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血压值称为老年性高血压
主要用于评估老年人生命体征及诊断高血压等相关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低血压可有老年人血压异常
如果血压异常,建议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合理控制血压
定义
血压一般指体循环动脉血压,是推动血液在动脉血管内向前流动的压力,也是血液作用于动脉管壁上的侧压力。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是血压异常(尤其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
定期监测老年人血压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关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病等。
老年人血压可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体位、运动、情绪、睡眠、饮食、环境气候等均可导致老年人血压出现波动。此外,合并有心血管病、糖尿病、
脑血管病、肾病等危险因素,也会导致老年人血压异常。
80岁以下老年人正常血压标准和年轻人一样,推荐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正常血压高值为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遵循“可推广性”原则,推荐血压水平适宜范围为收缩压110~150mmHg,舒张压70~90mmHg。
温馨提示
血压过高
安静状态下,测得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血压过低
包括绝对值和相对值的降低。绝对值的降低是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
常提示可能患有低血压病,老年人低血压可能与休克、心衰、营养不良等有关,需要及时到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等就诊;情况危重时,需要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需要注意,一次的血压异常不能诊断,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超出上述范围,即可确诊血压异常。
血压计的选择
推荐使用经认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血压计应定期校准。
不建议使用传统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
不推荐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
测量方式
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测量位置为上臂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厘米(约两横指)处,松紧合适,可插入1~2指为宜。
结果误差
老年人血压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压波动,总体可分为个人因素和医源因素:
个人因素
患者检查前情绪激动、紧张、剧烈运动,测量前大量进食较咸食物并大量饮水等导致水钠潴留等,均可导致检查结果偏高,如出现“
白大衣高血压”效应等。
医源因素
仪器因素、测量者主观感觉差异、测量位置不准确、袖带捆扎不合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老年人
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血压过高
原因
血压升高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情绪、睡眠改变:尤其是焦虑、激动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和睡眠不好,使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升高血压。
病理性原因
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长期压力过大、肥胖、吸烟、高血脂等因素都能引起血压增高。
危害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也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胸闷、气短、心绞痛、多尿等较重症状。
诊疗建议
生理波动
生理性原因引起的老年人血压轻微波动,一般休息片刻后可缓解。
病理状态
当血压持续升高幅度较大,且伴随头晕、头痛、晕厥、胸痛等症状时,要警惕
高血压急症或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老年人血压升高,在排除非疾病因素后,需要考虑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病人。主要措施有: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戒酒、适量增加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必要时补充叶酸制剂等。
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或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并发症的患者,必须使用降压药物强化治疗。
当单药治疗2~4周血压控制不好,建议联合应用两种及以上降压药。
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由于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原发病所致,除了降压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尤为重要。比如急性脑血管病导致的
颅内压增高,使血压反应性增高,需在降颅内压积极的同时,给予适当降血压。
如果是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需要积极控制肾脏疾病,血压才能较好控制。患者一定要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
饮食指导
老年人血压升高的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少饮浓茶或咖啡,戒烟限酒,保证睡眠,适当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每日饮水量和营养充足,需要提醒的是,在控制饮食结构时,注意不要过度控制导致营养不良。
需要注意的是,指标降低多数依赖于治疗,单纯调整饮食无法完全纠正指标。
血压控制目标值
目前老年人血压一般主张控制目标值应低于140/90mmHg,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值应低于145~150/90mmHg。
对于合并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首先将血压降低至150/90mmHg以下,若耐受性良好,则进一步降到140/90mmHg以下。注意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血压不宜低于130/60mmHg。
对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收缩压建议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果能够耐受可降至140mmHg以下。
注意应尽早将血压降低到上述目标血压水平,但并非越快越好。老年人、病程较长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的病人,降压速度宜适度缓慢。
血压过低
原因
血压过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体位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回心血量不足从而引起泵血不足,进而表现为低血压。
情绪低落等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或者大量排尿、颈动脉窦受压等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增强使血压降低。
熟睡:熟睡时,因为交感神经兴奋降低,从而导致血压生理性降低。
病理性原因
药物影响:不恰当的使用降血压药物等,使患者的血压超出目标血压范围,持续降低。
内分泌异常: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重症糖尿病等,使患者长期营养不良等,可引起血压降低。
危害
患者常有头晕、嗜睡、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疲倦、食欲不佳等。
严重者可能伴有神志淡薄或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精神神经症状;或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快而弱,甚至摸不到,少尿或无尿等一系列周围器官灌注不足表现。
诊疗建议
专业治疗
药物影响:过量服用降压药可导致血压快速降低,引起低血压,一般可在休息后缓解,如果症状明显,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果考虑是由心脏异常引起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心脏异常类型选择治疗方式,如为心力衰竭引起的血压降低,医生会根据适应证用药,给予减轻心脏负荷、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活性药等综合治疗。
内分泌疾病:如果舒张压降低与内分泌疾病有关,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医生会通过输注糖皮质激素、纠正脱水和
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方式,积极处理患者的原发疾病。
饮食指导
饮食推荐:老年人血压降低的患者应均衡饮食,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钠盐、钾盐等营养物质,同时注意适量饮水。
饮食禁忌:无特殊禁忌,可适当增加盐分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指标稳定最终依赖于治疗,单纯调整饮食无法完全纠正指标。
日常注意
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运动:能耐受的情况下,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较高强度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受伤,大量出汗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