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物理学检查是指通过对尿液的尿量、颜色、浑浊度、气味及尿液相对密度等进行观察或定量检测为尿液改变相关的疾病提供诊断依据。一般用随机尿或晨尿标本。
1.检查前注意事项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时间和注意事项。
(2)有尿路感染者取尿液前,注意清洁尿道口及周围皮肤。
(3)避免运动、饮食、用药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2.标本采集
取清晨起床后第一次尿最佳,门急诊的患者可取随机尿作标本,有尿路感染需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者取中段尿。成人尿液标本应大于10mL,婴幼儿标本量应大于5mL。
1.尿量
尿量一般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1)正常参考值:成人24小时尿量约在1000~2000mL之间。成人1.0~1.5L/24h;儿童(1-12岁)0.3~1.5L/24h;老年(>60岁)0.25~2.4L/24h。
(2)临床意义: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为尿量增多,生理性的见于大量饮水、应用利尿药物、输液过多等;病理性的见于糖尿病、
尿崩症、慢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尿量减少,见于休克、脱水、急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
泌尿系统结石等。
2.颜色
(1)正常参考值:正常尿液颜色为淡黄色。
尿色受浓度变化的影响,许多食物、药物、体内代谢产物及感染也都可影响尿色。
(2)临床意义:尿液呈无色多为尿液稀释或
水中毒;尿液呈红色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慢性汞或
铅中毒及服用吩噻嗪类、
利福平等药物;尿液呈褐色见于
尿胆原阳性、卟啉症及服用
甲硝唑、
氨苯蝶啶等药物;尿液呈黄色见于正常或服用
非那西丁或维生素B2等;乳白色:见于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
前列腺炎、
丝虫病(
乳糜尿呈牛奶样)、肾病或
挤压伤(脂肪尿)、尿中有大量磷酸盐或磷酸盐结晶;酱油色:见于血型不合时的输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以及服用
氨基比林、
柔红霉素等药物。
3.浑浊度
(1)正常参考值:新鲜尿液多清亮透明,放置一段时间后呈微混。
(2)临床意义:尿液浑浊常见于无定形的尿酸或磷酸盐尿。磷酸盐尿多在餐后间断排出,其诊断方法为在尿液中加入醋酸,尿液变清亮,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大量的无定形的尿酸或磷酸盐结晶。此外,尿液浑浊还可见于
脓尿、乳糜尿。脓尿常伴有尿路感染,加热、加酸、加碱后浑浊加重;乳糜尿静止时可分层;极度清晰透明: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多尿者或大量饮水。
4.气味
(1)正常参考值:正常尿液具有特殊微弱的芳香气味,此外还受食物或药物影响。如进食葱、蒜、韭菜、饮酒等,尿液可有特殊的气味。
(2)临床意义:刚排出的尿液有氨味,见于
慢性膀胱炎、
尿潴留的患者;尿液有烂苹果样气味的,见于糖尿病酮症患者;尿液有“老鼠尿”样臭味的,见于
苯丙酮尿症;尿液中有大蒜样臭味的见于有机磷中毒的患者等;恶臭难闻:见于尿路炎症性疾病等。
5.尿液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旧称“比重”,与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有关。
(1)正常参考值:普通饮食,晨尿的相对密度为1.015~1.025;随机尿的相对密度为:1.003~1.035。
(2)临床意义:尿液相对密度增高,见于脱水、糖尿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蛋白尿等。尿液相对密度降低见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
慢性肾衰竭、尿崩症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