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有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诊断项目极多,而临床需要迅速确诊,因此其实验诊断选择反映
凝血酶、
纤溶酶生成试验和反映止血、凝血功能的筛选试验。
1.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的筛选试验
(1)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秒以上。
(3)
纤维蛋白原(Fg)定量:<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0g/L。
(4)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进行性减少。
(5)抗
凝血酶(AT)含量:DIC前期可正常,其他时期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或进行性减少。
2.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实验标志
(1)
D-二聚体(D-D):DIC前期可正常或升高,其他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DIC前期伴继发性纤溶时可呈阳性,后期可呈阴性。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IC前期可正常,其他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其他试验
(3)凝血酶原片段1+2(F1+2):升高。
(5)优球蛋白或稀释全血凝块溶解试验:溶解时间延长。
(8)外周血涂片、破碎计数、畸形红细胞百分比: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畸形红细胞百分比上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中部分简单易行的检测项目(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浓度、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依据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标准对DIC进行评分,可较为规范及标准的诊断、评估DIC。上述实验中FPA、TAT、F1+2、PAP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敏感性过高,阳性结果同临床DIC符合率差,多用于DIC前状态的诊断。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观察,破碎红细胞计数、畸形红细胞百分比对慢性DIC诊断意义较大。DIC实验诊断不仅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查对一些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可了解病情,辅助治疗决策。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