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和新型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常表现为突然发热、咽痛、口腔疼痛,可伴有吞咽困难
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以退热、合理饮食等支持治疗为主
定义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常见的病原。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出现扁桃体、咽峡部、软腭部散在的灰白色小疱疹,伴有疼痛、发热。
发病情况
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
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容易发生在早教机构、幼儿园等儿童较为集中的场所。
研究显示5岁以下儿童可占总发病人数的90%。
致病原因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粪便中。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的病毒污染手、食物、水、其他物品时,人通过进食、饮水等可感染病毒。
人-人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分泌物、粪便或被污染的手及物品可感染病毒。
呼吸道传播:在与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接触时,大量含病毒的飞沫进入人体致病。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发病机制
病毒经口腔、鼻部进入上呼吸道后,在下游肠段和咽部的黏膜下淋巴组织中复制。
复制后,肠道病毒扩散至区域淋巴结,病毒复制导致短暂、“轻微”的病毒血症,使病毒经血传播至全身的淋巴组织。
随后病毒在咽峡部的复制会引起炎症反应,引发一系列症状。
主要症状
发热
发热常突然发生,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可突然高达40℃以上。
发热可能伴有惊厥,表现为突然四肢抽搐或僵直、眼睛上翻、意识模糊或丧失等。
还可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程度不一。
发热可持续2~4天。
咽痛、口腔疼痛
较大的患儿可主诉咽痛、口腔疼痛,影响吞咽,导致进食减少。
较大患儿还可主诉伴有头痛、腹痛、肌肉痛。
较小的患儿可表现为拒乳、流口水、哭闹、烦躁不安等。
疼痛可持续7天左右。
并发症
腮腺炎
病毒侵袭腮腺所致。
可表现为
腮腺肿大、发热、头痛、咽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
脱水
患儿因疼痛摄入水分和食物减少,如同时伴有腹泻,更容易发生脱水。
可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皮肤和嘴唇干燥、精神差、眼窝凹陷、手脚发凉等。
脑干脑炎
患儿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肌肉阵挛、站立不稳、语言障碍等症状。
心肌炎
病毒侵袭心肌所致。
患儿可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咽痛、口腔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漱口,清洁口腔,以便医生进行相应检查。
家长可详细记录孩子出现过的症状,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以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不舒服?
是否咽痛、口腔疼痛等症状?
发热的体温是多少?最高体温是多少?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接触类似症状的患者?
孩子是否按时接种了疫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检测、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有接触类似症状的患者。
未按时接种免疫疫苗。
临床表现
症状
患儿可有发热、咽痛、口腔疼痛、频繁哭闹、拒哺、流口水等症状。
发热可超过2天,疼痛症状可存在数天。
体征
咽部检查可见腭舌弓、软腭、扁桃体等区域出现灰白色、黄色
丘疹,丘疹数量不等,通常少于10处,可伴有局部充血。
丘疹通常在24小时内形成水疱,水疱直径通常为1~2毫米,周围有红斑状晕环。
约24小时后,水疱破裂,留下直径3~4毫米、黄色/浅灰色的浅溃疡,边缘明显发红。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RP检测
主要用于判断有无合并细菌感染,与其他疾病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
病原学检查
若诊断不确定(如只有孤立性
皮疹)、诊断可能影响治疗或者患儿有并发症时,需要明确具体病毒指导治疗。
采集咽部、粪便和疱液样本送细胞培养或核酸扩增试验,在疱液中鉴定或分离得到肠道病毒,则可以确认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病毒。
血生化检查
适用于怀疑并发心肌炎的患儿,用于明确是否有
心肌损害。
影像学检查
适用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通过胸部X线、超声、CT、MRI等观察肺部、心脏、颅脑等有无病变。
如病毒累及肺部出现肺炎,可见
肺纹理增多、增粗等表现。
心肌炎患儿严重者可见心脏增大。
脑干脑炎可见脑干肿胀变形等表现。
鉴别诊断
疱疹性口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口腔内丘疹和水疱等症状。
不同点:
疱疹性口炎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牙龈和脸颊黏膜,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皮疹主要在腭舌弓、软腭、扁桃体等区域。
溃疡性口腔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口腔内黏膜充血、溃疡、口腔内疼痛、发热、烦躁等症状。
不同点:
溃疡性口腔炎多由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引起,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明显升高,而不合并细菌感染的疱疹性咽峡炎血常规通常无明显改变。
麻疹
相似点:都可以出现发热、咽痛、口腔内皮疹等症状。
不同点:90%以上麻疹患者可有口腔内典型的麻疹黏膜斑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多出现在面对双侧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与疱疹性咽峡炎皮损不同,同时伴有皮疹。
水痘
相似点:都可以出现发热、咽痛、口腔内水疱、溃疡等症状。
不同点:水痘还可出现皮肤部位的丘疹、水疱及结痂,可伴有瘙痒,疱疹性咽峡炎无此症状。
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降低体温,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或避免发生并发症。
治疗原则: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杀死该类病毒。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应注意隔离治疗,避免发生大范围传播。
一般治疗
建议患儿居家隔离2周,家人照顾时注意洗手,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较大的患儿饭后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由家长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退热药物
体温≥38.5℃且伴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应用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有助于患儿恢复正常体温,减轻痛苦。
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计算用药剂量,剂量过小不能有效退热,剂量过大可引起药物中毒。
每次只选择一种退热药,不建议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也不推荐交替使用两种药物退热。
干扰素α
咽喉部用药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α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并不确切,免疫系统正常的患儿通常不需要使用。
可能引起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
治愈情况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经过合理的护理,大多数患儿在数天内可以自愈。
危害性
患儿常常因为疼痛症状而影响进食,还可有头痛、肌肉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
极少数患儿会发生
腮腺炎、脱水、
脑干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可能会损伤神经系统、心脏损伤,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患儿常因疼痛拒食或
进食困难,可进食易消化、易咀嚼的流食或半流食。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小白菜、番茄、香蕉等。
多补充优质蛋白,如牛奶、豆腐、鸡肉、瘦肉等。
避免吃辛辣、酸性、过硬的食物,如辣椒、柠檬、锅巴等,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病情。
哺乳期的婴儿应保证哺乳的量,可少量多次喂奶。
生活管理
患儿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患儿发热出汗或呕吐物污染衣物时,要及时更换,衣物不宜过厚,以防影响散热。
预防
家长护理完患儿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
儿童接触的玩具、衣物、器具等可用煮沸、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灯等方式消毒。
按时接种免疫疫苗,建议有条件者接种EV71疫苗手足口病疫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