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以语言、言语和交流缺陷为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存在困难,正常交流受到阻碍
涉及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疾病、感知觉功能缺陷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致病因素
以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少数需辅以药物治疗
定义
儿童交流障碍即交流障碍,是一类范围较广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包括语言、言语和语用(社交交流)障碍。其中:
言语指的是表达性的发音,包括个体的构音、流畅性、声音和共振的质量。
语言指的是在非官方规则制约下,出于交流目的对符号系统的应用,包括对形式、功能和常规信号系统(口语用词、肢体语言、书写语、图片)的应用。
语用(社交交流)则包括影响到其他个体的行为、思维、态度的任何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流行病学
在学龄前儿童中,交流障碍是最为多见的一个发育问题,7%~10%的儿童在语言、语音的发育上低于正常标准,而3%~6%的儿童有语言感受和表达障碍,其日后的阅读和书写均受到影响。
80%~90%的交流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起病年龄在2~7岁。
由于语言相关大脑功能存在性别差异,交流障碍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2)∶1;女孩更容易在成年前自愈,使得成年期男女患病比例达5∶1。
某些特殊语言障碍患者有家族高发的现象,说明遗传起明显作用。
分型
根据美国《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交流障碍包括以下几个亚型:
(发育性)语言障碍
由词汇、句式结构、表述的理解或生成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上的持续困难。语言缺陷在口头交流、书面交流或手语中表现明显。
(发育性)语音障碍
由持续的语音生成困难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语音知识方面或协调言语运动能力方面的困难。
儿童期起病的言语流畅障碍(口吃)
言语的流利程度长期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言语停顿模式存在持续性的紊乱,造成说话焦虑或妨碍有效交流、社交参与,影响学业及职业表现等。
社交(语用)交流障碍
在语言的社交使用和非口语交流方面存在持续困难,导致有效交流、社交参与、社交关系、学业或职业表现等方面的功能局限。
未特定的交流障碍
此类别适用于那些以交流障碍的特征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但不符合交流障碍或
神经发育障碍诊断类别中的任一种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
语言缺陷
表达能力缺陷
声音、动作手势或言语信号的生成存在缺陷,从而影响、限制了表述能力。
主要表现为首次运用词语、短句的时间延迟,词汇量少于预期水平,生成的句子更短且常有语法错误等。
语言记忆困难:记忆新词汇、句子困难,难以跟上增加句子长度的指导,难以复述字符串(如记忆号码或购物清单),难以记忆新的声音序列。
表述困难:提供重要事件的充足信息,及叙述一个连贯故事的能力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
感受能力缺陷
接收和理解语言信息的过程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为找词困难、言语释义贫乏,较难理解同义词、多重含义或与年龄和文化相符的双关语等。
语言信息处理功能缺陷
患儿说话流利,但内容非常肤浅。
患儿在语言交流中难以保持话题,或只关注自己所选择的话题。
语音缺陷
语音缺陷主要表现为语音(言语)生成缺陷,涉及两个方面:
语音障碍:语音知识学习困难,或未在发育早期得到充足的练习机会。
言语流畅障碍(口吃)
主要表现为言语的流利程度低于预期水平,言语停顿模式发生紊乱。这种紊乱的特征为:
语音或字节的频繁重复或延长。
字词发生断裂(如在一个字词内停顿),有声或无声的阻断(如言语内容中有内容或无内容的停顿),迂回的说法(以其他字词替代困难字词),字词生成伴有过度的躯体紧张以及重复单音节字。
紊乱程度随情境而变化,且在有交流的特殊压力时表现得更加严重。
语用缺陷
