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
主要表现为出生体重低、后期出现追赶生长或生长发育迟缓等
发病与母亲、胎儿、胎盘、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期死亡和疾病风险增加,远期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代谢综合征等风险升高
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对小于胎龄儿的定义为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 [1-3]。
同胎龄出生体重第10百分位,即将同胎龄儿的出生体重从低到高排列,所有数据中低于10%的体重数据值的情况。
例如有100个同胎龄儿,出生体重从低到高排列并编号,体重最低的编号为1,最高的编号为100,那么1~9号的小儿为小于胎龄儿。这是一个专业概念,由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出,具体数值可咨询医生。
目前也有将小于胎龄儿定义为出生体质量(即体重)和/或身长低于同胎龄平均体质量和/或2个标准差(SD)或第3百分位的新生儿[4.5]。
小于胎龄儿出生后疾病和死亡风险高于正常新生儿,其远期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神经认知发育障碍、
代谢综合征及社会心理功能障碍的风险升高。
分类
根据出生时间分类
可分为早产小于胎龄儿、足月小于胎龄儿、过期产小于胎龄儿。
根据婴儿特点分类
匀称型小于胎龄儿
婴儿体重、身长、头围按比例减少,其生长受限发生在孕早期,容易发生永久性损伤,预后较差。
胎龄≤37周:出生体重(克)×100/身长3(厘米3)>2.00。
胎龄>37周:出生体重(克)×100/身长3(厘米3)>2.20。
非匀称型小于胎龄儿
婴儿不符合匀称型小于胎龄儿标准即为非匀称型小于胎龄儿,发生于孕晚期,损伤多可逆。
发病情况
全球范围内,小于胎龄儿发生率在中低收入国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南亚为41.5%,工业化国家为7%,在新生儿中整体发生率为16%。
匀称型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20%~30%,非匀称型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70%~80%。
2005年,我国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6.61%,其中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13.10%。
致病原因
母亲因素
人口及社会因素:孕母种族、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低。
孕前:体重及身高偏低、身材矮小、慢性疾病(严重贫血、微量元素缺乏等)、营养不良(尤其是孕晚期)、母亲低出生体重、妊娠前有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历史、子宫或宫颈发育异常、产次(>5)
行为:吸烟、不进行产前检查或检查不规律、妊娠期体重增加慢、滥用酒精及药物、接触放射线,妊娠间隔期短(<6个月)、年龄(<16岁或>35岁)、心理压力等。
其他:母亲焦虑、膳食(正常或低体重孕母蛋白质摄入不足等)、睡眠时间不足、孕前体重指数低等。
胎儿因素
慢性宫内感染、缺氧、双胎或多胎、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疾病(如
唐氏综合征等)、
遗传代谢病、性别(女婴)、胎次(第一胎)、种族或人种。
胎盘因素
母亲子宫结构异常、子宫肌瘤,以及小胎盘、胎盘血管异常、胎盘梗死、
胎盘早剥、
脐带异常等。
内分泌等因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等先天性缺陷激素均可导致小于胎龄儿。
高危因素
孕母或胎儿存在相关的母亲、胎儿、胎盘、内分泌因素,发生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均可升高。
主要症状
出生体重低
婴儿出生后测量体重,可发现其体重低于同胎龄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
追赶生长或生长发育迟缓
约90%的小于胎龄儿在新生儿期出现加速生长,多在1年内开始,并在2岁时完成。
2岁内未出现追赶生长的小于胎龄儿可能发生生长发育迟缓,出现身材矮小。
并发症
围生期窒息与神经发育障碍
围生期窒息可表现为胎心异常、出生后不能自主呼吸等,可造成缺氧而导致脑损伤,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可表现为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记忆力障碍、注意障碍、执行功能及情绪调节障碍等。
低血糖
婴儿出生后可发现血糖偏低。
症状性低血糖患儿可出现嗜睡、食欲缺乏、喂养困难、呼吸暂停、面色苍白、低体温、烦躁、高调哭声、抽搐等表现。
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
婴儿可出现呼吸窘迫、青紫、低血糖、
高胆红素血症等,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和低血糖。
代谢综合征
小于胎龄儿在成年期发生
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
社会心理功能障碍
小于胎龄儿长大后更容易出现缺乏自信、自我知觉差、社交忧虑及行为异常等障碍。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如分娩后测量新生儿体重低于同胎龄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建议及时就医。
产科
如果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一般新生儿出生后医生会进行测量体重,如询问家属相关问题,应如实回答。
如为产检发现异常,就医前应当梳理好孕前、孕期的身体、饮食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如何?
