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极记录脑内电活动,了解脑功能状态的检查
通过观察脑电信号变化,判断脑功能,辅助诊断颅内多种疾病
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分类和病灶的定位,对颅内肿瘤、血肿、炎症、脑外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脑死亡等有辅助诊断价值
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
定义
脑电图检查(EEG)通常指在头皮上安放电极,记录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的检查方法。
大脑皮层细胞活动会产生生物电,将这些生物电进行放大,以电位作为纵轴,时间作为横轴,电位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构成脑电波曲线,就形成了脑电图。
根据脑电曲线的波形、波幅、出现频率、出现形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等主要特点,进行分类、计算与对比分析,即可判定正常或异常脑电图,为临床诊治疾病和科研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广义的脑电图检查还包括蝶骨电极脑电图、立体定向脑电图、皮质脑电图等有创脑电检查方法,会在相应的词条内介绍,不在本内容中进行阐述。
检查目的
癫痫的诊疗
EEG对癫痫的诊断、分型、定位病灶、评估预后和停药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癫痫的脑电图特征是发作性、不同频率的节律性改变,呈现某种特定形式的电活动,对癫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50%以上的癫痫患者,可在发作间期记录到癫痫样放电,不同放电特征可能提示不同的
癫痫综合征。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脑肿瘤、
脑脓肿、
颅内血肿、脑寄生虫囊肿等,可引起不同形式的脑电图改变。
大脑半球的
肿瘤,EEG可出现生理波的改变和异常波的发放,对肿瘤有一定提示作用。
多发性脑脓肿,可显示为多灶性慢波。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患者可出现EEG异常。
根据患者的EEG追踪观察,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预后的辅助判断。
精神性疾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也可以出现异常。
EEG可用于癔病和器质性疾病的鉴别。
轻微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可以出现脑电图异常。
其他颅内疾病
EEG有助于
脑炎的诊断,且对病变程度和预后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脑炎临床症状愈重,EEG异常率愈高。
可作为
中毒性脑病、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脑机能损伤的程度、病情的演变、转归,观察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脑死亡
脑电图显示为无“电”活动的平坦曲线,是脑死亡的一个判断指标。
适用人群
EEG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尤其是疑似患有癫痫、头痛、脑部有器质性、功能性、中毒性、代谢性等疾病者。
禁忌人群
存在下列情况者不适合进行EEG检查。
极度烦躁不安、无法配合的患者。
不宜搬动,病情严重危及生命的患者。
检查风险
EEG检查非常安全,通常为无创检查,没有辐射,可重复检查。
参考价格
EEG收费标准因检查类型、检查时间长短、检查仪器设备、各地区及医院等级不同,价格会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价格在200~4000元不等。
脑电图检查在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之内,报销比例因各个地区的医保政策不同而有差异。
检查时间
EEG一般需要提前预约,按预约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EEG不需要禁食、禁水。
检查方法
检查部位
医生会用软尺测量患者的头部,并在头皮上进行标记安放电极的位置。
为提高信号记录质量,可能会用磨砂霜摩擦患者头皮或用酒精纱布擦拭头皮去除头皮油脂。
随后用导电膏,逐一将盘状电极片贴附在患者头皮上,有时会使用带弹性的脑电帽替代。
电极的排列与头颅大小、形状成比例,通常共放置21个电极,可根据需要增减电极。
另外会在患者双侧耳垂或耳后安放2个参考电极。
检查过程
常规EEG
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脑电图检查要在患者安静、闭目、清醒、睡眠等不同状态下进行记录。
检查时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某些动作或行为(诱发实验),诱发出异常脑电信号,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睁闭眼诱发实验:听从医生指令,睁眼持续5秒后,再安静闭目,间隔5~10秒可再重复,一般连续做2~3次。
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听从医生指令,做深呼吸,一般为20~25次/分,持续3分钟。如有不适,如头痛、肢体麻木等,需立即报告医生。
闪光刺激诱发试验:闪光刺激器在受检者眼前20~30cm处,给予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每种频率刺激10~20秒,间歇10~15秒后,再更换刺激频率。
睡眠诱发试验:通过让患者自然入睡,或使用药物入睡,从而诱发发作间期的异常放电。一般记录时间为20分钟以上,最好为整夜睡眠记录。
24小时动态EEG
是指记录时间达到或超过24小时的便携式脑电图系统。
