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
多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素所致
主要采取一般治疗,必要时需考虑脾切除
定义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以不同程度的贫血、反复出现
黄疸、脾脏肿大、球形红细胞增多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情况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半数患者有HS家族史。
致病原因
HS的基本病变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造成多种膜蛋白单独或联合缺陷,主要有锚蛋白缺乏、区带3蛋白缺乏、血影蛋白缺乏、4.2蛋白缺乏。
本病患者约75%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患者可能是因为新发生的基因突变引起。
诱发因素
感染、劳累、情绪波动、妊娠等可加重或诱发本病。
发病机制
正常红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和膜蛋白组成。
本病由于调控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造成红细胞的病理生理改变,红细胞变成球形,同时红细胞膜的变形性能和柔韧性能减弱,少量水分进入胞内即易胀破而溶血。
贫血、
黄疸、脾大是本病特征性表现,三者可同时存在或单独出现。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少数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
典型症状
贫血
大多为轻至中度贫血。
患者皮肤黏膜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活动减少。
年长儿或成人可自述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耳鸣等症状。
黄疸
黄疸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白)黄染。
黄疸在新生儿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成人HS中约30%~50%曾在出生后第一周内出现过黄疸。
新生儿期以后,黄疸症状大多很轻,且呈间歇性发作。
脾大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脾大,多为轻中度,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著。
患者大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往往在体检时触及脾脏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饱胀不适。
并发症
溶血危象
在慢性病程中,常因感染、劳累或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溶血危象”。
患者贫血和黄疸症状会突然加重,伴有发热、寒战、呕吐。
再生障碍危象
少见,症状重,可危及生命,通常是由于微小病毒B19感染所致。
患者在慢性贫血过程中,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贫血迅速加重,一般持续10~14天。
巨幼细胞贫血危象
当饮食中叶酸供给不足或机体对叶酸需求增加可诱发
巨幼细胞贫血危象。
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贫血加重、黄疸加重。
胆囊结石
长期溶血的患者产生大量胆红素,容易形成色素性
胆囊结石。
超过一半的患者患有胆红素性胆囊结石症,10~30岁发病率最高(55%~75%),30岁以后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相同,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低于5%。
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疼痛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开始,当体位出现变化时也会出现疼痛。
就医科室
血液科
如果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皮肤黄染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小儿内科
儿童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前往小儿内科就诊。
新生儿科
新生儿如出现明显的皮肤、巩膜(眼白)黄染,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儿童有时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可帮助记录出现过的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黏膜苍白、皮肤黄染等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是否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史清单
家属中是否有人患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检查清单
近一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家族史。
临床表现
以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皮肤黄染等症状为主。
体格检查时正常情况下触诊触及不到脾,如仰卧位或侧卧位查体摸到了脾的边缘则考虑脾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是诊断HS的重要依据。
外周血涂片可见胞体小、染色深、中心浅染区消失的球形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检测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水溶液中的抵抗能力。
HS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值低,渗透脆性增高。
腹部超声检查
主要用来测定脾大小、估计脾的内部结构等。
检查可见脾的体积大于正常范围。
鉴别诊断
其他溶血性疾病也可出现形态异常的球形红细胞以及贫血、
黄疸等,临床需要与之进行鉴别。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本病发生溶血的时候也可以见到少量球形红细胞,但反复的抗人球蛋白试验和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能够有效区分。
红细胞酶缺乏
溶血和贫血的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无球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贫血等症状,避免疾病加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微,注意观察即可,不需要治疗。
对于中重度HS患者,应遵医嘱常规补充叶酸,以预防
巨幼细胞贫血危象。
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加强患者的营养摄入,预防感染。
患者应保持情绪放松、不要过度疲劳。
输血治疗
患者通常不需要进行输血治疗,如果出现重度贫血或发生溶血危象时应输红细胞。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除输红细胞外,必要时输血小板。
手术治疗
脾切除对本病有显著疗效,患者术后
黄疸、贫血症状缓解,不再发生溶血危象和再生障碍危象,
红细胞寿命延长,但不能根除先天缺陷。
手术年龄一般主张在10岁以上,重型HS手术也尽可能延迟到5岁以上。
为了防止术后感染,进行脾切除术前1~2周需进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术后遵医嘱使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治疗1年。
治愈情况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恢复良好。
少数患者可因为重症贫血、再生障碍危象或脾切术后并发症危及生命。
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纠正偏食等不良习惯。
对于食欲减退者,可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改变烹调方法,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的调配,增进患者的食欲。
适当进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色新鲜蔬菜、水果、谷类和动物肝等。
生活管理
一般不需严格卧床休息,严重贫血者适当限制活动。
平时外出时,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场所,尤其是疾病流行期,防止发生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早晚刷牙,进食后要漱口。
适当增加户外体育运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平时要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以免受凉。
预防
本病属于
遗传性疾病,目前并没有有效预防措施,有HS家族史者可进行遗传咨询。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