在语言的社交使用和交流上存在困难,功能缺陷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自然背景中理解和遵循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社交规则存在困难。
根据听众或场景的需要变换语言(如表述方式)存在困难。
遵循对话和讲故事的规则存在困难。
语言发育迟缓参考指标
交流障碍作为
神经发育障碍的一种,发病于发育早期,可能造成儿童语言功能
发育迟缓,即语言功能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的语言发育进程。儿童一般性语言发育进程如下。
前语言期(出生~12月龄)
在正式开始说话之前,儿童已经有了语言的使用,此时的沟通方式是非言语性的,如眼神交流、微笑等。儿童在这种沟通中逐渐学会语言交流的规则。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开始发音:
0~4周龄:主要为哭或发出各种声音。当婴儿高兴时会发出类似于元音的声音。
1~4月龄:这时的婴儿会发出咕咕声,这种声音更像元音,同时也有硬腭与舌根部作用发出的辅音“g、k”。
4~6月龄:出现咿呀学语、玩弄发声和各种元音样的声音;元音样的声音共鸣较好,从而产生音调。此外,婴儿偶尔有声带关闭,发出如同辅音和元音组成的音节“ba”,也有些声音接近辅音如“b、p、d、t”等。
6~8月龄:婴儿在这阶段出现较多的声音,能发出一连串重复的音节,如“da-da-da-da”,并逐渐从一种音节转变到另一种音节,出现更多的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声。
8~12月龄:回声和乱语的阶段,8个月的婴儿能较快地模仿即刻情景中听到的声音,称为回声。从9个月后,婴儿出现乱语,即发出一连串有音调的音节声,仿佛真的在说话一样。开始使用单字,同时用姿势表示意思,如挥手表示再见等。
初语言期(1~3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能够使用词语表示他们已经知道的事物,用词语与他人交流,但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同时,儿童会继续使用非言语的方式交流,将其与言语交流结合使用。
12~18月龄:儿童学会用词语,词汇增加到20个左右。
18~24月龄:儿童进入2个词语组合的阶段;如果他们对某一事物很熟悉,则能够在交流中按规律组合词语,此时开始出现句子。这个阶段的词汇量增加至数百个,模仿能力提升,交流话题增多,显示了较好的语言灵活性。
24~36月龄:儿童词汇量明显增多,且能将以前学到的词汇应用于交流,如表达意图和数量;此时期的儿童用词较恰当,且能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愿望、兴趣等。3岁儿童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认识常见的物品、图画,遵循连续的2~3个指令。
学前期(3~5岁)
儿童开始使用更复杂的语言形式,如开始使用介词(在……上面、下面等)、条件句(如果……那么)、连接词(因为……所以;但是)等。
此时期的儿童能更为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适当的交流。
学前期儿童已会讲故事,可遵循3个连续的指令,懂得期待未来发生的事情,如“明天我们去……”。
他们对问句“谁、如何、什么”能够做出应答,但对问句“怎样、为什么”仍然难以回答(尽管他们常问别人“为什么”)。
4岁的儿童即使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也是清晰易懂的。
学龄早期(5~12岁)
儿童入学后,环境对儿童的要求全部是以语言来表达的,如教师讲课传授知识、布置作业,要求儿童保持安静等,因此儿童接收语言指令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儿童也会被要求遵守“轮流说话”的规则,适当、灵活地使用语言,适应学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语义功能得到了发展。
此时期的儿童学会了大量与学业有关的新词语,获得了新的信息和指令,掌握了特定的学科。
7~8岁时,儿童学会使用抽象的语言思考问题。
到约12岁时,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很多方面已同成人一致。
共病情况
交流障碍亚型共病情况
语言障碍与语音障碍存在共病情况,且经常存在语音或语言障碍阳性家族史。在此种共病情况下,患者的预后相比单独患语音障碍或语言障碍者的要差。
语言障碍也常与社交(语用)交流障碍有关,存在较高的共病可能。
其他神经发育障碍
智力障碍是语言障碍的一个常见诱因。由于一般性智力功能缺陷,患者的语言发育进程虽顺序正常,但速度比正常儿童慢很多。
与社交相关的心理障碍
有交流障碍的儿童可能因无法进行流利的表达而产生对语言使用的排斥,从而患有
选择性缄默症、
社交焦虑障碍等。
伴随症状
