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是指对尿液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一般性状、化学成分、有形成分等指标
指标异常常见于泌尿系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等
异常时建议就诊泌尿外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
定义
尿常规是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样本的一般性状、化学成分、有形成分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
检查目的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泌尿系统发生慢性肾病、炎症、结石、结核、
肿瘤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治疗好转后,尿液检测相应指标也有改善。
协助诊断其他系统疾病
尿液来自血液,凡是引起血液成分改变的疾病,均可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如糖尿病时进行
尿糖检查,
黄疸时进行
尿胆原和胆红素检查等,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安全用药监护
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多黏菌素B、磺胺等,可引起肾的损害,故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需进行尿液分析,以确保用药安全。
适用人群
健康体检人群。
孕妇。
住院患者。
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的人群。
检查风险
参考价格
尿常规一般在20~50元左右(以北京市医疗服务价格为参照)。详细价格以就诊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为准。
采集方法
在检验科获取尿管和尿杯,必须洁净、干燥、无渗漏。
尿液采集前清洁尿道口及周围部分。
在规定的时间留取中段尿,并及时送往检验科(不超过2小时)。尿常规一般使用晨尿或随机尿。
晨尿: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由于晨尿浓缩度高,故检出阳性率较高。肾脏疾病患者建议采用晨尿。
随机尿:无需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随机尿因采集方便,故多用于门诊和急诊。
注意事项
检查前
采集时间
是否空腹
无需空腹。
饮食及运动建议
正常饮食。采集尿液前不建议剧烈运动。
复查建议
如用于监测疗效,则建议检查时间、状态相对固定。肾脏疾病患者建议采用晨尿。
其他
女性留取尿液时应避开经期,清洁外阴,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
男性留取尿液前需清洗外阴、阴茎头和尿道口,避免包皮垢等污染尿液。
为避免前列腺液或精液污染尿液,不要在留取尿液标本前先采集这些标本。
如正在服用药物,需要告知医生,以免影响结果。
检查期间
按要求留取尿液,一般不少于10毫升。
留取中段尿。患者可从排尿开始数3秒,然后立即接尿。
对于插尿管的患者,需要更换尿管后再留取。不能使用尿袋内久置的尿液。
检查后
尿常规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留取后可正常生活运动。
报告获取时间
一般情况下急诊30分钟内可以拿到结果,门诊1小时内也可以拿到。具体报告等待时间以采集时告知或提示为准。
参考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参考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尿常规指标较多,主要包括一般性状、化学成分、有形成分等。
不同仪器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一般性状
检验项目 | 简称 | 参考范围 |
---|
颜色 | | 淡黄色 |
透明度 | | 清晰透明 |
尿比重 | SG | 晨尿:1.015~1.025\n随机尿:1.003~1.035 |
酸碱度 | pH | 晨尿:5.5~6.5\n随机尿:4.5~8.0 |
化学成分
检验项目 | 简称 | 参考范围 |
---|
尿蛋白 | PRO | 阴性 |
尿糖 | GLU | 阴性 |
尿酮体 | KET | 阴性 |
尿胆原 | URO | 阴性或弱阳性 |
胆红素 | BIL | 阴性 |
亚硝酸盐 | NIT | 阴性 |
白细胞(酯酶法) | LEU | 阴性 |
尿隐血 | BLD | 阴性 |
维生素C | VitC | 阴性 |
有形成分
检验项目 | 简称 | 参考范围 |
---|
白细胞 | WBC | 定量检查:0~10个/μL\n显微镜检:0~5个/HPF |
红细胞 | RBC | 定量检查:0~5/μL\n显微镜检:0~3个/HPF |
上皮细胞 | EC |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到少量上皮细胞\n鳞状上皮细胞:男性偶见;女性3~5个/HPF |
管型 | CAST |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少量透明管型。 |
异常解读
尿常规结果通常以阴性、弱阳性(±)、阳性(+、++、+++、++++表明程度不同)和数字表示。阳性表示结果异常。
结果高于【参考范围】上限或低于【参考范围】下限,常用“↑”或“↓”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一般性状
颜色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至黄色,饮食、运动、出汗、饮水量、服药等因素可影响尿的颜色。
暗红色至酱油色:多为
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血管内溶血等;或肌红蛋白尿,见于横纹肌溶解等。
