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婴儿猛烈摇晃而造成创伤性脑损伤以及眼、骨骼等损伤的疾病
可表现为哭泣、低热、嗜睡、易激惹、不进食、呕吐、癫痫发作,以及呼吸异常等
患儿总死亡率15%~38%,80%的幸存者有永久性功能性损伤
根据病情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措施
定义
摇晃婴儿综合征是对婴幼儿猛烈摇晃造成的脑、眼及骨骼等损伤,通常没有外伤迹象。
摇晃婴儿综合征是最致命和最具破坏性的虐待儿童形式之一,因此需要监护人格外重视。
发病情况
摇晃婴儿综合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以3~8月龄的婴儿高发。
苏格兰、美国、新西兰、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为(14.7~38.5)/100000例,即10万儿童中可能有约14~38人发生过摇晃婴儿综合征,而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致病原因
猛烈摇晃儿童躯体是导致摇晃婴儿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这种摇晃是一种虐待行为,有研究显示施虐者多为男性非亲属照顾者。
诱发因素
婴儿哭泣是摇晃婴儿综合征的主要诱因,照顾者可能因为婴儿频繁且无法安抚地哭泣而对其施加虐待。
高危因素
婴儿因素
出生至5岁的儿童是摇晃婴儿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其中3~8月龄的婴儿为高发群体。
由于婴儿无法安抚的哭泣(尤其是肠绞痛患儿的哭泣)增加了照顾者的抑郁风险,也是摇晃婴儿综合征最直接的危险因素。
照顾者因素
照顾者包括婴儿的法定监护人(一般是父母)、近亲照顾者、非亲属照顾者。
男性照顾者对哭泣的容忍度较低,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青年产妇(尤其是20~24岁)、产前患有焦虑症的母亲分娩的儿童发病风险升高。
单亲、缺乏育儿经验、教育水平低、有药物滥用史和虐待行为史等个人特征的照顾者也是摇晃婴儿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环境因素
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社区资源缺乏、家庭及政府机构等外部支持缺乏、婚姻满意度下降或差等,也是摇晃婴儿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
小儿头部大且颈部支撑力较弱,血管也较为脆弱,其头部在过度加速、减速及旋转时更容易受伤。
同时由于其表达能力弱,在遭受虐待时无法进行自我保护或求助。
当婴儿受到猛烈摇晃时,头部等更容易受到损伤,发生硬脑膜下出血、
脑水肿等,从而出现摇晃婴儿综合征的一系列表现。
主要症状
脑部损伤表现
摇晃婴儿综合征主要导致脑部受损。
可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哭泣、低热、嗜睡、反应低下、易激惹、不进食、呕吐、癫痫发作,以及呼吸异常(如呼吸暂停)等。
眼部表现
患儿视觉反应性下降,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视力下降。
骨骼表现
约10%~30%的患儿可出现长骨骨干和干骺端,以及
肋骨骨折。
可表现为哭闹,骨折部位外观异常、肿胀,失去正常活动功能。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如果出生28天及以内的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哭泣、低热、嗜睡、易激惹等表现,建议尽快就医。
小儿内科
如果超过出生后28天的儿童出现哭泣、低热、嗜睡、易激惹、不进食、呕吐、癫痫发作、呼吸异常及视力下降等,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差,监护人携其就医前,应当认真观察患儿,总结患儿的异常表现和持续时间等。
同时记录好发病前的生活细节,如谁照顾患儿、吃过哪些东西等,就医时如实告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是否有哭泣、低热、嗜睡、呕吐、不进食、癫痫发作等表现?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上述这些症状?
孩子出现症状前由谁照顾?有没有受过外伤?有没有摇晃孩子动作?
症状有没有减轻或者加重?
还有没有其他异常表现?
病史清单
孩子是否有肠绞痛病史?