起病于发育阶段的交流困难可能会导致患儿同时表现出部分
心理障碍的症状,如焦虑、社交恐惧,以及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如低自尊水平、人际关系建立困难等。
遗传因素
语言障碍、语音障碍具有高度的遗传性,患者家庭成员更可能有语言功能损害的病史。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共同发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前者的同病率为33%~100%,后者则为29%~52%。
儿童期起病的言语流畅障碍(口吃)有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级亲属中发生口吃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3倍。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某种遗传性状(如言语脑功能区的结构异常等)与口吃的发生有关。
有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交流障碍或
特定学习障碍家族史的患者,患社交(语用)交流障碍风险更高。
病理生理因素
发音器官受损
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发音器官损害或者面部肌肉的损害,是导致语音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
听力障碍
患儿因听力受损而无法正确察觉声音信号,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交流障碍或
语言发育迟缓,严重程度受听力损害的程度、发病的年龄、矫治听力的年龄、矫治的合适性等因素影响。
传导性听力障碍明显影响患儿对言语的辨认;长期中耳渗出则可能在儿童早期引起语言表达延迟。
神经系统疾病
脑瘫患儿因神经运动通路的障碍而影响说话,常出现构音困难。
儿童左侧大脑的病变对语言、阅读、书写的影响较右侧大脑病变的影响更大。
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脑部损伤以及脑部肿瘤,可能导致儿童患获得性
失语症,即在儿童发展了说话成句的语言能力后,大脑的病灶致使语言能力受损。
有
脑积水的部分儿童患者在语言发育方面可能表现出的特征是:可以熟练使用词汇、长的复合句,但没有实质性内容。
获得性失语综合征伴抽搐障碍可能使原来语言能力正常的患儿出现语言感受和/或表达的倒退,此病50%的患儿有严重语言缺陷。
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在和孩子交往中所使用的词汇量,在言语交流中如何重复和扩展词汇,直接关系到儿童词汇量的增长和语言发展的速度。
在儿童语言能力发育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给予过多的批评和压力,可能导致儿童出现交流障碍,表现为言语表达迟疑或停顿,继而出现口吃或口吃加重。
儿童生活在缺乏语言刺激的环境,或在早期迁移至非母语环境,可能造成语言发育迟缓。
在儿童期遭遇明显的情绪创伤,或暴露于其他心理社会不良因素,可能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从而导致交流障碍,特别是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口吃症状。
高危人群
染色体异常,有脑积水、脑瘫及其他脑部损伤病史的儿童。
因产前、产时、产后致病因素患智力障碍的儿童。
童年期生活环境恶劣,缺乏与父母交流、接受语言训练机会的人。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婴幼儿迟迟不开始说话,或说话明显少于同龄儿童。
从2~4岁开始出现明显的口吃症状,如过于频繁的重复词句,发音无故停顿、拖长,说话时表现出面部扭曲、伸舌瞪眼、下颚抽搐等。
相较同龄儿童,儿童说话明显不清晰,发音有很多错误,甚至无法正常发音。
儿童难以保持话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进行内容极为肤浅的交流。
儿科
儿童患者也可以去儿童保健科、儿童行为发育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儿童交流障碍由多种因素所致,详述病史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儿童患者需要家人监护,建议就医时携带患儿的相关病史资料,看护好患儿,避免其出现冒险行为、攻击行为及自伤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表现?
听力正常吗,对父母的声音有反应吗?
几岁能发音,几岁学会说话?
能和别人正常交流吗?