患者随身携带记录盒,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活动、休息、睡眠等,使偶发的、短暂的异常电活动得以记录,以确定发作与环境、时间、诱因、个人状态的关系。
患者需要详细记录日常各项活动、疾病发作时间等信息,以便于脑电分析时作为参考。
通常用于确定癫痫发作、发作性神经功能缺失、癫痫发作的类型,癫痫灶的定位,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判断癫痫预后等。
数字视频EEG
在脑电图检查时同步使用摄像机记录、存储患者发作时的面部表情、肢体抽搐情况,可反复播放、有助于医师分析、研究。
可提高癫痫样放电的阳性率,识别临床轻微发作。
明确癫痫类型的分类、癫痫灶的定位,作为患者的术前准备。
注意事项
检查前
停药:在检查前3天停止服用镇静剂、兴奋剂药物,如
氯丙嗪、
氯氮平、
尼可刹米等;对特殊治疗不能停药者,需告知医生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方法和最后一次用药时间。
禁烟酒:检查前一天不宜饮浓茶、咖啡、饮酒,检查前禁止吸烟。
规律作息:检查前一天避免熬夜,对于配合不佳的儿童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给予镇静剂。
清洗头发、头皮:检查前一晚或当天清洗头发,但不可使用护发素、发乳、喷雾剂或定型凝胶,如果有必要,可剪短或剃光头发。
其他:检查前,避免空腹,保持面部清洁,不要使用化妆品。
检查中
检查时采取舒适体位。
保持安静、放松。
检查过程中,听从检查者要求,如睁眼、闭眼、深呼吸、进入睡眠状态等。
配合回答问题,以便检查者观察有无头痛、肢体麻木等。
在检查中如有不适,可立即告知检查医生。
不要将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带入检查室。
检查后
EEG检查对人体影响很小,不影响正常生活。
检查后,无身体不适,即可离开。
头部残留的导电膏可溶于水、无毒、无害,可用清水或洗发水清洗。
可能引起的不适
在诱发试验中,闪光刺激可引起眼部不适。
过度换气可引起头痛、肢体麻木等。
报告获取时间
常规EEG通常在检查结束后,半小时~24小时内出示结果。
动态EEG、视频EEG一般需要2~3天分析脑电数据后出结果,具体时间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得检查报告后,应注意核对个人信息、检查时间等基本信息。
注意纸质报告单不要湿水、日晒,应于阴凉干燥处平铺保存。
取得报告后,应交给专业医生分析报告结果。
正常情况下,如果脑部未发生病变,检查结果的描述中通常无:三相波、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等词汇。
正常结果
结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正常脑电图。
异常结果
EEG检查结果,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有无外界刺激、低血糖等影响因素,结合症状、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弥漫性慢波
是指大脑多个区域以频率低于7Hz的波形为主的持续性脑电活动。
是最常见的异常表现,往往无特异性。
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漫性脑损伤、缺氧性脑病、
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脱髓鞘性脑病等。
局灶性慢波
是指在大脑半球的一侧、或额颞顶、或枕部等某一区域出现频率低于7Hz的慢波。
往往由于局部脑实质功能障碍所致。
三相波
是指脑波沿基线上下有三次偏转,形成基线上下交替三个成分的波。第一相是波幅较低的负相波,第二相是正相波,第三相是波幅高于第一相的负相波。
癫痫样放电
癫痫样放电,是脑电图上的异常放电表现,但如果异常放电没有扩散,或扩散不广泛,临床上可无癫痫发作。
棘波:波形是直升、直降的波形,极端尖锐,是癫痫发作间期最具特征的表现之一,意味着脑部可能存在致痫性病灶。
尖波:波形类似棘波,但上升快,下降慢,呈锯齿状,也是常见癫痫发作间期放电的特征之一。
棘慢波或尖慢波综合:棘波合并慢波,为棘慢波;尖波后面跟着慢波,连续出现,称为尖慢波;棘波与慢波综合,多为
肌阵挛性癫痫。
高幅失律:整体表现为在不规则中、高波幅混合慢波基础上,夹杂着杂乱的高波幅尖波、棘波,左右不对称、不同步,失去了正常脑电图的节律。多见于
婴儿痉挛症、苯丙酮酸尿症等患者。
就医建议
体检异常建议
常规EEG最常用于诊断癫痫,而且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有相应脑电波表现。
表1.常见癫痫发作类型与相关脑电波
癫痫分类 | 临床表现 | EEG表现 |
---|
癫痫大发作 | 全身肌肉强直、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 | 发作性高波幅慢波、棘波、尖波、棘慢波或尖慢波综合。 |
癫痫小发作(失神发作) | 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 | 双侧对称、同步的3Hz棘慢波综合。常为高波幅,一般以双额、中央区最明显,常突发突止。 |
局限性癫痫 | 大脑某一区域的局限病灶所引起的局限性发作。 | 局限性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以及不同形状、不同频率的局限性、发作性节律波。 |
植物神经发作\n(内脏型癫痫、间脑癫痫) | 主要表现是发作性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呼吸过速、呼吸过缓,哮喘、窒息性发作,还可有出汗、皮肤潮红、瞳孔散大、发热、寒战等。 | 发作性、双侧对称同步的高波幅4~7Hz的θ节律和发作性6Hz、14Hz的尖波,在浅睡时容易出现。 |
反射性癫痫 | 由某种特定刺激(如光刺激、声刺激等),反射性引起癫痫发作。 | 发作性高波幅慢波、棘波、尖波、棘(尖)慢波综合,出现EEG异常的部位与反射性癫痫有关。如视觉性的脑波异常主要在枕区,听觉性的多见于颞区等。 |
临床检查异常建议
临床检查异常结果需要请主治医师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解读,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