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龄在32~33⁺⁶周的早产儿
症状为早产儿外貌,可能有体温低,呼吸急促、发绀等
病因包括孕妇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
治疗包括产科复苏、危重患儿转诊、一般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定义
胎龄在32~33⁺⁶ 周的早产儿。
早产儿为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而胎龄37周至41⁺⁶周的新生儿为足月产儿,胎龄超过42周的新生儿为
过期产儿。
流行病学
201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早产儿报告》显示,全球早产儿发生率>10%,每年新增1500万,占全球活产儿的11.1%,每年死亡早产儿110万,占新生儿死亡的36%。
全球32~37周出生的中
晚期早产儿占全部早产儿的84%。其中,晚期早产儿约占早产儿总数的75%,中期早产儿约占早产儿总数的9%。
致病原因
早产儿发生的原因包括自发性早产及医源性早产。
自发性早产:
多胎妊娠、子宫颈功能不全等致未足月分娩发动,或宫内感染等所致的未足月胎膜早破。
医源性早产:母亲或胎儿问题需要进行提前生产所导致。
高危因素
孕妇因素
有晚期流产和/或早产史。
多胎妊娠。
妊娠间隔时间过短:小于6个月。
孕妇年龄≤17岁或>35岁。
过度消瘦:体重指数(BMI)<19,或孕前体重<50千克。
子宫颈问题:子宫颈短(孕中期阴道超声发现子宫颈长度<25毫米)、有子宫颈手术史者。
母亲疾病:如患妊娠高血压、
子痫前期/子痫、糖尿病、贫血、发热、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等。
母亲生活方式:物质滥用、吸烟、吸毒、压力过大、体力活动等。
外伤。
胎儿因素
胎儿存在先天异常、生长受限、胎儿感染和
胎儿窘迫等情况。
诱发因素
以下原因可能会增加孕妇早产的风险。
宫内感染:30%~40%的早产,常伴
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
泌尿生殖道感染:B族链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致下生殖道感染、
细菌性阴道病、无症状性菌尿、
急性肾盂肾炎等。
孕妇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母亲和胎儿均过度应激。
发病机制
早产发生机制
宫腔过度扩张及感染可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引起机体前列腺素等物质合成增加,诱发子宫收缩。
母亲或胎儿的应激反应致子宫颈过早成熟并诱发宫缩。
并发症发生机制
中期早产儿因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易发生并发症。
呼吸系统
中期早产儿的钠通道表达处于较低水平,Na⁺-K⁺- ATP酶活性受到抑制,造成出生后肺液清除能力下降。
中期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和功能不全,从而导致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发生。剖宫产还可使PS的数量和质量均下降。
消化系统
吸吮-吞咽-呼吸能力不协调,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易发生哺乳困难。
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容易发生溢乳,或乳汁吸入而致
吸入性肺炎。
消化能力弱易发生呕吐、腹胀、腹泻。
肝脏:
葡萄糖醛酰基转移酶不足,因而对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
生理性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核黄疸;肝合成蛋白能力差,糖原储备少,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水肿或低血糖。
神经系统
孕晚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构造和回路均在这一时期完成,故中期早产儿可有认知能力减弱。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循环系统
动脉导管延迟关闭,可能致体循环缺血、肺循环淤血、出血、少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肺水肿、
心力衰竭等。
心肌收缩力低、心排血量少,易发生低血压。
血液系统
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障碍、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迟钝、
红细胞寿命短、体内贮存铁的利用和消耗增加等,使早产儿易发生贫血。
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
血小板数略低于成熟儿,血管脆性弱,易出血。
常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溶血。
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出血、
血栓形成。
泌尿系统
肾小管对电解质和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差,易出现
电解质紊乱和糖尿。特别是钠的排泄能力有限,同时又不能有效地重吸收,因此高钠、
低钠血症极常见。
肾浓缩功能差、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
体温调节功能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大、
基础代谢率低、棕色脂肪及糖原少、肌肉运动少,致产热能力差、散热多,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过高时体温也容易升高。
免疫系统
固有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抵抗力低,易出现感染,且容易迅速扩散至血液而发生
败血症。
主要症状
外观
体重:1600~2300克。
皮肤:深红,仍呈皱缩状。
胎毛:胎毛逐渐减少。
指、趾甲:接近指/趾端,但一般不会超过指/趾端。
跖纹:足纹较足月儿少。
表现
体温:体温调节能力仍较差,易发生低体温。
呼吸:已具备呼吸能力;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时,可有呼吸急促、呼吸暂停。
哭声:哭声较正常足月胎龄儿小。
喂养:有吸吮及吞咽能力,但吸吮及吞咽仍不协调。
次要症状
当外伤、缺氧、感染、凝血障碍时,往往易出血,且表现较重。脑部血管尤易出血,有时也可出现