病史清单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孩子是早产儿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医生在进行诊断前,患儿父母或抚养者需提供患者的病史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出生史、发育史、疾病史和家庭史等。
医生会重点关注患儿的语言情况、说话清晰度、发声状况、表达的流利性等,以及患儿的认知、社交和行为表现。
临床检查
躯体检查
一般性体格检查,会特别注意口腔器官异常,如畸齿、
腭裂、舌系带问题等。
口腔运动功能检查,包括下颌的位置是否居中、嘴唇的运动、舌的位置和运动、口的轮替运动、发声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
借助CT、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检测脑部疾病或定位受损脑区,有助于诊断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交流障碍。
行为观察
常在与患者的游戏过程中获得观察结果,观察内容包括游戏的技巧、眼手协调、粗大运动、注意力、自发语言和沟通技能等,据此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
听力测试
儿童如有构音异常、说话不清晰、迟迟不开口说话等情况,均应参加常规听力测试,可用声阻抗测听法、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排除听力障碍对儿童语言和言语功能的影响。
言语评估
儿童的构音能力是有一定发育进程的,可根据发育进程对处于相应年龄阶段的儿童做言语评估。普通话的音素发育进程见下表。
年龄(岁) | 90%可达到 | 75%可达到 |
---|
1.6~2.0 | d、m | d、t、m、n、h |
2.1~2.6 | n | b、p、g、k、x、j、q |
2.7~3.0 | b、t、f、h、x | f |
3.1~3.6 | g、k | |
3.7~4.0 | p | |
4.1~4.6 | t、s、j、q、r、l | t、s、sh、z |
4.6+ | sh、zh、ch、z、c | zh、ch、z、c |
评定量表
涉及语言功能的标准化测试包括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丹佛发育筛查测试、韦氏智力量表等。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DSM-5标准,交流障碍的类别主要包括(发育性)语言障碍、(发育性)语音障碍、儿童期起病的言语流畅障碍(口吃)、社交(语用)交流障碍四类。
(发育性)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
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
由语言的综合理解或生成方面的缺陷,导致在各种形式的语言习得和使用中存在持续困难(即说、写、手语或其他),包括下列情况:
词汇减少(字的知识和运用)。
句式结构局限(根据语法和词态学规则,把字和词连在一起形成句子的能力)。
论述缺陷(使用词汇和连接句子来解释或描述一个主题或系列事件或对话的能力)。
语言能力显著地、量化地低于年龄预期,导致在有效交流、社交参与、学业或职业表现方面的功能受限,以上情况可单独出现或任意组合出现。
这些困难并非由听觉或其他感觉损伤、运动功能失调或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疾病所致,也不能用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
发育迟缓来更好地解释。
(发育性)语音障碍的诊断标准
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
持续的语音生成困难影响了语音的可理解度,或妨碍了信息的口语式交流。
该障碍导致了有效交流方面的局限,干扰了社交参与、学业或职业表现,以上情况可单独出现或任意组合出现。
这些困难并非由先天的或获得性疾病所致,如脑瘫、腭裂、耳聋或听力丧失、创伤性脑损伤,以及其他躯体疾病、神经疾病。
儿童期起病的言语流畅障碍(口吃)的诊断标准
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2~7岁)。(注:晚期发生的案例应被诊断为成年发生的流畅性障碍。)
言语的正常流利程度和停顿模式的紊乱,对于个体的年龄和语言能力而言是不适当的,且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频繁和显著地出现下列1项(或更多)症状:
语音和音节的重复。
元音和辅音的语音延长。
字词的断裂(如:在一个字词内停顿)。
有声或无声的阻断(言语中有内容的或无内容的停顿)。
迂回的说法(以其他字词替代困难字词)。
字词生成伴有过度的躯体紧张。
重复单音节的字(如:“我——我——我——我看见他”)。
这种障碍造成说话焦虑或有效交流、社交参与、学业或职业表现的局限,以上情况可单独出现或任意组合出现。
这种障碍并非由言语-运动或感觉缺陷,以及与神经系统损伤有关的
言语障碍(如卒中、
肿瘤、外伤)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社交(语用)交流障碍的诊断标准
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但直到社交交流的需求超过其有限能力时,缺陷可能才会完全表现出来)。
在社交使用口语和非口语交流方面存在持续困难,表现为下列所有各项症状:
以社交为目的的交流存在缺陷,如在社交情景下无法以合适的方式进行问候和分享信息。
在交换交流方式以匹配语境或听众需要的能力上有缺陷,如无法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教室里说话和在操场上讲话、与孩子说话和与成年人说话,以及无法避免使用过于正式的语言。
遵循对话和讲故事的规则有困难,可能涉及轮流交谈、被误解时改述、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信号去调节互动等方面。
理解什么是没有明确表述出来的(如做出推论)、理解非字面或模棱两可的意思(如成语、幽默、隐喻,根据语境解释有多重含义的话语)有困难。
