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更多功能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缺乏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多为小细胞,随着疾病进展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慌等,体力活动后加重
寻找病因,开展针对病因的治疗是关键
预后取决于各种类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治疗情况
定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HA)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包含了多种疾病导致的贫血。指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HCHC)<32%的贫血。
特征为红细胞体积偏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呈圆盘状。
多见于慢性失血的人群,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为缺铁性贫血。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缺铁性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慢性病贫血
缺铁性贫血
最常见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类型。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静止型、标准型、血红蛋白H病、Hb 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标准型和血红蛋白H病。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中间型、重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中间型和重型。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包括遗传性、原发性、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伴发于慢性感染、炎症及一些肿瘤的轻至中度的贫血。
多由炎症介导,又称为炎症性贫血。
发病情况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
2016年全球有超过1.2亿人口患有缺铁性贫血,主要集中于学龄前儿童和女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