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儿童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体重过重、食欲旺盛、易疲劳等
发病多与遗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活动量少等因素有关
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行为干预、药物等方式治疗
定义
儿童肥胖症是由于长期人体的消耗低于能量摄入,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继发性肥胖: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的肥胖,如甲状腺功能低下、
库欣综合征等。
根据脂肪组织分布部位分类
周围型肥胖:又称匀称性肥胖或皮下脂肪型肥胖,脂肪匀称性分布,臀部脂肪堆积明显多于腹部。
发病情况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学龄期儿童。
男童多于女童。
目前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在我国部分城市学龄期儿童超重和肥胖已高达10%以上。
致病原因
环境
食物的选择、身体活动环境、父母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了儿童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
饮食和运动方式
母亲妊娠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婴儿出生后过度喂养。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喜甜食、快餐食品,进食多、快,烹调用油多等。
活动量过少,即使摄食不多也可引起肥胖。
遗传
绝大多数的肥胖为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肥胖发生年龄越小、越严重,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
父母均肥胖的后代发生肥胖者高达70%~80%;父母一方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约为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
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
高胰岛素血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下丘脑‐垂体病变等疾病,可引起
继发性肥胖症。
肠道内环境
肠道菌群变化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如肥胖患儿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可能减少。
精神心理因素
如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等可导致儿童过量进食。
药物
糖皮质激素(如
氢化可的松、
地塞米松等)、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和抗精神病药物(如
氯氮平、
奥氮平、喹硫平、
利培酮等)等药物,可导致儿童体重增加。
主要症状
食欲旺盛
食欲很好,特别喜欢吃油腻及糖分高的食物,如喜欢吃肥肉和甜食。
容易疲劳
轻度肥胖症多无此症状。
明显肥胖者经常会出现疲惫感,活动时会出现气喘或腿痛。
严重肥胖者因为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可出现呼吸浅快,严重者导致缺氧、嘴唇发紫,甚至危及生命。
发育异常
性发育较早,生长停止也早,可能会导致身高要比同龄人偏低。
体型变化
可表现为皮下脂肪丰满,腹部膨隆下垂,严重肥胖者可因皮下脂肪过多,使胸腹、臀部及大腿皮肤出现皮纹。
因体重过重,走路时两下肢负荷过度可致
膝外翻和扁平足。
并发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本病发生是因为部分或完全的
上气道梗阻导致的,腹部脂肪过多、颈围过大的肥胖儿童容易出现本病。
表现为睡眠时打鼾明显,阵发性呼吸暂停,张口呼吸,不能安静入睡,易惊醒。
儿童2型糖尿病
儿童
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随着儿童肥胖症的增多,儿童期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加。
起病多隐匿,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当孩子体重超标,达到超重或肥胖标准时,建议及时就诊。
内分泌科
孩子出现性发育明显提前,或生长发育停止时,也可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家长可详细记录孩子的体重变化情况,以供医生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饭量怎么样?喜欢吃什么?
孩子运动量大吗?平均每天有多长时间的活动,大概都是什么类型?
孩子活动后是否气短、胸闷或肌肉痛?
孩子睡觉经常打鼾吗?
病史清单
孩子家属中是否有人有肥胖症病史?
母亲妊娠期是否有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情况?
孩子最近是否有受过精神创伤或患有心理疾病?
