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通常称联合免疫缺陷(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是一组遗传性
免疫缺陷病,多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和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表型稍温和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T细胞功能缺陷,可伴或不伴B细胞功能缺陷。国外联合免疫缺陷活产婴儿的患病率是1/100000~1/58000,中东地区由于近亲结婚较多,活产婴儿患病率也较高,约为1/10000。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者免疫力差,从新生儿时期开始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表现为腹泻、发热、
鹅口疮、皮肤化脓、生长发育迟缓等。病情凶险,需要在在专门病房隔离治疗,部分病种在对症治疗同时进行酶替代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基因治疗也可尝试。患者总体结局不好,若未及时治疗,常在1岁内夭折。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是一组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目前已发现超过40种不同类型。多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少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基因突变可导致T细胞功能缺陷,可伴或不伴B细胞功能缺陷,严重影响免疫功能。
联合免疫缺陷分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和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状稍微温和的联合免疫缺陷。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多在患儿<6月龄的婴儿期发病,患儿出现多种感染,如肠道感染、
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等,表现为腹泻、发热、
鹅口疮、皮肤化脓等。这些感染频繁发生,发展迅速,治疗困难。此外,感染消耗大量能量,患儿生长发育水平落后于同龄人。
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同时接种了活疫苗,会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状稍微温和的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症状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的症状稍微轻一点。
部分联合免疫缺陷患儿可以出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特殊面容、畸形和
肿瘤等。
1.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可发现致病基因。
2.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检测T、B及NK细胞功能,并进行免疫分型。可发现T细胞功能缺陷,B细胞可能有功能缺陷。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等诊断。
患者可能有亲属患病,从婴儿期就开始频繁发生多种感染,发展迅速,难以控制,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
鹅口疮、皮肤化脓等。基因检测可以发现致病基因,做出明确诊断及分型。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可发现T细胞功能缺陷,可伴或不伴B细胞功能缺陷。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需要与其他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及获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鉴别。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免疫细胞功能检查等区别。HIV感染可通过抗体检测确诊。
联合免疫缺陷病情凶险,患者需要在专门的隔离病房治疗,减少感染。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酶替代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等。
1.对症治疗
(1)补充营养,保证患儿生长发育需要。
(2)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抗生素、抗真菌药等。
(3)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可暂时提高免疫力。
2.酶替代治疗
若有腺苷脱氨酶缺陷,可以使用腺苷脱氨酶进行酶替代治疗。酶替代治疗不能完全恢复免疫功能,而且不同患儿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
3.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脐血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移植是目前最主要的根治方法,但也有风险,可能会失败。
4.基因治疗
目前某些基因缺陷导致的联合免疫缺陷可以进行基因治疗,有一定疗效,可以维持免疫功能稳定。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者整体预后不好,若无有效治疗,常在1岁内夭折。
进行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其预后与移植时的感染情况有关。若无感染,生存期可超过10年;若有感染,生存期达到10年的概率仅50%。
脐血移植者生存期达到5年的概率与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类似,或稍低一点。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是一种遗传病,可以通过避免近亲生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预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