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侵入血液并繁殖,导致新生儿生后3~28天发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体温不稳定,呼吸困难,皮肤出现黄疸、瘀点、瘀斑等
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
治疗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静脉应用抗生素,并注意并发症的早期处理
定义
新生儿晚发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导致生后3~28天内发病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流行病学
新生儿晚发败血症在出生时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中的患病率超过1/3,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率为30%~40%。新生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患病率越高。
致病原因
新生儿晚发败血症的发生是因为血液中病原体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引发全身性感染症状。
病原体特点
我国新生儿晚发败血症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主要以细菌感染常见。
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菌等多见;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很常见,易合并皮肤化脓性感染。
感染途径
新生儿晚发败血症感染主要发生在出生后环境的定植感染(原来在体内定居繁殖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致病菌造成感染)。
细菌经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处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
发病机制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差,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血中补体少,白细胞在应激状态下杀菌力下降,T细胞对特异抗原反应差,不能将感染局限于局部组织。
新生儿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弱,细菌一旦侵入易致全身感染,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诱发因素
不恰当的新生儿处理:处理脐带时不清洁、挑“马牙” (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数周后可自然消退)、挤乳房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有创诊疗措施:新生儿治疗的机械通气、静脉置管、
肠外营养等有创操作也可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不恰当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会扰乱体内正常菌群,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主要症状
早期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
可出现嗜睡、吃奶差、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体重不增、面色欠佳。
黄疸(巩膜、皮肤、黏膜黄染)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严重时可合并胆红素脑病。
可伴有腹胀、呕吐,呼吸费力或呼吸暂停、面部青紫等。
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按压胸部皮肤、足背或者指甲、指腹,按压后转为白色,松开后由白色转为红色的时间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情况下2~3秒),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
胆红素脑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过高,通过血脑屏障,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儿多于生后4~7天出现症状,常在24小时内快速进展,早期表现为嗜睡、吃奶差、身体松软、反应低下等,可进展为抽搐(身体
扭转痉挛)、
角弓反张(颈部腰部过度后仰成弓形)和发热等。
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
颈项强直(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意识改变和惊厥(身体持续或间歇性痉挛)。
需要就医的情况
新生儿出现嗜睡、吃奶差或拒绝吃奶、哭声弱、体温异常,
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皮肤黏膜出现瘀点、
瘀斑,需要立即就医。
若患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提示有
脑膜炎的可能,需要立即就医。
若患儿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皮肤有出血点等应考虑
感染性休克,应立即与医生或120急救联系,积极处理。
建议就诊科室
综合医院儿科或专科医院的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患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病情危重可通过急救系统转诊至上述医院的急诊救治,通过现场挂号。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状态不好了?
孩子出生几天了?
是足月还是早产儿?
剖宫产还是顺产?
孩子出生后有没有使用抗生素?
孩子是不是母乳喂养?
孩子吃奶怎样?
孩子大小便如何?
孩子什么时候出现黄疸?
脐带脱落了吗?平时怎么护理?
孩子的马牙有没有自行处理?
有没有挤压过孩子乳房?
孩子皮肤有没有出现过破损?
有没有带孩子外出?待了多久?
孩子有没有接触过病人?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孩子情况严不严重?
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孩子需不需要住院治疗?
孩子该怎么喂养?
疾病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早产(出生时胎龄<37周)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克)。
新生儿有创治疗史,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脐动脉或静脉置管以及
肠外营养等。
曾经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
曾有处理脐带不卫生、挑“马牙”、挤乳房等情况。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
可出现精神不佳、吃奶差、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嗜睡(睡眠异常增加)、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面色欠佳。
黄疸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黄染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可有腹胀、呕吐,呼吸费力或呼吸暂停、面部青紫等。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血培养。大多数血培养在24~48小时可获得结果。
尿培养:无菌导尿或从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液,以免污染,尿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脑脊液培养:临床病情不稳定或凝血功能尚未纠正前,暂缓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除培养外,还应涂片找细菌。
其他体液或分泌物培养:可酌情行咽拭子、皮肤拭子、脐残端、肺泡灌洗液(如气管插管患儿)等细菌培养,阳性可考虑有细菌定植,但不能确立
败血症的诊断。
病原菌基因检测:采用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协助诊断。
非特异性检查
血常规:若白细胞总数<5.0×10
9/L、
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粒细胞内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血小板计数少于100×10
9/L有诊断价值。
C-反应蛋白(CRP):新生儿生后24小时龄以上≥10 mg/L提示异常。生后或者怀疑感染后,间隔24小时后连续2次测定。若均正常则有助于除外感染,升降趋势可指导临床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
降钙素原(PCT):新生儿PCT≥0.5 mg/L提示异常,在
