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超声是指将微型超声探头安装在内镜顶端,借助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及其病变,借助超声扫描获得消化道管壁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腔内病变及周围相邻重要器官的超声影像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可以显著提高超声的分辨率,并能清晰地显示位于腹腔深部的胆总管末端和胰头部的病变,提高了内镜和超声诊断的分辨率和准确率。
1.上消化道检查当天需禁食至少6小时,在空腹时进行检查,如有
幽门梗阻需
胃肠减压引流胃内容物后再进行内镜超声检查。下消化道检查需要常规清洁肠道。
2.术前用药:一般不需用药,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可在检查前15分钟肌肉注射安定等镇静剂,应注意禁忌证。
3.患者体位:一般取左侧卧位,应用水充盈法观察胃窦时个别可取俯卧位或半坐位,观察胰头时个别可取右侧卧位,胰体尾部扫描一般均取左侧卧位。
4.口服去泡剂:去泡剂为二甲基硅油,有去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泡沫破裂消失,目前已有麻醉药物与祛泡剂混合制剂,兼有麻醉及去泡作用。
通常选择
局部麻醉,对于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选用静脉麻醉,麻醉后先用普通内镜对上消化道进行全面观察,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后再做内镜超声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法
内镜超声顶端的超声探头直接接触消化道黏膜进行扫描。
2.水囊法
内镜顶端超声探头周围固定橡皮水囊,通过内镜超声的固定管道孔向水囊内注入3~5ml水,适用于食管、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的超声扫描。
3.脱气水充盈法
通过内镜超声的固定管道孔向胃腔内注入脱气水300~600ml使膨胀,超声探头完全浸入水中,适用于观察胃壁的各层结构及其邻近器官的检查,如肝、胆、胰、脾及门静脉等。
1.诊断食管疾病
(1)判断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及外科手术切除的可能性:通常显示为不规则的低回声,通过对比周围正常黏膜的层次,可判断其在食管壁内的浸润深度及向纵隔内其他重要器官破坏和侵犯的程度,如是否侵及心包、主动脉、气管及支气管分支等,以及病变周围或主动脉周围是否有肿大淋巴结等。
(2)黏膜下
肿瘤:最常见为食管黏膜下
平滑肌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肿瘤内有坏死者可出现无回声,有大血管者可出现无回声结构,同时可辨认其起源系来自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
2.诊断胃部疾病
(1)胃溃疡:可显示出溃疡病变与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层的相互关系,判断溃疡深度、评估治愈的难易性及预测复发的可能性。
(2)胃黏膜下肿瘤:可准确与胃壁外压性隆起鉴别,判断大小、起源部位和发育形式,黏膜下囊肿呈均匀的无回声;
脂肪瘤表现为弥漫性高回声;
异位胰腺表现为低回声伴点状高回声。
(3)胃癌:判断肿瘤浸润深度、与周围重要器官是否粘连及有无肿大淋巴结等。
3.判断十二指肠疾病程度
可判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深度及是否为难治性溃疡,溃疡底部出现低回声团块通常提示溃疡不易愈合和
瘢痕化。
4.诊断胰腺疾病
(1)胰腺癌:典型病变其边缘呈火焰状,超声通常表现为低回声实质性肿块,内部可见不规整斑点,呈圆形或结节状,边缘粗糙。
(2)
慢性胰腺炎:胰腺实质表现为结构不规则,腺体增大,周围实质内可出现局灶性低回声区,其中可见高回声纤维索条,胰管可表现增粗,管腔不规则,管壁回声增强,管壁增厚。
5.诊断胆道疾病
(1)
胆管癌:内镜超声因距离靶器官近,同时超声频率高,可清晰显示胆总管末端异常。
(2)
胆囊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常为多发,与胆囊壁及肝实质相比显示为高回声,但无声影,病变内部结构呈颗粒状;
腺瘤性息肉表现为实质性回声波,内有无声区或低回声区。
6.诊断结肠疾病
(1)结肠黏膜下肿瘤:可准确与结肠壁外压性隆起鉴别,判断大小、起源部位和发育形式,黏膜下囊肿呈均匀的无回声;脂肪瘤表现为弥漫性高回声。
(3)大肠癌:判断肿瘤浸润深度、与周围重要器官是否粘连及有无肿大淋巴结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