肺出血。
并发症
胎儿越早出生,体重越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高。
近期并发症(在出生后头几周内)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中期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中,以感染性肺炎最为多见,也可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湿肺等。主要表现为生后不久(1~2小时)出现呼吸急促,继而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呻吟、
三凹征。
感染性肺炎常于生后早期(一般<3天)发病,常为先天或经产道感染所致。
先天性肺炎:患儿出生后常有窒息史,复苏后有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体温不稳等。
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一般经过一定潜伏期才发病,患儿有呼吸暂停、咳嗽等。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最高。
呼吸机相关肺炎:使用机械通气超过3天者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属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治疗比较困难,病程迁延。
消化系统疾病
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并致全
肠内营养时间延迟,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
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
警告期:可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低下和吸吮无力,可持续12~24小时。
痉挛期:可表现为发热和肌张力增高,患儿哭声高尖,
角弓反张,可持续12~48小时。
恢复期:患儿肌张力增高逐渐恢复,代之以肌张力低下,约可持续2周。
后遗症期:可有核黄疸四联症,即手足徐动(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眼球向上转动障碍、听觉障碍(耳聋、对高频音失听)及牙釉质发育不良(牙呈绿色或深褐色)。
血液系统疾病
可并发贫血、出血。
当发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可表现为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自发性出血。
代谢障碍
体温调节障碍
可出现体温过低,并发
新生儿硬肿症,表现为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
远期并发症
发生概率相对低。
运动障碍
脑瘫是早产儿最严重的运动发育损害,大多表现为痉挛性双瘫,主要累及下肢。
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阅读和数学方面。
智力发育落后
窒息和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
胎膜早破是智力发育落后的危险因素。
视力障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使视网膜逐渐
瘢痕化、
视网膜脱离,会损害视力并导致失明。
听力障碍
听力下降或丧失。
牙齿问题
可出现牙齿萌发延迟、牙齿变色和牙齿排列不整齐。
慢性健康问题
包括慢性肺部疾病、
慢性肾脏病、宫外生长迟缓、哮喘、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生育能力下降等。
此外,远期并发症还包括行为及心理问题。
需要就医的情况
出生时需要有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进行复苏,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需要有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及时进行干预。
出生后,需转运至新生儿科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治观察。
出院后,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腹泻、血便、发热、抽搐、反应差、皮肤及
巩膜黄染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患儿体重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减低,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患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出生时胎龄是多少?体重多少?
患儿出生时是否有窒息?
患儿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发绀、反应差等症状?
患儿是否有发烧、抽搐?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持续了多久?
之前是否就医?如果曾住院,临床诊断有哪些?
做过什么检查?做过哪些治疗?
用过什么药物?治疗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药物过敏?
患儿的喂养方式是什么?喂养困难吗?母乳还是配方奶喂养?是否吐奶、溢奶、呛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吗?腹胀吗?排便情况?
出院后在家呼吸如何?
出院后应用什么药物?
出院后患儿体重、身长、头围增长情况?
出院后运动发育情况?
母亲生产年龄是多少?第几胎第几产?
围生期有没有发热、感染症状?
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有无难产、钳产等情况?如有剖宫产,剖宫产的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目前考虑什么疾病?需要进行哪些治疗?
需要做哪些检查和监测?目的是什么?
住院期间,需要注意哪些?
是否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多久?住院期间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是否会有后遗症?如果有,有可能有哪些后遗症?
出院后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多久来院复查?
