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由于胆汁生成、分泌或排泄异常,引起胆内胆汁淤积和肠道胆汁流减少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粪便色浅等
主要采取对因治疗及营养治疗、利胆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
因病因复杂,预后的差异较大,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定义
婴儿
胆汁淤积症是指1岁以内婴儿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分泌障碍或排泄减少,造成正常情况下通过胆汁排泄的胆红素、胆汁酸等物质滞留于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内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血结合胆红素升高为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粪便色浅等。
婴儿胆汁淤积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能够显著改善预后,而延误诊断是导致儿童期肝移植或因
肝病死亡的常见原因。
发病情况
国外文献报道活产婴儿发生婴儿胆汁淤积症的概率在1/5000~1/2500,即2500~5000个活产婴儿中约有1人会患本病。
国内缺乏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但普遍认为国内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致病原因
胆红素是一种“衰老”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黄色色素,分为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婴儿
胆汁淤积症以血结合胆红素升高为特征。本病病因复杂,主要分为以下5大类。
阻塞性原因
胆道闭锁是婴儿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总发病原因的1/3,若不治疗,自然病死率为100%。
此外胆汁黏稠综合征、胆管囊肿、
肿瘤压迫也可造成婴儿的
胆道梗阻。
遗传代谢性原因
阿拉杰里综合征:由JAG1或NOTCH2基因变异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表现为胆汁淤积症状及前额突出、深眼窝伴眼距宽、高直鼻梁和尖下巴等特殊面容。
希特林缺陷病:由SLC25A13基因变异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常见表现为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还可伴有圆胖脸等症状。
其他: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及脂质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
戈谢病、
酪氨酸血症、
半乳糖血症等也可出现胆汁淤积。
感染性原因
细菌、病毒和原虫感染均可能导致胆汁淤积。
常见的感染性病因包括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等。
药物-中毒性原因
最常见为
肠外营养相关
肝病,在有早产和/或肠切除使用全肠外营养病史的婴儿中尤为常见。
在停用肠外营养后,大多可逐渐恢复。
不明原因
通过全面评估仍无法明确病因的胆汁淤积则称为特发性婴儿胆汁淤积,为排除性诊断。
主要症状
黄疸
婴儿
胆汁淤积症最主要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
黄疸持续不退或者退而复现。
可伴频繁搔抓皮肤、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
粪便异常
患儿大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色,甚至灰白色。
可伴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黄色瘤
好发部位在眼内眦或手掌皱襞处,也会发生在腕、肘、踝、踝部及会阴等处,一般呈多个结节隆起。
精神及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肌肉松弛柔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小、易激惹、烦躁等。
并发症
胆汁性肝硬化、肝衰竭
随胆汁淤积进展,肝脏、肝功能受损会逐渐加重,可出现
消化道出血、腹水等症状。胆汁淤积的患儿20%可进展为
胆汁性肝硬化、
肝衰竭。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胆汁淤积时,肝脏分泌胆汁排到小肠时出现障碍,肠内胆汁减少。胆盐缺乏可导致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如
维生素A、D、E、K),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但婴儿症状不明显。
维生素K吸收不良可导致患儿凝血功能障碍,皮肤可出现瘀点、
瘀斑,甚至发生颅内出血。
维生素D缺乏可表现为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当出现婴儿皮肤和眼白发黄,
黄疸持续不退或者退而复现,伴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等不适时,建议及时前往小儿内科,如需外科治疗可就诊于小儿外科。
新生儿科
新生儿如出现上述症状,可前往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建议给儿童穿着易穿脱的衣物,以方便进行相关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和眼白发黄持续多久了?
是否伴有频繁搔抓皮肤、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皮肤出现多个结节隆起等症状?
婴儿进食状态如何,是否存在喂养困难?
病史清单
是否为早产儿?
既往是否有腹部手术史、静脉营养史?
是否有新生儿筛查结果异常?
近期是否有细菌、病毒和原虫感染史?
既往母亲是否生过类似婴儿,或有反复流产和婴儿早期死亡等病史?
