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学检查(white blood cell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主要是在显微镜下对血液中的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
单核细胞5种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包括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查数量的评估。
通过显微镜检查观察白细胞的各种形态变化,有助于急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缓解状况的观察。
也可以了解感染的程度,提示各种血液相关性疾病,对白细胞异常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组织细胞破坏等患者。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否。
若与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项目同时检测,建议空腹。
检查前天,白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禁饮,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注意不要揉。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正常白细胞的形态如下。
中性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正常人白细胞分类分叶核粒细胞占50%~70%。细胞大小为10~15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多分为3~5叶。分叶之间以丝相连,或核最细部分的直径小于最粗部分的1/3,或分叶核各分叶之间扭曲折叠。核染色质粗糙、浓缩成块状,无核仁。胞质丰富、淡粉红色、含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正常人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粒细胞<5%。细胞大小为10~1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弯曲呈杆状,核最细部分的直径大于最粗部分的1/3。核染色质粗颗粒状聚集,无核仁。胞质丰富、淡粉红色、含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指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情况,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约为1∶13,病理情况下可出现核左移和核右移。核左移: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大于5%或出现杆状核以前阶段的
幼稚细胞。核右移: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分叶核5叶者超过3%。
淋巴细胞
成熟
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直径为10~15μm,占10%;小淋巴细胞为6~10μm,占90%。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大淋巴细胞蓝色胞质丰富,内有少量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胞质少,无颗粒,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切迹,成熟淋巴细胞染色质粗、块状凝聚。
嗜酸性粒细胞
周围血中多为分叶核,细胞直径为13~15μm,圆形或类圆形,核呈镜片状,核染色质粗,胞质丰富,充满桶红色粗大、圆形、紧密排列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
成熟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直径为10~12μm,核染色质粗,呈深紫色,细胞质内量少,含蓝黑色的嗜碱性颗粒,蓝黑色覆盖分布于整个细胞质及细胞核表面,导致细胞核结构不清。
单核细胞
成熟
单核细胞:直径为14~2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不规则,可见伪足,核染色质粗糙、疏松、起伏感,胞质呈浅灰蓝色,胞质内可见细小淡红色颗粒。
(数据来源:尚红,王毓,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中性粒细胞
核左移:核左移常伴有白细胞增高或向细胞减少,伴有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组织细胞破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白细胞增高的疾病均可出现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畸形:如梅-赫( May-Hector) 畸形、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等常染色体遗传病。
淋巴细胞
卫星现象:淋巴细胞核旁出现游离于核外的核结构(小卫星核),常见于接受大剂量电离辐射、核辐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素、抗癌药物等造成的细胞染色体损伤损伤,是致畸、致突变的指标之。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剥脱性皮炎。
淋巴瘤、肺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及少见的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
恶性肿瘤,如转移癌。
变态反应性疾病。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活动性结核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