这种缺陷导致了有效交流、社交参与、社交关系、学业成绩或职业表现方面的功能局限,可单独出现或任意组合出现。
这些症状并非由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疾病,或构词、语法方面的低能力所致,且不能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全面发育迟缓或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鉴别诊断
语言语音的正常变异
语言障碍和语音障碍需要和正常的发育变异相鉴别,二者在儿童4岁前很难区分。
由于地理位置改变以及文化、种族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语言语音变异,属于正常的变异现象,而非病理现象,需与个体的语言语音功能损害进行区分。
听觉和其他感觉损害
语言障碍、语音障碍、童年发生的言语流畅障碍可能与听力损害、其他感觉缺陷或语音-
运动障碍有关。
当语言缺陷、语音缺陷和言语流畅性水平低下超出了通常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缺陷时,医生才会诊断相应的交流障碍。
智力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及社交交流技能缺陷也是智力障碍的一种表现,对交流障碍和智力障碍的鉴别诊断通常需要等到儿童能够完成标准化测评时才能明确。
只有语言缺陷和社交交流缺陷明确超出了智力的限制,才可诊断为相应的交流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
语言的有限使用也可能是
选择性缄默症的标志症状,后者是一种以在某个或更多背景或环境中表现出语音缺乏为特征症状的焦虑障碍。
语音障碍与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鉴别要点是:仅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如在家中或与亲密朋友在一起时)语音功能表现正常。
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对于表现出社交交流缺陷及其他语言使用困难的个体,需注意鉴别此两种障碍。
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会同时表现出了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而语言障碍及社交(语用)交流障碍患者则在发育史中从未表现出类似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
两种障碍的症状有所重叠,鉴别的特征是症状发生的时间。
社交(语用)交流障碍患者从未有过有效的社交交流,社交技能发育不完善;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社交交流技能发展恰当,但因对社交互动感到焦虑、害怕或痛苦而没有被使用。
自评量表
由于交流障碍起病于儿童,儿童患者无法采用自评量表进行评测。
临床常用的评定量表如下:
一般性智力功能评估量表
主要包括:盖泽尔发育量表(GDS)、丹佛发育筛选测验(DDST)、美国幼儿发展筛选量表(ESI)、韦氏智力量表(WAIS)、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MSCA)等。
语言发展测查工具
主要包括: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量表(PLS)、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Rossetti婴幼儿语言量表、MacArthur Bates沟通发展量表、Reynell语言发展量表、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CCDI)、婴幼儿智能开发与发育简明表等。
失语症相关功能缺陷检查工具
主要包括:波士顿诊断性
失语症检查(BDAE)、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SLTA)、Token测验、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等。
康复训练
语言训练
学龄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专业人员(语言治疗师或语言康复师)指导下,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不同的损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制订语言治疗的目标时,所定的目标应略高于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但又能使儿童在帮助下能够达到。
语言治疗应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借助玩具和游戏活动进行。
以治疗人员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练习、游戏中操练和塑造三种形式。
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治疗人员会将制订的目标作为游戏中的一个部分,跟儿童边说边玩,有意引导儿童达到所定的目标。
针对童年期言语流畅障碍(口吃)的语言训练包括训练儿童放慢语速,把握说话和交流的节律,改变说话方式、形成良好习惯等。
语音训练
构音程序的训练
大多数患语音障碍的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治疗开始时,需要夸大儿童的错误发音,让儿童听到正确的声音和错误的声音,并进行辨别和比较。
当儿童能够进行准确辨别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具体可分为:音素水平训练、音节水平训练、单字水平训练、句子水平训练。
口腔功能的训练
口腔运动功能问题会影响说话的清晰度。口腔功能训练的基本内容如下。
增强口腔黏膜的本体感,即每天按压或轻柔快速地弹击儿童的面颊、下颌、唇部。