孩子是否有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用药史?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肥胖症家族史。
母亲妊娠期有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情况。
最近受过精神创伤或有心理异常情况。
有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用药史。
临床表现
食欲很好,喜欢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明显肥胖者可出现活动后气急、易疲惫、腿痛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皮下脂肪丰厚,面颊、肩部、乳房、腹壁脂肪积聚明显。腹部偶可见白色或紫色纹。
血生化检查
可能出现甘油三酯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
诊断标准
不同年龄其诊断标准有所不同,以下指标可供参考。
<2岁的婴幼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参照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值。
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为“超重”。
大于参照人群体重平均值的3个标准差为“肥胖”。
≥2岁的儿童
建议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诊断,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
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定的中国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界值点。
6~18岁儿童可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6~18岁学龄儿童筛查超重与肥胖的性别年龄别BMI参考界值点。
在18岁时男女性的BMI均以24千克/米2和28千克/米2为超重、肥胖界值点。
鉴别诊断
儿童肥胖症大多数都是
单纯性肥胖,主要与过度摄入热量有关,药物及内分泌性疾病也可引起肥胖,需要与之进行鉴别。
库欣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肥胖。
不同点:库欣综合征主要是呈
向心性肥胖,即内脏脂肪明显增加而四肢相对较瘦,同时伴有
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血皮质醇增高。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相似点:均有肥胖。
不同点:本病可出现面容臃肿、体重慢慢增加,同时伴有畏寒、食欲减退、皮肤干燥等症状,通过测定甲状腺功能可进行鉴别。
儿童肥胖症的治疗目的是让儿童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治疗要以将儿童体重降低到接近理想状态,同时又不会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为原则。
生活方式干预
调整饮食
建议家长优先为孩子选择脂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低和高蛋白的食谱。
家长应限制孩子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糖果、甜点、含糖饮料等。避免或尽量减少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减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避免进食时看电子产品等。
不要经常用食物对孩子进行奖励。
适当运动
单纯靠控制饮食很难有效减低体重,需要同时进行运动锻炼。
孩子因为肥胖活动后容易疲劳不愿意锻炼。家长可选择孩子喜欢和有效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晨跑、散步、骑自行车等,活动量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运动后如果出现疲惫不堪、心慌气促以及食欲大增,则提示活动过度,家长需要注意调整活动量。
孩子可在能力范围内,逐渐延长每次运动时间、增加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并形成长期运动习惯。
每天推荐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规律,睡前避免参与较兴奋的活动等。
心理行为干预
矫正孩子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注意循序渐进,不可过于逼迫。
鼓励孩子坚持控制饮食及加强运动锻炼,增强减肥的信心。
孤僻、自卑的孩子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有情绪创伤或心理异常的孩子,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咨询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一般只有当经过正式的强化调整生活方式干预后,还未能控制体重增加或改善并发症,或有运动禁忌时,才能对肥胖症儿童进行药物治疗。
小于16岁的儿童不建议使用减肥药物,16岁及以上儿童可根据情况选择
奥利司他等药物治疗。
如果10岁以上儿童出现
2型糖尿病,可遵医嘱应用二甲双胍。
代谢减重手术
代谢减重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儿童人群应慎重选择,手术的适应证尚无统一标准。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减重术式是袖状胃切除术及Roux‐en‐Y胃旁路术。
治愈情况
部分儿童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可以恢复正常体重,对生活没有影响。
41%~80%的儿童肥胖症可延续至成年,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危害性
严重肥胖症儿童由于怕被人嘲笑,可出现自卑、孤独、胆怯等
心理障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家长要监督孩子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如肥肉、蛋糕、糖果、巧克力等。
家长在烹饪食物的时候,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食物要配比适宜,优先选择低脂肪、低糖和高蛋白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
日常鼓励孩子多吃饱腹感强而热量低的食物,如萝卜、冬瓜、黄瓜、南瓜、苹果等。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少吃多餐,不要过饥过饱,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
生活管理
家长帮助孩子制定运动计划,鼓励孩子坚持运动至少1年。
固定家庭吃饭的时间和地点。
监督孩子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或听广播等。
搬走儿童卧室中电视机,限制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
心理支持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并对待存在的肥胖问题。
鼓励孩子说出害怕及担心的事情,帮助孩子接纳自身的形象。
家长要时时向孩子表达不嫌弃和关心的情感。
指导孩子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诊复查
家长要对孩子实施生长发育的监测,如身高、体重等变化,定期门诊复查。
预防
孕妇在怀孕后期要适当少吃高脂肪食物,防止胎儿体重过重。
婴儿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儿童期要均衡膳食,避免过度喂养。
如果父母亲中有肥胖者,要定期检测儿童的体重,防止发生肥胖症。
平时家长要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运动。
严格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药物,切勿自行停药、换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