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磁场照射头部,生成脑部影像图片,判断脑部病变的检查方法
可用于检查脑组织、脑血管、脑膜等颅腔内病变
辅助诊断脑部疾病、监测病情和疗效评价
包括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功能成像等
定义
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是利用磁场照射人体头部,获得被检查者颅腔内组织结构的影像图片,明确脑部结构和功能状态,并以此协助诊断疾病。
人体内有大量水分子,当人体进入强磁场时,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按照磁场方向排列。
磁共振成像设备可以产生强大磁场,使被检查的人体内的氢原子排列状态发生变化。
当机器停止后,氢原子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并释放出能量。
此时设备通过检测释放出的能量,经过计算机处理,就能生成大脑内的清晰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脑部磁共振成像可用来检查脑部的畸形、炎症、感染、出血、梗死、
肿瘤、脱髓鞘等病变。
分类
同其他部位一样,脑部磁共振检查可分为平扫、增强、血管成像及功能成像。
磁共振成像平扫
又称普通磁共振成像或非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或称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扫描。
增强磁共振成像
是指通过静脉注入对比剂(常用钆类对比剂)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在注射对比剂之前和之后均进行被检部位数据采集,便于对照与观察。
增强磁共振成像可显示不同组织的分界、有无强化及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分辨率,有利于病变的检出和定性,多用于磁共振成像平扫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时。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A是指使血管成像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分为注射对比剂的对比增强MRA与无对比剂的非增强MRA 。
通过MRA,可以在无创情况下检测动脉狭窄、堵塞、
血管瘤等病变。
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
磁共振功能成像是利用脑组织完成功能活动时产生的血流、血氧、代谢产物等变化来形成图像,以显示脑功能变化。
主要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和皮质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等。
检查目的
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脑部病变位置、形态变化,并对病变性质具有提示作用。
照射范围
脑部磁共振成像的照射范围通常包括整个头颅区域,从头顶向下,至颈部的上端。
在这个范围内,能够捕捉到脑组织、颅内血管、脑室系统、脑膜、眼眶、鼻窦、耳腔等结构的异常。
诊断疾病
脑部磁共振成像能辅助诊断多种脑部疾病。
此外,还能显示成像范围内的眼、耳、鼻部病变。
适用人群
适用于临床怀疑存在脑部病变的人群。
有头痛、头晕、眩晕等头部症状,需要排查颅内疾病的患者。
突发性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
言语障碍等,可能存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头部受到外伤,需要评估脑组织损伤程度及是否有颅内出血。
已确诊
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用于病情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
有疑似颅内感染表现,如
高热、严重头痛、
意识障碍等,需要明确病变范围和类型的患者。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早孕期妇女(妊娠12周以前),由于目前尚缺乏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胎儿的影响,通常医生会避免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妊娠12周以上的妇女如确有磁共振成像检查需要,可在1.5 T(含)以下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上进行检查。
儿童、
认知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检查过程中难以保持静止,常需要使用镇静剂。
禁忌人群
脑部磁共振成像无辐射、无创伤,适用范围广泛,但存在以下情况时不适宜进行检查。
对比剂过敏、严重肾功能不全、肝移植手术前后、慢性
肝功能不全者,不能进行增强检查。
体内明确存在铁磁性金属植入物。
高热患者。
此外,体内有金属或电子装置植入物者,需严格遵照产品说明书上的磁共振成像安全提示。
植入物类别 | 磁共振成像类型限制 | 注意事项 |
---|
颅内动脉瘤夹 | 非铁磁性或弱铁磁材料可采用1.5T(含)以下磁共振成像检查 | 需根据既往手术记录判断 |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 绝大多数不能与磁共振成像兼容 | 设备差异大,无通用判别标准 |
人工耳蜗 | 需评估风险后决定,部分可1.5T(含)以下 | 磁共振成像扫描可能导致磁极翻转;头部扫描磁极翻转概率相对较低 |
骨科植入物 | 无限制 | 可能出现图像伪影;存在热灼伤风险 |
外科和介入所用器材 | 有铁磁性的穿刺针时不能进行 | 磁共振成像引导下介入手术需要采用特殊非铁磁性器材 |
输液泵和留置导管 | 无限制 | 带胰岛素泵的患者需提前移除胰岛素泵 |
牙科植入物 | 3.0T(含)以下 | 植入物可能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
宫内节育器及乳腺植入物 | 3.0T(含)以下 | 可能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乳腺整形用的配件需注意金属成分 |
冠状动脉与外周血管支架 | 3.0T(含)以下 | 2007年前的动脉支架可能存在弱磁性,但手术6周后可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
人工心脏瓣膜和瓣膜成形环 | 3.0T(含)以下 | 手术后任意时间可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需确认植入物 |
眼内植入物 | 磁性眼内植入物不能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 需提前确认植入物材料 |
检查风险
脑部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通常非常安全,但也存在以下检查风险。
增强磁共振成像
