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X线对头部进行扫描,获得头部不同层面的影像图片
可以检查头面部和颅腔内所有结构,包括眼、耳、鼻、脑、颅骨等
筛查或诊断发生在颅脑的炎症、感染、出血、梗死、肿瘤、脱髓鞘等病变
包括颅脑CT平扫、增强CT、CT血管造影等
定义
颅脑CT检查是利用X线对头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获得该层面上的头面部和颅腔内所有结构的影像图片,从而判断颅内器官和结构正常与否,并以此协助诊断疾病。
CT扫描即计算机断层扫描。
假定将人体分成若干个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每个层面又分成若干个极小的方块(其实是立方体),由于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因此,穿过人体的射线会由于角度和路线的不同,发生不同程度的能量变化。
CT仪器里的探测器可以发出和接收X线,分析出X线通过人体前后的能量变化,经过计算机的演算,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黑白灰图像显示出来,就形成了CT图像。
有经验的医生会根据这些图像推断人体内部可能发生的变化,包括病变性质和部位,从而帮助诊断疾病。
我们通常看到的CT图像,是由很多张小图组成,每张小图就代表一个层面。通过一些有标识意义的解剖结构,我们就能知道这些层面所代表的位置。
而不同位置的灰度值可以反映出该处的密度,跟正常值相比,就能判断该处是否有病变,或者可能有何种病变。
颅脑CT可用来检查头面部、颅腔内组织器官的结构,发现此部位出现的炎症、感染、出血、梗死、
肿瘤、脱髓鞘等病变。
分类
按照检查目的和技术差别,颅脑CT主要包括平扫、增强、血管造影、灌注成像等。
CT平扫
颅脑CT平扫是最常见的颅脑常规检查。
主要用于检测头部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
颅内感染和头部外伤等,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增强扫描
在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可以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别,平扫时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更明显,由于图像的显示效果增强,这种方法又称为增强扫描。
根据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常规增强扫描、动态CT增强扫描(dynamic CT scan)、延迟增强扫描、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等方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更清晰了解病变。
CT血管造影(CTA)
CTA是一种专门观察血管的颅脑CT检查方法。
在CTA中,造影剂注入血管后,CT机器迅速扫描,生成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检查血管病变、狭窄、闭塞等问题。
CT灌注成像(CTP)
CTP是一种评估脑部血流情况的检查方法。在CTP中,造影剂注入后,CT扫描连续进行,以监测造影剂在脑部的分布情况。根据造影剂的流动情况,可以评估脑组织的血流量和血管通畅程度。
此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多个CT切片图像合并成一个立体的三维模型,有助于医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颅脑结构和病变情况。
检查目的
颅脑CT检查能较为清晰地显示颅脑病变位置和形态特征,可以提供更加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照射范围
颅脑CT的照射范围通常包括整个头颅区域,从头顶向下,至颈部的上端。
在这个范围内,CT能够捕捉到脑组织、颅骨、颅内血管、脑室系统、脑膜、眼眶、鼻窦、耳腔等结构的异常。
诊断疾病
颅脑CT能诊断多种头颅相关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非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包括以下疾病。
非神经系统疾病
颅脑CT在诊断上述疾病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有时需要结合磁共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其他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适用人群
怀疑存在上述颅脑病变者,均可进行颅脑CT检查,尤其是出现以下情况时。
有头痛、头晕、眩晕等头部症状,需要排查颅内疾病的患者。
突发性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
言语障碍等,可能存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头部受到外伤,需要评估颅骨、脑组织损伤程度及是否有颅内出血。
已确诊
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用于病情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
患有眼、耳、鼻部疾病,需评估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患者。
有疑似颅内感染表现,如
高热、严重头痛、
意识障碍等,需要明确病变范围和类型的患者。
禁忌人群
颅脑CT检查快速、无创,使用范围广泛,但存在以下情况时不适宜进行检查。
绝对禁忌
对碘过敏或因病限制碘摄入的人群不能进行需要造影剂的颅脑CT检查,包括增强、血管造影、灌注成像,但可进行颅脑CT平扫检查。
相对禁忌
近期计划(如半年内)生育的女性、男性通常不建议做CT检查,应提前向医生说明。
儿童和躁动不配合的患者通常不建议做CT检查,必要时需要给予镇静剂。
孕期尽量不进行CT检查,如有特殊需要,则需在检查时对腹部做好防护。
婴幼儿、心脏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需进行颅脑CT检查,需提前向医生说明。
检查风险
颅脑CT检查,有一定程度的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身体损害。
国家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正常人五年内所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mSv,一般性CT检查辐射的剂量通常为5~8mSv,注意每年接受的总辐射量控制在安全数值内。
