛、剧烈头痛、嗜睡、言语不清、偏瘫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
请家人或他人帮忙拨打“120”,或赶快送至医院急诊就诊。
如出现昏迷,家人可让其侧卧,避免口腔分泌物窒息。
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远离温度较高的环境。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控制血压
药物控制血压是主要治疗方法。控制血压的药物又被称为“降压药”。
血压控制目标
一般情况下,目标值为小于140/90mmHg。
合并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时,血压控制目标为小于130/80mmHg。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或在可耐受的情况下控制在140mmHg以下。
血压控制目标值受多种临床因素影响,具体降压目标值需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判断。
常用药物
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拮抗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和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等。
利尿药
通过促进钠离子随尿液排出,减少细胞外液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目的。
适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尤其
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高血压。
降压作用平稳,起效缓慢,作用持久。
常用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袢利尿药(
呋塞米)、保钾利尿药(
螺内酯)等。
保钾利尿剂可引起
高钾血症,尽量避免与ACEI或ARB合用,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β受体阻滞药
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等多种机制发挥降压作用。
适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对安静时心率较快(大于80次/分)的中、青年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以及
慢性心力衰竭者效果较好。
降压作用较弱,持续时间较长(1~2周)。
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等。
钙通道拮抗药(CCB)
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降低血管收缩性,发挥降压作用。
相对于其他种类药物,本类药物对老年人、嗜酒人群降压效果较好,受高钠饮食、非甾体消炎药影响较小。
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的情况。
不良反应有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
心力衰竭、心脏传导阻滞者避免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降压起效缓慢,3~4周达到最大作用。
对伴有肥胖、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房颤、
蛋白尿、糖耐量减退、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降压效果较好。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
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抑制相应的血管收缩,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
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降压效果存在剂量依赖性。
适用人群同上述ACEI类药物。
不良反应较少,可有头痛、头晕、咳嗽、腹泻、疲劳等。
定期监测血肌酐、血钾水平。
同样禁用于高钾血症、孕妇、双侧肾动脉狭窄者。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常用药物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片。
主要适用于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可在降压的同时改善心功能,有利于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
其他药物
交感神经抑制剂
通过抑制心肌收缩、血管收缩达到降压的效果。
常用交感神经末梢阻滞剂(
利血平)、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
可乐定)。
直接血管扩张剂
通过直接松弛平滑肌、扩张外周血管,达到降压的效果。
α1受体阻滞药
通过舒张血管、降低周围血管压力,达到降压的效果。
吲达帕胺
有利尿和钙通道阻滞作用。
可单用,也可与其他降压药合用。
肾素抑制药
可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降压作用。
如阿利吉仑等。
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治疗
高血压急症:血压突然或明显升高达到一定数值,一般为180/120mmHg,并伴有心脏、脑、肾脏等病变的情况。
高血压亚急症:血压明显升高,但无严重症状,或心脏、脑、肾等器官病变的情况。
治疗原则
及时降低血压、控制血压下降速度、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同时兼顾到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可能会用到的药物
包括
乌拉地尔、硝普钠、
硝酸甘油、
尼卡地平、拉贝洛尔等。
调脂治疗
不良反应较少,少数发生横纹肌溶解(肌肉疼痛、乏力等)、
肝功能异常等。
抗血小板治疗
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脑缺血性疾病时,降低心脑等严重情况发生风险。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
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过敏反应等。
需在血压稳定后(小于150/90mmHg)开始使用,否则会增加脑出血风险。
抗凝治疗
控制血糖
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
1c)小于7%,空腹血糖为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可用二甲双胍、
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利拉鲁肽、达格列净、利拉鲁肽等药。
高血压伴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
高血压伴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在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的同时,必要时补充叶酸,降低
脑卒中发生风险。
其他治疗
如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可通过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
如因药物引起,可通过停药或换药进行治疗。
对于肥胖的高血压患者,通过调整饮食及运动干预控制体重效果不佳时可前往减重门诊遵医嘱使用相关药物及手术治疗。
治愈情况
通过长期药物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推迟并发症的发生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3级高血压患者如能长期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无严重靶器官受损,通常预后较好。
危害性
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
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
视网膜病变、
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造成视物模糊、偏瘫、昏迷,可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低盐饮食
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折合酱油约25毫升),烹饪时可使用定量勺来控制食盐摄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低钠盐代替普通盐。
避免食用腌制食物,如咸菜、腐乳、大酱、培根、腊肉、红肠等。
减少快餐食品,如方便面、方便米饭的摄入。
保证营养均衡
限制总热量,饮食应以八分饱为宜。
保证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充足。
肉类首选禽类、鱼类,每天约一扑克盒大小的量。
脱脂奶类每日300毫升。
坚果每日1掌心的量。
新鲜低糖水果,如猕猴桃、草莓、梨、柚子等,每日1~2个。
新鲜蔬菜每日400~500克(生重)。
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选择谷类、薯类等替代精米、精面。
控制烹调用油的量,每日应小于25克(约2.5个白瓷汤勺的量)。
如无
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毫升以上,或按照医生指导保证饮水量。
避免其他不当饮食
避免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
避免肥肉、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戒酒。
生活习惯管理
作息管理
保证睡眠充足。
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如搬抬重物、长距离或长时间骑行或开车等。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劳动强度。
运动管理
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运动项目可选择快走、骑行、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等活动方式。或按照医生指导规划运动的时间、选择运动的项目。
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感觉,应立即停止运动。
戒除不良嗜好
戒烟,远离“二手烟”。
避免熬夜。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以通过与亲友聊天、听轻音乐、读书、观看剧情舒缓的电视节目等缓解。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避免环境刺激
避免忽冷、忽热。
冬天外出时注意保暖。
夏天注意防暑,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
体重和腰围管理
将BMI控制在18~23.9kg/m2。
男士腰围不要超过90厘米,女士腰围不要超过85厘米。
定期测量血压
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
每次测量至少连续获取2次血压读数,每次读数间隔1~2 分钟,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第1、2次血压读数的差值>10 mmHg,则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读数平均值。
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在每次测量之前,安静休息3~5分钟。
可在家使用血压计自测血压,可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坚持服药
按照医生要求服药,避免自行减药、加药、换药。
服药过程中如有不适或感觉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就诊,按照医生指导调整用药。
避免相信土方、秘方、偏方、基因疗法、手术等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以免导致病情加重,或造成经济损失。
定期复诊
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定期就诊,复查生化、心脏超声等检查。
不适及时就诊
如原有症状不见好转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改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高盐食物,避免酗酒。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久坐。
戒除不良嗜好:戒烟,远离“二手烟”。
控制体重和腰围:将体重和腰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保持良好情绪: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注意血压、
心电图、超声心动等检查。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
高脂血症、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控制血糖、血脂。
按照医生要求使用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