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与饮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及肾脏酸负荷过高等有关。常发生于生后2~3周,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重者可危及生命,应积极加以预防。目前使用的早产儿配方乳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与人乳相似,故本症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1.新生儿的消化功能和氨基酸代谢特点
除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外,多数早产儿消化蛋白质的功能已比较成熟。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和分解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参与,早产儿某些酶的活性较低或完全缺乏,从而影响氨基酸的代谢,导致某些不良现象。
2.饮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
由于早产儿氨基酸的代谢特点,如应用牛乳或未改良的牛乳配方乳(乳清蛋白:酪蛋白=18:82)喂养新生儿,可发生高氨基酸血症及氨基酸的酸性中间代谢产物增高(
代谢性酸中毒)和
氮质血症。而用人乳或早产儿配方乳(均为乳清蛋白:酪蛋白=70:30)喂养的足月儿和早产儿均无晚期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提示本病的发生与喂食高蛋白和(或)酪蛋白的比例明显高于乳清蛋白明显相关。
3.肾脏排酸能力不足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其中挥发性酸大部分从肺排出体外,而主要由白质生成的非挥发性酸则主要从肾脏排出,早产儿的肾排酸功能在生后3周才达到足月儿水平,此期间当喂食高蛋白且酪蛋白比例明显高于乳清蛋白时,会导致体内酸性物质蓄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1.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儿较少发生。
2.常在第2周末开始发生,持续到第3周,以后随着肾脏排酸能力逐渐成熟而减轻,至第4周基本恢复,少数患儿延续到2个月左右。
3.体重增加缓慢,
酸中毒较重者可有面色苍白,部分伴有贫血、食欲不振、反应低下、体温不升、呼吸暂停,甚至有心血管功能障碍(
心力衰竭和休克)。
临床对外表健康的新生儿特别是人工喂养的早产儿在生后2~3周出现不明原因的生长迟缓时,血pH<7.30,
碱剩余低于-7.0mmol/L,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1.调整摄入蛋白质的质和量是主要治疗措施,足月儿用母乳喂养,如不能用母乳喂养,生后1个月内宜用人乳化的配方乳(乳清蛋白:酪蛋白=70:30,与人乳相似);早产儿可用其母乳(早产儿母乳),辅加早产儿配方乳(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同上),如不能用母乳喂养则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
2.本病为高AG
代谢性酸中毒,一般不必用碱剂治疗,但应定时监测血气和AG。当pH<7.2时属于急症,立即给予碳酸氢钠使pH维持在7.25或稍高,以免发生心血管功能障碍,否则有生命危险。
2.足月儿提倡母乳或人乳化的配方乳喂养,早产儿用早产儿母乳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