孩子是否有受虐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X线片
其他检查:眼底镜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能有肠绞痛病史,以及受虐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儿可出现哭泣、低热、嗜睡、易激惹、不进食、呕吐、癫痫发作、呼吸异常、视力下降、受伤的骨骼部位活动异常等表现。
体征
体格检查可发现患儿瞳孔反应迟钝或无反应,一般没有明显的外伤痕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是排除性检查,即通过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
血常规可以排除感染、白血病等,感染时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等指标均可出现异常,白血病患儿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
血生化检查可以排除代谢性疾病,如血糖指标正常,可排除
新生儿糖尿病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
头颅磁共振成像是确定摇晃造成损伤最快、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既可以发现出血,也可以明确出血的严重程度。
X线检查
对于怀疑有骨折的患儿,可通过相关部位X线检查明确诊断。
眼底镜检查
眼底镜检查可用于诊断
视网膜出血及严重程度,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鉴别诊断
外伤相关脑损伤
相似点:均可出现哭泣、嗜睡、易激惹、不进食、呕吐、癫痫发作、呼吸异常等表现。
不同点:摇晃婴儿综合征患儿一般没有明显外伤,而外伤相关脑损伤多存在外伤病史,或存在皮肤或软组织外伤表现。
儿童感染性疾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哭闹、发热、嗜睡、不进食等表现。
不同点:摇晃婴儿综合征患儿一般
血常规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可进行鉴别。
新生儿糖尿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嗜睡等表现。
不同点:新生儿血糖水平监测可用于鉴别。
Ⅰ型戊二酸尿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嗜睡、易激惹、不进食、呕吐、癫痫发作、呼吸异常等表现。
不同点:Ⅰ型戊二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
罕见病,患儿可有家族史,通过血生化检查相关代谢物指标,以及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可鉴别。
白血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不同点:白血病患儿存在血常规异常或血涂片发现原始血细胞比例异常,可鉴别。
治疗目的:改善患儿症状,挽救生命。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
一般治疗
对于出现呼吸异常、瞳孔改变的患儿,给予吸氧等通气措施。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如出现
脑水肿等,可根据情况使用利尿剂,改善脑水肿。
手术治疗
如果有较大的
硬膜下血肿,需要通过手术减小血肿,常用的术式如开颅血肿清除等。
如果有不能吸收的
玻璃体积血或黄斑前视网膜前出血,可考虑玻璃体切除术。
骨折的患儿需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具体位置等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手术。
治愈情况
摇晃婴儿综合征的总死亡率15%~38%,是最致命和最具有破坏性的儿童虐待形式之一。
80%的幸存者有永久性功能性损伤。
危害性
摇晃婴儿综合征可严重危及患儿生存,总死亡率较高。
摇晃婴儿综合征主要造成脑部损伤,幸存的患儿多有永久性功能性损伤,影响其日后的生活质量。
有永久功能性损伤的患儿需要长期照顾,个人及家庭可面临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6个月以下患儿一般可正常母乳喂养。
6个月以上患儿应当根据营养需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运动管理
如无骨折,一般可根据患儿年龄进行正常活动。
对于有骨折的患儿,则需要根据身体情况适度运动,逐步恢复患肢功能,避免剧烈运动造成损伤。
卫生管理
如患儿缺乏自理能力,家长应当注意患儿卫生情况,定期帮助患儿洗澡。
注意手卫生,进食前后洗手,不用手触摸鼻孔、眼睛等部位,出入公共场所应戴口罩。
如果患儿接受手术,需要注意伤口区卫生,定期消毒、换药,避免患儿哭闹,如出现红肿、出血、流脓等异常,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心理支持
患儿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进入学校后直至成年期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长需要帮助患儿疏导不良情绪,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预防
改善婴儿哭闹
照顾者可通过怀抱并轻柔抚摸婴儿、保持尿布清洁干爽、播放柔和轻松的音乐等方式,改善婴儿哭闹。
学习儿童照顾知识
部分照顾者缺乏对小儿生长发育特点的认知,应当了解在小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原因、难以安抚的哭闹,通过建立这一认知,提升照顾者的耐心程度,改善自身情绪反应。
对于短期的照顾者,应当明确告知其不可对小儿进行任何程度的摇晃。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