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液,除放置过久和女性尿液稍浑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尿液混浊主要是因为含有盐类结晶、白细胞、红细胞、细菌、乳糜等所致。
尿比重(SG)
尿比重可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
酸碱度(pH)
尿pH在很大程度上受饮食种类和药物的影响。如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或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碳酸氢钠等药物时,pH增高;如进食过多肉类食物或服用
氯化铵、维生素C等药物时,pH降低。
病理性pH降低见于
酸中毒、
高热、脱水、痛风、糖尿病等。
化学成分及有形成分
尿蛋白(PRO)
尿蛋白主要反映
肾脏损伤情况,用于肾脏疾病的筛选、诊断、随访和预后判断。
青少年、孕妇可出现一过性
蛋白尿。若持续存在蛋白尿,需要就诊肾内科。
在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发热、受寒、情绪紧张等情况,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去除诱因后可以恢复阴性。
尿糖(GLU)
尿糖与血糖浓度、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肾糖阈)有关,当出现尿糖阳性时,应同时检测血糖,以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
摄入大量的糖类食品、静脉输注高渗
葡萄糖溶液后,可引起尿糖短暂性增高。
尿糖阳性多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肾性糖尿等。
尿酮体(KET)
碳水化合物能量不足时,机体为产生能量需要分解脂肪,则产生酮体。
急性胃肠炎严重脱水、过度减肥、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妊娠剧吐等也可呈阳性反应。
健康人群禁食太久可出现尿酮体阳性,不一定代表有肾脏病变。
尿胆原(URO)和胆红素(BIL)
URO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URO和BIL结合用于
黄疸的鉴别诊断。
急性黄疸性肝炎时,
尿胆原排出量首先增加,早于黄疸症状出现。
溶血性黄疸BIL阴性,URO强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BIL阳性,URO阳性;胆汁淤积性黄疸BIL阳性,URO阴性。
亚硝酸盐(NIT)、白细胞(LEU)和尿白细胞(WBC)
NIT、LEU和WBC常用于辅助诊断泌尿系感染。
NIT阳性,LEU阳性,WBC计数增高,可诊断尿路细菌性感染。
尿隐血(BLD)和尿红细胞(RBC)
BLD、RBC可用于判断泌尿系统出血。此外,还可通过RBC形态判断出血部位,辅助诊断疾病。
BLD阳性,尿RBC计数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血尿,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膀胱炎、肾脏结石、肿瘤和泌尿外伤等。
BLD阳性,尿RBC计数无增多,
尿色暗红或酱油样,为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可见于蚕豆病、
新生儿溶血病、横纹肌溶解症等。
如果镜下所见RBC为均一性的(形态完整),一般为下尿路出血,常见于尿路结石、出血性膀胱炎等;非均一性(红细胞形态不完整),见于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肾结核等。
单纯
尿隐血阳性,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正常人正常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尿隐血阳性,可能为尿液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
上皮细胞(EC)
泌尿系统发生病变时,出现大量不同种类的上皮细胞,分别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肾小管坏死性肾炎。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
尿道炎等。
管型(CAST)
尿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受损的表现,尿管型有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和白细胞管型等。发热或运动后可出现透明管型,不一定代表肾脏有病变,但若有细胞管型或较多的颗粒管型,且与蛋白尿同时出现,则临床意义较大。
颗粒管型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药物中毒等。
白细胞管型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肾脓肿、狼疮性肾炎等。
蜡样管型多见于
慢性肾衰竭、长期无尿或少尿、尿毒症、肾脏淀粉样变等。
就医建议
尿常规的检查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大,当体检发现结果异常时,需要就诊肾内科,医生可能针对同一项目再复查一次,看看复查结果,再做判断。
尿常规只是作为疾病的筛查指标,当伴有泡沫尿、眼睑水肿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肾内科,医生可能进一步做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
自身抗体检查等,必要时还会做肾活检,明确诊断。
如果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尿白细胞升高等异常,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需要就诊肾内科、泌尿外科,积极规范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