是否有遗传病病史,如阿拉杰里综合征、希特林缺陷病等?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其他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诊断依据
病史
为早产儿。
婴儿既往有腹部手术史、静脉营养史。
有遗传病病史,如阿拉杰里综合征、希特林缺陷病等。
近期有细菌、病毒和原虫感染史。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
黄疸持续不退或者退而复现,婴儿躁动或频繁搔抓皮肤。
粪便大便呈白色或浅黄色,伴或不伴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肝脾可触及肿大,一般无明显压痛。严重时可因
门脉高压而出现脾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主要用于明确病因及鉴别诊断。
若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可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单核、
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
肝肾功能
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可有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增高。
空腹血糖
主要用于全垂体功能低下及代谢异常如肝糖原累积症的病因判断,可以表现为严重胆汁淤积伴低血糖。
甲状腺功能
主要用于病因判断,
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胆汁淤积症可出现低FT4,高
促甲状腺激素(TSH)表现。
MMP-7的检测
用于界定是否为胆道闭锁,人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明显升高考虑胆道闭锁。
胆汁成分检查
胆汁引流有高的胆汁酸成分可排除胆道闭锁。
脂溶性维生素
胆汁淤积症导致的胆盐缺乏可出现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维生素A、D、E、K),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因此需要检测。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用于评价肝脏大小、质地、硬度,有无占位、血管异常、脾脏、肾脏异常等。超声检查可以排除
胆道梗阻(无结石)和
胆总管囊肿。必要时行心脏、肾脏超声检查。
核素肝胆显像、磁共振胆道成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经皮经肝胆囊-胆管造影不推荐作为诊断婴儿胆道闭锁症的常规检查。
组织学检查
如上述检查未能发现具体诊断,可考虑行经皮肝活检。
胆道闭锁的典型病理表现包括胆管增生、汇管区或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希特林缺陷病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阿拉杰里综合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减少或缺乏。
鉴别诊断
生理性黄疸
相似点:均可出现皮肤、黏膜、眼白发黄。
不同点:新生婴儿在出生2天以后会出现
生理性黄疸,以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持续2周,在15天左右基本消退,少部分可以稍延长,不会出现肝脏肿大,质地变硬,大便颜色逐渐变浅,尿液颜色逐渐加深等表现,肝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溶血性黄疸
相似点:均可出现皮肤、黏膜、眼白发黄。
不同点:一般为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皮肤颜色呈亮黄色,不伴皮肤瘙痒,急性期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呕吐等症状,且伴不同程度的贫血,酱油色尿。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肝功能等检查可鉴别。
治疗目的: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及分泌,缓解症状,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原则:明确致病原因后,应按原发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但大多数患儿在疾病早期病因较难确定,临床上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
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
针对感染引起的婴儿
胆汁淤积症,应根据病原体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
如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包括阿莫西林、
头孢呋辛等。
激素替代治疗
针对由垂体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胆汁淤积症,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左甲状腺素片等替代治疗。
其他治疗
针对希特林缺陷病,可及时给予无乳糖并强化中链
甘油三酯的配方奶可快速逆转患儿病情。
针对
酪氨酸血症,可予以低
苯丙氨酸低酪氨酸饮食,使用不含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氨基酸奶粉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针对
半乳糖血症,应立即减少乳糖和半乳糖摄入,选择不含乳糖和半乳糖的奶粉和不添加的食物,补充半乳糖相关代谢酶。
先天性胆道闭锁最佳手术时间为生后60日龄以内。
停用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根据患儿情况尽量减少或停止肠道外营养。
对症支持治疗
营养治疗
除希特林缺陷病、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1型等需要使用特殊配方奶外,鼓励母乳喂养。
胆汁淤积可造成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对胆汁淤积症婴儿需遵医嘱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并同时监测相关指标。
利胆退黄治疗
熊去氧胆酸:为亲水性、有细胞保护作用、无细胞毒性的胆汁酸,广泛应用于各种婴儿胆汁淤积症,但确诊为胆道完全梗阻患儿禁用。
胆酸或鹅
去氧胆酸:为初级胆汁酸,适用于胆汁酸合成缺陷患儿,根据肝功能情况和/或尿胆汁酸谱分析结果个性化调整剂量。
考来烯胺:有利胆退黄、缓解瘙痒的效果。由于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不良反应,给药时应注意时间间隔及脂溶性维生素的补充。
利福平:可用于利胆退黄及缓解瘙痒的二线治疗,由于其固有的肝毒性,需从小剂量开始,并严密监测肝功能。
其他治疗
凝血因子缺乏时可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有免疫球蛋白低下及反复感染时可用静脉免疫球蛋白。
外科治疗
胆道分流术
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患儿,部分可能需要通过胆道分流术获得临床症状的缓解。
肝移植
肝移植是婴儿胆汁淤积症进展到终末期
肝病的有效治疗措施。
术前评估、供体选择、手术风险、手术及术后管理需要多学科参与,目前胆道闭锁是儿童肝移植的首位病因。
治愈情况
婴儿
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复杂,由于病因不同,预后的差异也较大。
对于能明确病因的胆汁淤积症,如感染、
甲状腺功能减退、
胆道闭锁、希特林缺陷病等,通过积极抗病毒、激素替代治疗、手术解除梗阻等治疗后,大部分能恢复正常。
对于先天性疾病如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阿拉杰里综合征等难以解除病因的,部分通过积极治疗可获得一定效果,但总体治疗效果较差。
存在胆道闭锁者,若不治疗,自然病死率为100%。
危害性
婴儿胆汁淤积症尤其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未及时诊断或治疗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胆汁性肝硬化、
肝衰竭等并发症,影响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对于
酪氨酸血症1型、
半乳糖血症、希特林缺陷病等需要特殊限制饮食的患儿,家长应听从医生建议予以相应的饮食。
无特殊饮食限制的患儿,鼓励母乳喂养。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易发生障碍,因此有必要补充适量的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的供给也应不少于正常推荐量。
生活管理
保持瘙痒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婴儿抓伤并发感染,必要时可给婴儿戴上小手套。
选择纯棉、舒适的衣服,增加舒适感。瘙痒部位可用温水清洗。
做好患儿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不湿、清洗臀部。
预防
婴儿
胆汁淤积症应注意尽早发现和尽早治疗,主要从加强孕期保健和定期体检、避免近亲结婚、避免婴儿出生后的感染等方面来进行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孕期可能导致婴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情况并积极治疗。
出生后避免感染:出生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早期治疗:早期治疗时全面分析病情并评估治疗的利弊,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严密观察。积极开展肠道内营养,肠道外营养时应注意营养素来源的选择、合适的配比。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