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长期食欲减退或消失的一种进食障碍疾病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
发病与消化性疾病、药物影响、营养元素缺乏、精神心理等有关
通常采取合理喂养、补充微量元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方法
定义
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以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
发病情况
小儿厌食症多见于1~6岁及喂养不当的儿童。
致病原因
喂养方式不当
婴儿期如果日夜频繁母乳喂养、断乳年龄过大、辅食添加太晚或品种过于单一等,孩子在1岁左右易发生厌食。
饮食习惯不良或饮食结构不合理
以下情况均会影响孩子的食欲:
家长给儿童吃较多的零食,吃冷饮、饮料过多。
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
饮食结构中,蛋白质(蛋、肉、乳类)或糖类(甜食、巧克力等)所占比例过大。
营养元素缺乏
微量元素锌、B族维生素缺乏可影响味觉素的合成,使味蕾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儿童出现厌食表现。
疾病因素
如儿童患
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
炎症性肠病、长期便秘,或因患肾脏疾病而长期低盐饮食,都可引起小儿厌食症。
药物影响
一些药物(如红霉素、布洛芬等)存在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可导致儿童出现腹胀、恶心与厌食等症状。
气候影响
在环境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胃肠功能受影响,消化液分泌减少,也是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原因。
运动量不足
儿童长期运动不足,机体消耗减少,代谢减弱,胃肠消化功能得不到强化,从而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
睡眠不足
儿童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也会导致儿童出现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
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有关。
小儿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离开亲人及熟悉的环境、家庭不幸或父母离异、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家长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强迫喂食等因素,均可引起小儿厌食症。
主要症状
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
对食物失去兴趣,看到食物有明显抗拒反应,甚至出现呕吐、恶心等不适症状。
部分
神经性厌食症患儿尽管体重低下,但仍极度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或者持续有防止体重增加的行为。对体重和体型的感知扭曲,体重和体型对自我价值的影响过度。
其他症状
患儿可能出现失眠、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一些精神类的症状。
处于青春期的女性患儿,生长发育会减慢甚至停滞,出现乳房停止发育、
原发性闭经。青春期发病的男性患儿,生殖器可能会呈幼稚状态。
并发症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消瘦明显,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毛发干细发黄。
贫血: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疲乏、无力等。
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少尿、皮肤黄染、呼吸困难等。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果孩子出现长时间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甚至拒食,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小儿内科就诊。
精神科
如果孩子体重已经很低,但仍极度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或者持续有防止体重增加的行为,建议家长带其前往精神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长应详细记录患儿出现过的症状,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变化情况等,以供医生了解病情。
神经性厌食症患儿可能会出现抗拒就医情况,建议家长积极沟通引导,尽快安排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出现食欲减退有多长时间了?
孩子近期体重是否有明显下降?
孩子是否出现拒绝进食等情况?
孩子最近有没有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
病史清单
孩子是否服用过一些药物,如红霉素、布洛芬等?
孩子是否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或吃较多的零食?
婴儿期是否添加辅食过晚,或辅食品种过于单一?
