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血管-骨肥大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临床以非典型性外侧浅
静脉曲张、毛细血管畸形(葡萄酒色斑)、肢体过度生长等三联征为特征。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儿科、骨科、血管外科
别名
肥大性血管扩张症、血管扩张性肥大症、骨肥大症、痣-静脉曲张骨肥大、血管-骨质增生症皮肤脊髓血管瘤、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临床症状
临床以深部和(或)浅部静脉发育畸形,皮肤血管瘤(痣),骨骼和软组织过度生长等三联征。
危害
部分患者的曲张静脉可自发性破裂或创伤后破裂引起出血,也可伴有
血栓性浅静脉炎。
并发症
检查
血常规、动态静脉压测定、X线片、多普勒超声、动静脉造影、淋巴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MRI,3D CT静脉成像等。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三联征”特征性表现,可以做出诊断。静脉造影可进一步判断病变的性质、部位和严重程度,及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法等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治疗原则
本病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为对症处理。
治愈性
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饮食建议
正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病因
流行病学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数病例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发病。男多于女。
典型症状
一般在出生时即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但较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75%的患者在10岁前出现症状,少数可延至中年或以后。患者除有典型的三联征外,常伴有多种其他的症状和畸形。
KTS三联征
(1)
血管瘤或血管畸形:这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在出生至幼年期,可发生紫红或深紫红、扁平的点状或片状的毛细血管畸形(
鲜红斑痣或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一些患者的血管畸形可向深层发展,侵及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进入胸腹腔内。血管畸形的数目和范围不等,一般在患肢的一部分,也可遍及整个肢体,严重时满布于患侧肢体和躯干,甚至延及对侧肢体。
(2)组织增生:患肢的软组织和骨皮质均有增生,使患肢增粗、增长,患肢的足部尤为明显。一般患肢周长较对侧增加4~5cm,严重者可增加15cm以上,患肢长度较对侧增加3~5cm,严重时可增加12cm以上,并出现明显的骨盆倾斜,X线摄片见长骨的骨皮质增生。肢体肥大在出生时即可发现,在婴幼儿期末和青少年期最为明显。
(3)
静脉畸形:患肢多有明显的浅
静脉曲张,其分布和外形没有固定的模式,为原发性静脉扩张或继发于静脉高压而导致的倒流性扩张。临床上以“外侧静脉畸形”最为常见,这是本征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即于患侧下肢的外侧面出现由足到腰部曲张的浅静脉,这是胎儿期的“背侧和坐骨静脉系统”,即腰-足静脉。
其他症状
其他症状
一般病变包括肢体水肿、
皮肤萎缩、多发性疣、皮炎、
色素沉着、溃疡形成、
蜂窝织炎等。淋巴系统病变肢体可有明显的
淋巴水肿,其原因可分为3类,即:①纤维束带在压迫深静脉时,也压迫伴随的淋巴管;②淋巴管发育畸形;③合并乳糜管变异,导致异常
反流。少数患者可发生
乳糜胸。其他先天性病变包括并指(趾)、多指(趾)、巨指(趾)、
马蹄内翻足、
髋内翻、
脊柱裂等。
诊断依据
根据血管病变、骨及软组织肥大的特征,辅以X线检查,可见患侧骨组织增长和增粗,腹部平片可显示直肠及左半结肠有多发性静脉石等改变。
治疗方针
本病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为对症处理。小面积的
血管瘤可采用电灼、冰冻疗法、
放射治疗或
激光治疗。
手术治疗
有动、静脉瘘时伴肢体坏死或心衰等可行截肢术。
其他治疗
有明显血管和淋巴管畸形的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疗。小面积血管瘤可采用电灼、冰冻疗法、放射治疗或激光治疗。
预后情况
本病征是一个良性过程,伴有严重症状和后果的病例预后差,但病例数并不多。、。
日常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暖,阳光充足。2.指导合理喂养,合理安排儿童日常生活,坚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运动。3.家长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定期复查,若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正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