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早期诊断价值高于C-反应蛋白,感染后早期(4小时)开始上升,12小时达高峰,可维持8~24小时。
影像学检查
进行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了解是否有胆红素脑病、
细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诊断标准
新生儿发病已超过72小时,根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异常临床表现,可怀疑新生儿晚发败血症。
根据病史中有异常临床表现,并且具备下列任意一条,可以临床诊断新生儿晚发败血症。
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异常的项目≥2条。
血标本病原菌基因检测阳性。
根据病史中有异常临床表现,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可确诊新生儿晚发败血症。
有诊断意义的血培养或无菌体腔液培养出致病菌。
如果血培养培养出机会致病菌,则需要再取一次样本培养出同种细菌。
如无异常临床表现,血培养阴性,间隔24小时的连续2次血C-反应蛋白或降钙素原检查阴性,则可排除败血症。
鉴别诊断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相同点:巩膜、皮肤、黏膜黄染。
不同点: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干预,可自行消退。新生儿的精神、吃奶、大小便、发育、睡眠等一般状况良好。
新生儿出血症
不同点:新生儿无感染高危因素,无黄疸,C-反应蛋白正常,应用维生素K治疗有效。
新生儿低血糖
相同点:新生儿可有嗜睡、喂养困难、皮肤青紫、呼吸暂停、面色苍白等。
不同点:新生儿无感染高危因素,无黄疸,C-反应蛋白正常,生化检查血糖<2.2 mmol/L(40 mg/dl)。
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提供足够热量和液体,维持血糖和血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条件允许情况下继续母乳喂养,或吸奶储存后由医护人员喂养。
如果脐带、皮肤有局部感染,及时处理。
支持治疗包括吸氧、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扩充血容量等循环支持治疗,以及纠正
酸中毒等。
抗感染治疗
一旦怀疑新生儿晚发败血症,需要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要足。置管患儿如果
血培养出革兰阴性菌、金黄色
葡萄糖球菌或者真菌并明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则应拔出导管。
早用药
对临床拟诊晚发
败血症的新生儿,在得到血培养结果前,可经验性选用
苯唑西林(针对表皮葡萄球菌)或
万古霉素代替
氨苄西林联用第三代头孢,使用万古霉素时可监测血药浓度帮助调整药物剂量。如怀疑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用
头孢他啶。
合理、联合用药
病原菌明确前,可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菌株情况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明确病原菌后改用敏感、窄谱的抗菌药。
静脉给药,疗程足量
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要足。晚发败血症如未合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10天,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14~21天,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至少治疗21天。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1周以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肝肾功能不成熟,给药次数宜减少,每12~24小时给药1次;头孢三嗪及头孢他啶易影响凝血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可能产生耳毒性不宜使用。
免疫治疗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药物,对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疗效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不主张常规应用;严重感染、
中性粒细胞降低的患儿可考虑使用。
交换输血治疗,换血量100~150 ml/kg。可以直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等物质,提供正常血液中的免疫物质。
并发症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
如果脑脊液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B族链球菌(GBS)引发的
脑膜炎的治疗疗程需要14~21天。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则需要21天或者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4天,少数有其他并发症(室管膜炎、
脑炎、
硬膜下积液等)者需要更长时间。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需要使用头孢他啶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脆弱拟杆菌需用
甲硝唑。
感染性休克
及时控制感染,有助于休克的纠正和抗休克疗效的巩固。
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增强心脏功能,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抗休克治疗的5个重要方面。
休克抢救时还需要严密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注意心、脑、肾、肝、肺等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胆红素脑病
合并急性胆红素脑病者,不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都应积极换血治疗。
换血疗法是使用血型匹配的红细胞和血浆替换掉患儿自身几乎全部红细胞和血浆的方法。
换血量为新生儿血容量的2倍,或150~160 ml/kg。
换血过程中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注意监测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
生命体征以及血气、血糖、电解质、血钙、血常规。
治愈情况
患儿不能自愈,经抗感染及综合治疗后多数可治愈,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
危害性
新生儿晚发败血症需要注意预防
细菌性脑膜炎和胆红素脑病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风险很高。
日常生活
维持体温稳定
新生儿体温易波动,除感染因素外,还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当体温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予以保暖措施。
当体温过高时,予散开包被、减少衣物等方式降温,并及时寻求医生指导,必要时就诊。
保证营养和热量供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母乳喂养。
如果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不足,需要按照推荐量给予奶粉等人工喂养,并在喂养时注意清洁,日常注意喂养用具的消毒。
保持清洁卫生,及时处理局部病灶
注意新生儿脐部、臀部及全身护理,保持干燥清洁。
新生儿及其密切照顾者不到人群密集处,控制客人拜访,不接触病人,避免感染。
密切观察,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密切观察新生儿一般状态,包括精神、皮肤、睡眠状态等。
如果新生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前囟饱满、两眼凝视提示有
脑膜炎的可能,应立即就诊。
如果新生儿皮肤有出血点或花斑、四肢寒冷、脉搏弱等应考虑
感染性休克可能,应立即联系医生或呼叫120急救,积极处理。
预防
做好新生儿护理观察
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吃奶量和大小便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处理。
辨别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正确护理
新生儿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状态,比如“马牙”(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数周后可自然消退)、“螳螂嘴”(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两者均属正常现象,不可挑破,口腔黏膜不宜擦洗,以免发生感染。
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部分婴儿乳房甚至可分泌出少许乳汁。切忌挤压,以免感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