检查清单
近一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内分泌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红霉素、布洛芬
诊断依据
病史
喂养史:患儿断乳年龄过大、辅食添加太晚或品种单一。
不良饮食习惯:家长平常给予患儿过多的零食、冷饮等。
心理因素:患儿近期有受到精神刺激、离开熟悉环境或被威胁手段强迫喂食。
临床表现
患儿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
患儿可伴有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肤干燥、头发干枯等症状。
除外遗传因素,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正常平均水平,厌食期间身高、体重未见明显增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有助于判断患儿是否贫血。
6个月到6岁
血红蛋白(Hb)<110g/L;6~14岁Hb<120g/为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
检查前无需禁食、禁水。
内分泌功能检查
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糖、皮质醇等。
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内分泌异常。
血生化检查
抽血检查肝、肾功能,
超声检查
进行肝胆胰脾及消化道超声检查,有助于排除
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内镜检查
用于排除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
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临床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但儿童如果出现下面这几种情况就可以考虑为小儿厌食症。
年龄:患儿年龄在14岁以下。
发病时间:持续2个月及以上。
症状:食欲明显减退,不愿因吃饭甚至拒绝进食,食量比过去明显减少。3岁以下患儿每天面食、米饭、面包等谷类食物摄取量不足50克,3岁以上患儿每天谷类食物摄取总量不足75克,同时肉、蛋、奶等摄入量极少。
日常膳食情况:患儿日常蛋白质热能摄入量不足,仅为标准供给量的70%~75%,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入量不足,仅为标准供给量的5%。
生长发育:除了遗传因素外,患儿的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正常平均水平,厌食期间身高未见明显增长,体重明显下降。
鉴别诊断
很多疾病都可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在诊断时,需要区分清楚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厌食症还是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厌食症。以下疾病需要和厌食症进行区分,明确诊断。
甲状腺功能减低
相似点:食欲不振、皮肤粗糙。
不同点:甲状腺功能减低除了上述症状,患儿还可能会出现少汗、反应迟钝等,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可有助于鉴别。
钩虫病
相似点:食欲下降、贫血等。
不同点:在钩虫流行地区,部分儿童受到感染,出现了食欲不振,精神下降,贫血等症状。粪便检查、胃镜等检查有助于疾病鉴别。
治疗目的:恢复患儿正常食欲、
营养支持,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重度营养不良、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治疗原则:多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一般治疗
婴儿建议采用纯母乳喂养。
年龄大的儿童,家长要帮助患儿纠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平时要定时进食,不要暴饮暴食,过多进食零食或冷饮。
如果是因为使用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药物导致厌食,可遵医嘱考虑停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促胃肠动力药
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能缓解患儿上腹饱胀、早饱,制止恶心、呕吐,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较好的作用。
多潘立酮混悬液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嗜睡、口干、腹泻等。
助消化药
助消化药物可以降低肠腔内尚未消化的食物的比例,从而缓解患儿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常用药物为:复方阿嗪米特及微生态制剂(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复方阿嗪米特能够增加
胰酶与胆汁的分泌量,有利于促进消化。
微生态制剂可以改善肠道内菌群平衡,促进患儿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迅速缓解。
心理治疗
若为神经性厌食,在营养康复初期,主要采取住院措施来促进体重增加。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存在明显的
心理障碍,因此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专科医生支持性临床治疗、动机性访谈、家庭治疗、认知矫正治疗等。
除调整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外,必要时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药物使用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愈情况
小儿厌食症半数患儿通过综合治疗,恢复良好。
少数患儿即使恢复良好,但仍会反复发作。
危害性
小儿厌食症(尤其是
神经性厌食症)若不引起重视,且不及时就诊,可导致患儿出现重度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低下、严重者可至多脏器功能衰竭。对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家长避免继续给患儿进食较多甜腻、高脂肪、生冷的食物,如肥肉、蛋糕、糖果、巧克力、冰激凌等。
在烹饪食物的时候,要保证营养均衡,经常变换饮食的花样品种,荤素、粗细、干稀搭配,纠正患儿偏食的不良习惯。
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少吃多餐,不要过饥过饱,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注意力集中。
生活管理
固定家庭吃饭的时间和地点。
不要让患儿边吃饭边看电视或听广播等。
当孩子突然改变环境和生活习惯时,家长要帮助患儿逐步适应新环境。
进餐时不要和患儿讨论问题、争吵或强迫进食,保持其轻松愉快的心情。
病情监测
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拒食、食欲减退等症状有无缓解,体重有无变化,方便复查时与医生沟通。
随诊复查
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门诊复查。
如治疗一段时间后,患儿病情没有好转,建议复查时行
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以发现有无器质性病变。
预防
6个月内的婴儿建议纯母乳喂养。
添加辅食时间不宜晚于6月龄,添加辅食注意从细到粗、从稀到稠,品种丰富。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平衡膳食,不给孩子提供过多零食,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
给孩子服用药物要注意查看说明书,是否有不良反应,若孩子服药后有明显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应考虑调整药物。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避免刻意控制进食的异常行为。
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可以促进消化,有效增加食欲,若无异常情况,建议家长每天带孩子在户外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活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