疾病诊断
通过胎龄(32~33⁺⁶周),即可诊断中期早产儿。以下内容主要用于判断中期早产儿目前的状况,存在哪些并发症。
病史
患儿家属及产科医生需要给新生儿科医生提供以下信息。
患儿出生时的情况:分娩方式,有无难产、钳产,是否有
胎膜早破,羊水、胎盘、脐带情况,是否有
胎儿窘迫史及生后窒息,患儿的喂养方式,患儿的异常情况等。
患儿父母情况:包括患儿父母的年龄、职业、血型、既往疾病史、用药史,有无不良嗜好,家族史;患儿母亲的产检情况,伴随疾病、外伤史、用药史(产前是否应用激素;如使用,提供用量及时间)、中毒史,有无胎膜早破、产前发热等。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儿的呼吸状态,精神状态,皮肤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有无水肿及出血点、
瘀斑、黄染情况),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头颅、前囟情况,肺部、心脏及腹部查体,四肢肌张力,吸吮、握持、拥抱等原始反射的情况等。如果胎龄不详,需做胎龄评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
降钙素原:可了解患儿贫血程度,是否存在
血小板减少、感染与否。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通常提示患儿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以便于预防、降低颅内出血。
肺成熟度检查:产前取羊水,产后取患儿气道吸取物,检查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主要成分。
感染及病原体检测
怀疑有感染时,可行乙肝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抗体、TORCH核酸或抗体、尿巨细胞核酸定量、
血培养、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病原学高通量检测。
新生儿肺炎中,
痰培养阳性率较高的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也可见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生化检测:了解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
心肌酶、血糖、血脂、胆红素水平等。
遗传学检查:筛查先天代谢性疾病及其他遗传疾病。
其他检查:如果贫血严重,或者血小板减少,或者白细胞明显异常,可能需要做Coombs试验判断是否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同时进行末梢血涂片、血小板抗体,甚至骨髓穿刺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脑:检查脑部是否出血、积液,以及脑发育情况。
腹部:检查腹部器官是否存在胃肠道、肝脾或泌尿系统的问题。
心脏:检查心脏是否存在器质性缺陷及功能异常。
胸部:检查肺部是否存在病变,如气胸。
胸部X线检查
有助于判断早产儿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类型和严重程度,心脏大小,是否有骨折等。
鉴别诊断
小于胎龄儿
相同点:体重低。
不同点
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第10百分位的新生儿。可能是早产、足月、过期出生的胎儿。其原因可能是病理性,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所致;也可能是生理性,如种族、母体体格差异等。
中期早产儿:除了体重低,还有胎龄小。
足月小样儿
相同点:体重小于2500克。
不同点:通过胎龄即可鉴别。中期早产儿胎龄为32~33⁺⁶周,
足月小样儿胎龄超过37周。
产科复苏
当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立即置于预热好的辐射保暖台上,进行擦干、保暖、清除口鼻黏液等操作。
如有窒息,则应进行窒息复苏,稳定后转运暖箱、呼吸支持下转入新生儿科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危重患儿转诊
宫内转运
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出生后转运
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
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转运中注意事项
预防低体温
转运时,新生儿不宜裸体放于暖箱,可穿单衣。
暖箱温度、湿度需适宜。
预防低血糖症
监测血糖。
预防低氧血症
转运前及转运中根据患儿呼吸情况、心率、经皮
血氧饱和度选择呼吸支持模式及吸入氧浓度。
监测心率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发生时可给予外界刺激。如果频繁发作,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预防低血压
监测血压。
一般治疗
早产儿需特别护理,强调仔细、耐心、轻柔、集中、迅速地护理和严密的监护。
保暖保湿
保暖
体重1500~2000克者,穿单衣时,需要的中性温度一般为31~33.8℃。
体重2000~2500克者,穿单衣时,需要的中性温度一般为31~33.8℃。
保湿:相对湿度在60%以上。
呼吸支持
根据呼吸状态给予有创或无创呼吸支持及供氧,但供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或早产儿视网膜病。吸入氧浓度以21%~30%开始为宜。
营养及喂养
营养支持的目标是要达到相似胎龄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度,也要达到与正常胎儿相似的体成分和功能状态。
首选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如果体重<1800克,需使用母乳强化剂,以增强母乳中蛋白质、能量和微量营养素的含量;如母乳不足,可添加早产儿配方乳。
如有吸吮、吞咽、呼吸动作不协调,胃排空延迟等,可用管饲法喂养,并予吸吮、吞咽功能训练。
如果经口摄入热量不足,可通过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补充热量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物质。
预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力差,极易发生感染。因此预防早产儿感染十分重要。
早产儿一般是在新生儿科(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接受治疗,早产儿感染风险会大大降低。
并发症治疗
感染性肺炎
呼吸支持
生后早期根据呼吸情况,选择呼吸支持方式,一般选择无创呼吸支持模式。
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不能经口喂养者,可给予静脉营养。
喂奶以少量多次为宜,首选母乳喂养。
对症治疗
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药物治疗
分娩前:对于羊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孕妇,分娩前预防性给予抗生素,进行羊水、分泌物培养,预防胎儿感染。
分娩后:根据药敏结果,选取适当的抗生素;严重感染者,可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胸部物理治疗
体位引流:通过改变体位,促使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
震动
