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

更多功能

小儿疝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小儿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孔洞脱出到其他部位
症状与疝的类型有关,常表现为腹股沟或脐部包块,时有时无、时大时小
发病与小儿生理特点、发育缺陷、各种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等有关
大多需要手术治疗,部分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定义
小儿疝是指小儿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分类
依据疝发生的部位分类
最常见的类型是脐疝腹股沟斜疝
脐疝:腹腔内容物通过脐环(俗称“肚脐”)向外突出。
腹股沟疝:腹腔内容物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分为斜疝和直疝。
先天性膈疝:腹腔脏器经缺损处突入胸膜腔,分为后外侧膈疝、食管裂孔疝及胸骨后疝三种,食管裂孔疝又分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和食管旁疝。
股疝: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切口疝: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
发病情况
小儿脐疝的患病率:白人婴儿为5%~10%,非裔黑人为25%~50%,男女间无明显的差异。
小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腹股沟斜疝,其患病率为0.8%~4.4%,约80%在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男性多见。腹股沟直疝较为罕见。
先天性膈疝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后外侧膈疝,其患病率为1:(2200~5000)。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