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麻风杆菌,也称为韩森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形态上麻风杆菌与结核杆菌酷似,具有明显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患者溃破皮肤渗出液的细胞中发现,呈束状排列,是至今惟一仍不能人工培养的细菌。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患者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患者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常采用标本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即麻风杆菌镜检,从
皮疹、眶上、耳垂、颧部及颏部等处取组织液,涂抹在玻片上形成一圆形薄膜,干燥固定后用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查麻风分枝杆菌,分枝杆菌染成鲜红色,背景为浅蓝色,细胞呈蓝色。
诊断在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中,麻风杆菌镜检十分重要,因目前麻风杆菌体外培养没有成功,皮肤组织液直接涂片检查麻风杆菌是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显微镜检查可从患者黏膜或皮损处取材,用抗酸性染色后检查。一般瘤型和界线类患者标本中可找到细菌在细胞内存在,有诊断意义。结核样型患者中很少找到细菌。欲提高检查的阳性率,也可以用金胺染色后以荧光显微镜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