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需要注射对比剂,使用前医生会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肝、肾功能,但仍存在发生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风险。
钆对比剂不良反应极少出现,个别患者给药后出现面部潮红,荨麻疹,恶心、呕吐、味觉异常、注射部位轻度热、痛感、
支气管痉挛、心悸、头晕、头疼、寒战、惊厥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喉头水肿、休克、
重症肌无力急剧恶化等严重反应。
非增强磁共振成像
检查时若将铁磁性金属物质带入磁共振成像检查室,可能出现金属弹射损伤。
检查时有射频烧灼伤风险,尤其是场强较高的检查。
检查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参考价格
具体价格取决于检查部位、是否需要增强等因素,还与所在地区以及当地医院等级等因素有关,通常价格为500~150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时间
磁共振成像检查一般需要预约,医生或护士会说明预约方式,注意提前预约,提前做好检查前准备,按时检查。
检查时间与设备情况、扫描方式(平扫、增强、MRA等)有关, 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检查方法
脑部磁共振成像为影像学检查,在仪器辅助下进行,通常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年资医学影像技师完成。
在扫描过程当中,应当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配合检查。
若是增强磁共振成像,需要提前注射对比剂,在对比剂到达检查部位后,才能开始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是否空腹
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通常不需要空腹,包括增强检查。
是否有辐射
磁共振成像无电离辐射。
着装注意
受检者检查前必须去除所有金属附属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物品。
磁卡、手表、钥匙、硬币、发夹、眼镜。
手机、电子手环等各种电子设备。
佩戴的首饰、含金属颗粒的化妆品及有金属饰物的衣服等。
其他
医生会评估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及风险,受检者签署对比剂使用风险及注意事项知情同意书。
婴幼儿、躁动等不合作患者检查前给予镇静药物。
检查中
根据医生指令摆好体位,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取仰卧位。
检查过程中设备会发出较大的声响,属于正常现象,请平稳呼吸,身体勿做任何移动,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进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时要听从医生或设备口令,完成相应任务。
检查设备上配有报警球,在检查中如有不适,或发生异常情况,可立即按捏报警球,控制室的医生会得到报警提示。
检查后
增强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观察15~30分钟,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可适当多饮水以促进对比剂尽快排泄。
其它类型的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不影响正常生活。
出报告时间
非急诊患者通常在检查结束后的12~24小时内可以取到影像报告,不同的医院取报告时间存在差异,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影像资料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等基本信息。
影像胶片注意不要折叠,卷曲,不要沾水,不要日晒,在阴凉干燥处平铺保存。
取得影像报告以后,请交给接诊医生分析。
脑部磁共振报告一般分为描述和结论两个部分,描述部分是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结论部分一般会直接指出被检查部位是否有异常以及存在何种异常。
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发生病变,核磁共振所见描述中,通常无:占位、异常信号、明显强化、狭窄、闭塞、畸形、病变等词汇。
报告单中还有“可能性大”,“不除外…”等较模糊的用词,体现的是影像医师的诊断倾向性,需要结合临床看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正常结果
如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脑部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
异常结果
脑部磁共振异常结果需要临床医生结合症状及其他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此仅介绍部分常见描述。
颅内占位
指在正常脑组织里出现异常的实质性病变,可导致周围组织受压或移位。
出现占位的原因很多,如
肿瘤、囊肿、脓肿,可为良性病变或恶性病变。需要通过穿刺活检获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进行明确诊断。
异常信号
异常信号是一种笼统的影像学描述,通常指脑组织细胞内成分、比例发生变化,或者被别的组织所代替,可能代表炎症、肿瘤、缺血、梗死、出血等。
医生需结合患者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尤其是病理结果,判断异常信号所代表病变的性质。
明显强化
明显强化是指增强扫描时,由于病灶和正常组织血液的供应量不同、来源不同,摄取对比剂之后的信号强度不同,从而出现病灶明显信号变化,其特点有助于确定病变的种类以及性质。
就医建议
体检异常建议
常规体检不包含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
临床检查异常建议
临床检查发现异常的,异常检查结果需要请临床医生进行解读,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常见方法如下。
对于脑出血、
硬膜下血肿等,医生会根据出血的范围和位置,采取降压、止血、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开颅血肿清除、脑室引流等手术治疗。
针对脑梗死或缺血性损伤,医生可进一步进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血管内溶栓、支架置入等血管内治疗;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
对于脑组织水肿,医生可酌情进行脑脊液检查,并使用甘露醇、
甘油果糖等药物降颅内压,并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抗肿瘤等治疗。
肿瘤、
脑脓肿、血肿等均可引起脑内占位。医生可能会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并针对病因进行病灶切除、穿刺引流等外科治疗,配合抗感染治疗、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