方法:术者手指、手掌紧贴患者胸壁,在婴儿呼气时,通过上肢和肩部肌肉有节奏的紧缩,引起手掌震动,促使分泌物排出。
效果:与叩击效果相似,但创伤小。
禁忌证:用呼吸机的危重早产儿;喂养后30分钟内。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目的是预防低氧血症、严重的
高碳酸血症及
酸中毒,避免低血压导致器官(如脑、肾)的低灌注。
肺表面活性物质
药物分型:根据来源不同,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分为2种类型:天然型从牛或猪肺提取,合成型为人工合成。天然型疗效明显优于合成型,合成型多用于预防或轻症病例。
给药时机:早期给药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立即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改变。
给药次数:按需给药,可重复给药,给药间隔6~12小时。
呼吸支持
无创通气: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和SiPAP)、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无创高频通气(nHFV)等。
轻度或早期NRDS应尽早使用无创通气,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防止肺泡萎陷,并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及时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可减少有创通气的使用,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
有创通气
对严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无创呼吸支持效果不理想者,应采用有创通气。
一般先使用常频通气,如常频通气参数比较高,效果不理想,应改用高频通气。
液体和营养支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期需适当限制液体,以改善肺功能。
《2016欧洲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南》建议生后病情允许时立即开始胃肠外营养。
生后第1天开始补充氨基酸、
脂肪乳剂,开始母乳微量肠内喂养。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抗生素治疗
无法排除宫内感染引起的早产,尤其存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建议使用抗生素,直至排除
败血症。
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血培养回报后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窄谱抗生素。
贫血
在早产儿达到全肠道营养后尽早补充铁剂,补充铁剂后
血红蛋白增加不明显者,可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输血
对于急性失血的患儿,失血量超过10%即可给予输血。
如果患儿因贫血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体重增长缓慢等,应给予输血。
喂养不耐受
首选母乳喂养。
母乳强化剂:在母乳量达到50~80ml/(kg·d)时,应开始在母乳中加入母乳强化剂(HMF)。推荐选择牛乳或人乳来源的粉状或液态母乳强化剂。
间断性喂养:可选择间断性喂养(每2~3小时喂养10~20分钟)。
如不耐受,则延长喂养时间间隔、减少奶量,病情允许时给予袋鼠抱或者母婴同室。
严重胃残留或
反流而不能耐受胃内喂养者,可经幽门喂养。
经口喂养无法满足生长需要者,应同时给予静脉营养。
治愈情况
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
未合并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好。
危害性
后遗症:救治不及时或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瘫、癫痫、智力低下、学习障碍、
发育迟缓等后遗症,发生概率较低。
慢性健康问题:急性期有严重并发症者可能出现慢性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哮喘、肺功能障碍、肾脏疾病。
对成年期健康问题的影响:少数中期早产儿可能出现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
日常生活
喂养
首选母乳喂养。体重小于1800克的早产儿宜采用母乳强化剂。如母乳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使用早产儿配方乳。
喂养时调整早产儿的体位,都要抱喂,避免呛奶、窒息,在新生儿科或儿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产儿的喂养及辅食添加。
蛋白质摄入:早产儿的成长与蛋白质摄入量呈线性关系。
护理
保暖:根据环境温度适当保暖,环境较冷时,衣物等需经过预热保暖后使用,但也不要过度保暖,以免出现
脱水热。洗澡时也应注意保暖。
预防感染
保持脐部干爽清洁,洗澡时尽量避开。
矫正月龄满月前,不建议亲朋好友来探望。
避免与生病的人接触。
如果母亲感冒,需戴口罩进行母乳喂养。
经常洗晒床单、被褥等用品。
接触新生儿前应洗手。
与新生儿接触的物品需清洁。
衣物宜宽大、质软、不用纽扣。
新生儿居住的房间要定时通风,每日2~3次。
家里注意卫生,打扫干净,但不需要所有物品都消毒。
不建议带新生儿去人口密集、环境密闭的场所。
睡眠
睡姿:不会抬头者,可选择仰卧和侧卧,侧卧可以左右两边轮换侧卧。如果有人看护,可以间断俯卧睡。
防止窒息:床上不要有太软的东西,不放毛绒玩具、杂物。
注意卫生: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勤换尿布或纸尿裤,防止臀部发红或出疹。
日常监测
监测新生儿每天的进乳能力、摄入奶量、消化能力、尿量、大便情况。
监测新生儿的呼吸、体温、体重及身长增长情况。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呼吸、皮肤颜色、脐部等情况。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康复
如果留有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等,应在新生儿科及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并定期到发育行为儿科或新生儿科随访门诊复查,做相应的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特殊教育。
如果存在视力低下甚至失明、耳聋等问题,需要就诊眼科及耳鼻喉科。
预防
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应做好孕期保健,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
避免低龄(<17岁)或高龄(>35岁)妊娠,避免
多胎妊娠,两次妊娠间隔最好在2年以上,避免体重过低妊娠。
备孕期及孕期需均衡饮食,避免体重过低或过高。
备孕期及孕期避免吸烟饮酒,禁止物质滥用,停止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孕期做好规律产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血压、血糖等。
重视孕期保健,避免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外伤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