常规体检1~2年检查一次颅脑CT即可,两次检查至少间隔半年;特定患者需要每3~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具体请遵医嘱进行,但不要自行增加检查次数,以免增加风险。
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应尽量配合医生,不要因害怕辐射的危害拒绝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不同类型的CT价格也不同,通常为250~50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时间
颅脑CT检查一般需要预约,按预约的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检查方法
颅脑CT检查为影像学检查,在仪器辅助下进行,通常有专门的技术员指导。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提前预约,医生或护士会说明预约方式,注意提前预约,按时检查。
颅脑CT的扫描范围是整个头颅区域,从头顶向下,至颈部的上端。扫描时需躺在检查床上,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保持头颈部不动。
若是颅脑增强CT,需要提前静脉注射造影剂,在造影剂到达检查部位后,才能开始上述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是否空腹
颅脑增强CT或血管造影检查必须空腹,检查之前至少4小时禁食禁水;颅脑CT平扫通常不需要空腹。
是否有辐射
CT检查有辐射,且高于传统X线检查,但随着技术进步,目前这一情况已得到逐步改善。
着装注意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头部避免戴金属装饰或饰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等。
其他
检查前仔细阅读检查须知或者预约须知,有时可能需要提供X线片或CT旧片,以便对照。
增强CT检查前应向医生说明有无药物过敏情况,是否患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以便医生能注意防止造影剂过敏等危险情况。
体弱、儿童、神志不清者,需要健康人陪同。陪同者应穿好工作人员提供的X线防护服。
检查中
颅脑CT扫描时需要保持全身,尤其是头颈部静止。如果扫描时移动或咳嗽等,会使图像产生运动伪影,干扰检查结果。
检查时要听从医生或机器口令,如保持体位不动,如检查中感到不适或发生异常情况,可立即大声呼叫或示意医生。
检查后
颅脑CT平扫,对人体影响较小,不影响正常生活。
颅脑增强CT检查后需等待三十分钟,如无不良反应,由护士拔去套管针后再离开,同时要注意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离开后注意有迟发性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处理。
颅脑增强CT检查后应多喝水、多排尿,加速对比剂的排泄,减少不良反应。
出报告时间
通常在检查结束后的2~24小时内输出结果,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影像片子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基本信息。
注意不要折叠,卷曲,不要沾水,不要日晒,在阴凉干燥处平铺保存。
取得颅脑CT影像报告以后,应该交给医生分析。
如未发生病变,CT报告的描述通常不出现:占位、结节、肿物、不对称、不规则、阴影、密度影、模糊、异常、增大、肿大、增厚、
钙化灶、渗出、出血、梗死灶、积液等词汇。
正常结果
如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
异常结果
常见的异常结果包括出血、梗死、水肿、骨折、占位、钙化灶等。这些异常结果需要主治医生结合症状及其他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出血
包括脑内出血、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表现为局部的高密度区域,可进入脑室内。
梗死
脑梗死或缺血性损伤,表现为局部的低密度区域。
水肿
表现为组织密度降低、体积增大。如发生在脑部,可出现脑沟变窄,脑室受压。
骨折
骨质的连续性发生破坏,骨折线在CT图像上可清晰显示。
占位
占位是影像学诊断中的专用名词,指在正常组织里出现异常的实质性病变,可为良性病变或恶性病变,可导致周围组织受压或移位。
钙化灶
钙化灶是指脑组织内出现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的高密度影,边缘锐利。包括生理性钙化和
病理性钙化,通常钙化灶为陈旧或治愈的病变的标志。
就医建议
当颅脑CT检查结果中出现出血、梗死、水肿、骨折、占位、钙化灶等异常时。医生会根据其他检查结果、病因、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制定进一步诊疗方案,常见方法如下。
出血:对于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医生会根据出血的范围和位置,采取降压、止血、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开颅血肿清除、脑室引流等手术治疗。
梗死:针对脑梗死或缺血性损伤,医生常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血管内溶栓、支架置入等血管内治疗;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
水肿:对于脑组织水肿,可使用甘露醇、
呋塞米、泼尼松等药物降颅内压,并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抗
肿瘤等治疗。
骨折:轻度骨折可能采取保守治疗,如休息、头部抬高等。严重骨折或有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修复骨折、颅内压力减轻等。
占位:占位性病变可能是由肿瘤、
脑脓肿、血肿等引起。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病灶切除、血肿穿刺引流等手术治疗,抗感染治疗、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钙化灶:钙化灶的治疗取决于其病因。如感染性病变可能需要抗感染治疗;肿瘤性病变可能需要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生理性钙化无需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