用软硬适中的牙刷或硅胶棒刺激口腔内的舌、牙龈、颊黏膜和硬腭。
食物质地从软向硬转变,让儿童逐步适应。
改善口腔协调运动,如练习吹泡泡、吹喇叭和用吸管吸食,模仿动物叫声,口腔快速轮替运动等。
发音矫正法
发音矫正法被证明对口吃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具体治疗原则为:
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
慢一些:不要很快,将发音速度控制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拖长些:第一音少许拖长些。
独立:发完第一音,再发第二音。
低和轻:第一音(子音)比第二音要低一些。
心理治疗
系统脱敏疗法
对于伴有特定场合焦虑、恐惧的部分交流障碍症状(如口吃),可根据不同场合发生的交流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对场合进行刺激等级排序,然后由低到高针对相应场合进行语言训练。
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紧张情绪,可用渐进松弛法进行放松,以减轻焦虑程度和交流障碍具体症状的表现,最后达到在任何场合下都不会表现出焦虑和特定交流障碍症状的目的。
行为治疗
对于一些已经有一定语言基础的交流障碍患儿,可以利用语言鼓励、行为强化、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进行治疗。
支持性心理干预
了解患儿生活经历及家庭环境问题,向患儿家长说明交流障碍的性质和特点,解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及焦虑不安的情绪,帮助患儿改变态度,建立自信心,重建人际关系,减少回避行为及焦虑。
交流障碍患儿的父母和抚养者在儿童语言发育和语言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需要积极地参与,在生活中应用语言、语音训练的方法和策略,向着治疗的既定目标努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大部分交流障碍患儿无需药物治疗,小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焦虑症状,可根据医生建议适当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减轻患儿的主观痛苦,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放松肌肉,从而对辅助言语和语言训练有所帮助。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针对言语流畅障碍(口吃)患儿,可尝试采用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全身肌肉及生物指标的测定,帮助患儿达到全身放松,逐渐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通过生物反馈,可以加强语言训练的效果,可减少口吃。
音乐治疗
已有音乐治疗领域的个案研究显示,音乐疗法针对部分患儿的语音语调问题改善有显著的疗效,其人际交往能力、语言使用能力均在接受治疗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治愈情况
由脑部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发音器官受损等引发的交流障碍,特别是多种交流障碍共病(如共患语言障碍和语音障碍)的情况,预后相对较差。
症状较轻且无共病情况的交流障碍,干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交流障碍中由心理诱因引发的言语流畅障碍(口吃),在消除相应
心理应激因素后,症状可得到大幅缓解,多数预后较好,对儿童日后的学业表现和职业表现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危害性
患者的人际交往、社交参与,以及在学习、工作上的表现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因无法完成正常交流、融入人际环境而产生社交恐惧或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严重者可能引发
心境障碍。
由于需要中长期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可能对患者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个人护理
儿童患者需要积极配合语言治疗师或康复教练接受语言、语音等方面的训练。
避免给自己过大压力,同时注意对发音器官的保护,避免错误的发音方式使病情加重。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循序渐进地缓解因人际交流产生的紧张情绪。
患者家属
儿童患者的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尽可能带患儿参加正规、专业治疗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项目,参与治疗过程。
父母需要在生活中适当应用语言、语音训练的方法和策略,向着治疗的既定目标努力。
如患儿因表达困难、无法被他人理解而焦虑、不安,家属需给予充分的耐心,同时注意通过观察手势、眼神、行为辅助与患儿的交流,舒缓患儿情绪。
在家庭中培育良好的交流氛围,不催促儿童讲话,帮助患儿改变态度,建立自信心,以富有鼓励性的态度辅助儿童训练。
预防
了解家族中
神经发育障碍及特定语言障碍的病史,配合医生进行遗传病筛查、围生期保健和产前诊断等。母亲在围生期注意避免接触有害、有毒物质及环境,保证自身和孩子营养充足。
应尽量保证儿童在出生后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并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和发育监测,一旦发生异常,立即进行干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