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内源及外源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这一凝血途径通常是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内源性凝血因子包括FⅧ、FⅨ、FⅪ、FⅫ。无论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还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最后都需通过共同凝血途径,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再在FⅩⅢa的激活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团块,达到止血的目的。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是。
检查前一天,白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采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分钟直至不出血,注意不要揉,也不要让针眼沾水。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标本要及时检测,最迟不超过两小时。
疼痛程度
静脉采血:有轻微痛感。痛感存在个体差异,与患者的疼痛阈、采集者的熟练程度等有关。
报告等待时间
当天可取,报告等待时间以采集告知时间为准。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活化凝血时间
是监测
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常用指标之一。在肝素化后使ACT保持在450~600s为宜,在肝素中和后ACT应小于130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延长
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因子Ⅷ、Ⅸ、Ⅺ、Ⅻ血浆水平减低,如
血友病A、B及凝血因子Ⅺ、Ⅻ缺乏症;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
严重的
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口服抗凝剂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DIC)、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D)。
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监测普通
肝素(uFH)治疗,要求APTT延长至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
APTT缩短
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强等。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PCT缩短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获得性因子Ⅷ、因子Ⅺ、因子Ⅸ和因子Ⅻ缺乏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原发性纤维性蛋白溶解症及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口服抗凝药及其他抗凝物质等。
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
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综合征、尿毒症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某些正常妇女的月经期、纤维蛋白溶解性紫癜、异常蛋白血症等疾病。
凝血酶原消耗纠正试验
能被含有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的血浆纠正者,提示缺乏因子Ⅷ,见于血友病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能被含有因子Ⅸ、因子Ⅺ、因子Ⅻ的血浆纠正者,提示缺乏因子Ⅸ、Ⅺ、Ⅻ,见于血友病B、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能同时被含有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的吸附血浆和因子Ⅸ、因子Ⅺ、因子Ⅻ新鲜血清纠正者,提示缺乏因子Ⅺ、因子Ⅻ,见于因子Ⅺ、因子Ⅻ缺乏症、
肝病等。
加入含有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的吸附血浆和因子Ⅸ、因子Ⅺ、因子Ⅻ新鲜血清均不能被纠正者,提示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肝素。
能被红细胞素(血小板磷脂替代物)纠正者,提示红细胞素缺乏症,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KPTT延长提示参与凝血活酶生成的因子有缺陷,如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因子Ⅻ缺乏,也见于因子Ⅴ、因子Ⅹ、凝血酶原缺乏及
纤维蛋白原减少。还可提示血浆中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KPTT缩短见于因子Ⅷ、因子Ⅴ增多,幼儿及DIC高凝期等。
在应用
双香豆素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时,KPTT可观察因子Ⅸ活动度变化,配以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对疗效观察和控制用药更有帮助,应用双香豆素治疗时KPTT应保持在50~70s,应用肝素治疗时KPTT应保持在70~100s。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