是否有生长发育迟缓或追赶生长情况?
母亲是否有正常产检?产检结果是否提示宫内发育迟缓?
病史清单
孕母怀孕前是否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
孕母是否出生体重低?
此前是否生育过低出生体重儿?
孕期是否有贫血、产前子痫及高血压、胎盘等问题?
孕期是否吸烟、体重增加慢、滥用酒精或药物、接触放射线、心理压力过大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孕母怀孕前可能有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出生体重低、生育过低出生体重儿等情况。
孕期可能有贫血、产前子痫及高血压、胎盘问题,以及吸烟、体重增加慢、滥用酒精或药物、接触放射线、心理压力过大等。
临床表现
婴儿可有出生体重低、后期可能出现追赶生长或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可以排查
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血气分析
如有围生期窒息或有相关风险,需要进行
血气分析,了解有无缺氧等情况。
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可以了解婴儿是否有低血糖。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帮助排除染色体畸变及
染色体病导致的小于胎龄儿。
胎盘病理学检查
胎盘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排查胎盘因素相关的小于胎龄儿。
辅助检查
孕期产检进行的超声检查可大致了解胎儿大小。
鉴别诊断
小于胎龄儿一般不需要鉴别诊断,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即可诊断。
对于小于胎龄儿,重要的是排查病因,及时干预,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排查。
治疗目的:积极干预,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
一般治疗
复苏:如有围生期窒息,应立即进行复苏。
保暖:婴儿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并用温暖的被子或毯子包裹,有条件者应将婴儿置于暖箱中,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减少能量消耗。
尽早开奶:出生后30~60分钟内开始进食,防止低血糖。
换血疗法:如发现婴儿红细胞增多,周围静脉血血细胞比容>0.65(65%)且有症状者,应部分换血。
其他:延迟第一次沐浴时间。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生长激素
对于成长至2岁但身高仍未追赶至正常同龄儿的婴儿,均应采取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明显迟缓者,可考虑更高剂量。
具体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应严格遵医嘱。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对青春期提前的小于胎龄儿女童有潜在益处,如通过二甲双胍干预,可延缓乳腺早发育,增加青春期及成年身高,降低体重等。
脑损伤干预药物
临床上根据个人经验选择部分干预药物,但目前循证依据均不充分。
苯巴比妥减少小于胎龄儿耗氧及血压波动,预防脑室内出血。
胞二磷胆碱、神经苷脂等治疗小于胎龄儿伴发缺氧缺血性脑病。
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及预后,导致认知发育和神经功能受损,补充维生素B12可能有助于改善相关脑损伤。
治愈情况
大部分小于胎龄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出现追赶生长,出生后第2年末达到正常水平,体格、智力发育正常。
部分小儿可出现终身生长落后,甚至有学习、认知功能低下、运动功能障碍等。
危害性
小于胎龄儿围生期疾病和死亡的风险高于正常小儿。
部分小儿可有终身生长落后,以及学习、认知、运动等障碍,严重影响其成长、学习、生活。
对于有终身生长落后的小儿,其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婴儿出生后应尽快开始母乳喂养,一般在出生后30~60分钟即进行第一次进食,开始时1~2小时一次,之后2~3小时一次,喂养次数每天不少于8次,适当增加喂奶量。
一般建议6个月以上婴儿应当根据营养需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运动管理
根据婴儿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对于有
运动障碍的婴儿,应当在运动时加强看护和辅助,防止意外损伤。
卫生管理
家长应当注意婴儿卫生情况,定期帮助婴儿洗澡,适当延迟第一次洗澡的时间,以防止低体温。
心理支持
如果患儿持续生长发育迟缓,家长应注意疏导小儿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病情监测
家长应注意监测和记录婴儿的身高、体重、血糖、血压等,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随诊复查
小于胎龄儿应在生后48小时内密切观察。如出生48小时内出院,则建议出院72小时内完成首次随访。
出生6个月内,建议每月随访1次;6~12月龄,每2个月1次;12月龄后,每半年1次。
复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空腹
胰岛素水平等指标检测。
预防
孕母在妊娠前及妊娠期均应注意保健,避免贫血、营养不良、感染、吸烟、饮酒、接触放射线等各种不利于胎儿宫内生长的因素。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