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心肌的炎症性疾病
多表现为明显的乏力、胸闷、头晕等
发病与多种病原体感染、过敏或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常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小儿心肌炎指发生在儿童的,因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引起心肌变性及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分型
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心肌炎和非感染性心肌炎。
感染性心肌炎与病毒、支原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有关。
非感染性心肌炎与药物过敏、中毒、放疗、代谢性疾病、疫苗不良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有关。
发病情况
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夏、秋两季多发。
致病原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其他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也可导致小儿心肌炎。
非感染因素
应用抗菌药物(如
青霉素钠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等药物发生过敏反应也可能引起小儿心肌炎。
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
接受放疗治疗。
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症Ⅱ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
疫苗不良反应。
发病机制
各种病原体感染或理化因素直接破坏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及功能障碍,也可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心肌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心肌炎的发生。
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因病情轻重不同症状差异较大,病情较轻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前驱症状
通常出现在心脏症状出现前的1~3周内。
多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肌肉酸痛、腹泻、
皮疹等,因症状与感冒相似,很容易被忽略。
急性期症状
累及心肌时多表现为精神萎靡、头晕、面色苍白、明显的疲倦无力、恶心、拒食呕吐、呼吸困难等。
心包膜及胸膜受损时,可出现胸口闷、胸痛(多表现为左胸痛)。
出现心律失常者可有心悸,表现为心跳加快、心跳加重等。
严重者可出现暂时失去意识、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心跳骤停。
少数急进型(暴发型)可在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内猝死。
慢性期症状
若病情时轻时重,可反复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
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或减轻。
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排出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体内循环障碍的一组综合征。
早期主要表现为心悸,全身出冷汗,四肢及手指、脚趾湿冷,血压正常或轻微下降;随后出现神志淡漠、意识模糊、脉搏细弱、少尿甚至是无尿等。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出现损伤,心排出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求的心脏疾病。
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咳嗽以及下肢水肿等,重度
肺水肿时有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或左右双心室扩大,伴有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
部分心肌炎患儿可慢慢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活动时呼吸困难,还可出现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和
端坐呼吸,并慢慢发生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儿童如果出现全身无力、胸闷、头晕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果儿童突然出现抽搐、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吸困难等紧急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带儿童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应注意观察,详细记录儿童表现、症状发生时间以及病情变化情况等,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是否出现全身无力、头晕、胸闷等表现?
近期是否出现过感冒类似的症状?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患病毒性感冒、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具体是什么药物?
近期是否发生过一氧化碳中毒?
是否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症Ⅱ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
近期是否有接种疫苗?有出现不良反应吗?
检查清单
近一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上呼道感染(如病毒性感冒)、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病史。
有一氧化碳中毒史。
有代谢性疾病病史,如糖原贮积症Ⅱ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
近期有接种疫苗,且出现了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多出现过身体乏力、胸部发闷、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
心率可增快也可减慢,心脏听诊有杂音。肺部听诊可出现异常的呼吸音,类似于细小水泡破裂的声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偏高。
病毒感染时可出现淋巴细胞偏高。
C-反应蛋白
检测C-反应蛋白的浓度。
心肌细胞崩解本身可以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此外还可提示合并有其他炎症、其他组织损伤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
可能会出现一项或多项升高。
病原学检测
有助于明确有无病毒感染情况。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可从通过病原体活检或心包穿刺液中分离出病毒。
心电图
部分患儿检查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心肌受累明显时可见
T波降低、倒置,
ST段下移等。
检查前避免患儿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家长可协助摆好体位,协助患儿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
超声心动图
可显示心房、心室的扩大,心室壁水肿增厚,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程度,明确有无
心包积液以及瓣膜功能。
心脏磁共振成像
有助于明确是否出现心肌炎症表现。
可发现心肌水肿、心肌充血及毛细血管渗漏、心肌坏死和纤维化等。
心内膜心肌活检
用活检钳提取心肌内膜组织并送病理学检查。
因为取材的不确定性以及取材易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目前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诊断标准
符合心肌炎主要临床诊断依据≥3条,或主要临床诊断依据2条加次要临床诊断依据≥3条,并除外其他疾病,可以临床诊断心肌炎。
主要临床诊断依据
心脏扩大。
血清
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I或cTnT)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伴动态变化。
提示心肌水肿,T2加权像显示局限性或弥漫性高信号。
提示心肌充血及毛细血管渗漏,T1加权像显示早期钆增强。
提示心肌坏死和纤维化,T1加权像显示至少1处非缺血区域分布的局限性晚期延迟钆增强。
次要临床诊断依据
前驱感染史,如发病前1~3周内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史。
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面色发灰、腹痛等症状(至少2项),婴儿可有拒乳、发绀、四肢凉等。
心电图轻度异常。
鉴别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相似点:均有心悸、胸闷。
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点:均有心悸、胸闷、疲乏等。
不同点:先天性心脏病多在产检或在新生儿出生筛查的时候可以被发现,症状较轻微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多层CT及磁共振成像可有效进行鉴别。
β受体亢进综合症
相似点:心悸、胸闷、气短、心电图ST-T改变等。
不同点:本病多见于6~14岁学龄女童,还有头晕、多汗、失眠、焦虑等表现,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常与情绪变化(如生气)和精神紧张(如考试前)有关。ST-T改变可以持续四天以上,但没有动态变化;心得安试验阳性支持心脏β受体功能亢进。
小儿心肌炎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避免疾病继续发展为主要目的。
一般治疗
急性期的患儿要注意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
恢复期继续限制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6个月。
待心脏检查明显好转,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开始活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儿童用药需谨慎,在采用药物治疗时,医生会针对不同年龄患儿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准确的剂量,家长切勿自行给患儿用药。
改善心肌代谢
可以有效促进心肌病变的恢复,改善心肌代谢功能。
常用药物有辅酶Q10、维生素C、
维生素E、磷酸肌酸钠等。
抗心力衰竭
一旦出现
心力衰竭,多提示病情较为严重,要联合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治疗心律失常
保持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即可,建议选择疗效高,对心肌收缩抑制作用小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奎尼丁、
普鲁卡因胺等。
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
免疫调节剂
对免疫损伤导致的心肌损伤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药物为免疫球蛋白。
心肺支持治疗
通过医疗器械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用于急危重心脏疾病的治疗。
治愈情况
较少部分儿童心肌炎可以自愈。
多数儿童经及时有效地治疗预后良好,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慢慢痊愈。
少数爆发性心肌炎治疗效果不好,可发展成
扩张型心肌病,对儿童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危害性
病情发生较急或严重的儿童,可出现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扩张型心肌病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少数可发生猝死。
少数儿童可因心力衰竭迁延不愈而危及生命。
一些儿童即使病愈后,也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如早搏、
房室传导阻滞等,对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注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对喂养困难的儿童要耐心喂养,少量多餐,防止暴饮暴食增加心脏负担。
生活管理
家长要合理安排儿童的作息时间,保证儿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疾病急性期,儿童要尽量卧床休息,如果伴有
心功能不全的儿童,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
家长应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卧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定时开窗通风。
心理支持
给儿童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轻松的环境中生活。
尽量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避免情绪激动。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儿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转移不良情绪。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尤其注意面色、呼吸和脉搏等体征。
如果出现烦躁不安、多汗、面色苍白、气促、脉搏增快等,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随诊复查
如果出现心律失常的儿童,应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定期复查
心电图,以便调整药物的剂量。
长期口服药物的儿童还要查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预防
保持营养均衡,适当摄入优质蛋白。
在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的公共场所。
家长应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物和饮水被污染。
儿童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度锻炼以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