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视

更多功能

小儿斜视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组与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眼位偏斜、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疲劳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发育异常等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小儿斜视是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眼科常见疾病,可影响视功能及双眼视觉发育。
斜视是指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控制眼球的眼部肌肉力量不均衡,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
通常用三棱镜度(PD)作为测量斜视度的单位,通过三棱镜观察1米处的物体,物象向三棱镜顶端偏移1厘米为1PD(1Δ)。
视近时,一定量的调节可产生对应的调节性集合,AC/A为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反映两者的协调关系,正常值为4~6。
分类
斜视的种类繁多,尚无完善的分类方法。以下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分类方法。
隐斜视
隐斜视是潜在的眼外肌与神经反射的不平衡状态。
分为外隐斜内隐斜、垂直隐斜和旋转隐斜
内斜视
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伴轻度远视。
调节性内斜视
分为屈光调节性、非屈光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发病主要集中在2~3岁,伴中高度远视,AC/A值正常。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多集中在6个月~7岁,多伴轻度远视,AC/A值超过6。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多在1~3岁,屈光不正以中度远视为主。
非调节性内斜视
多在1~3岁,与家族遗传有关,与调节因素无关。
非共同性内斜视
可由外伤、高热或无明显诱因导致的外展神经麻痹引起。
其他类型的内斜视
如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知觉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
外斜视
先天性外斜视
一般1岁以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共同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包括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和类似分开过强型。
恒定性外斜视:通常1岁后出现,或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
非共同性外斜视
麻痹性外斜视:动眼神经麻痹可引起外斜视。
限制性外斜视:如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等。
继发性外斜视
内斜视自发或内斜视矫正手术后可转变为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
A-V型斜视
为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存在垂直方向的非共同性。字母开口方向表示分开强或集合弱,尖端方向代表集合强或分开弱。
V型外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15Δ)。
V型内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15Δ)。
A型外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10Δ)。
A型内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10Δ)。
垂直旋转性斜视
多为非共同性斜视。常由上、下斜肌麻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引起。
特殊类型斜视
分离性垂直偏斜:交替遮盖双眼时遮盖眼呈现上斜状态,去除遮盖后眼位回到注视位合并内旋。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内外斜视共存,同时具有间歇性外斜视和调节性内斜视的特点。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双眼上转及水平注视首先,眼外肌纤维被纤维化组织取代。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伴有斜视的眼球运动异常。
Moebius综合征:是第六、七对脑神经核发育不全引起的双眼内斜视。
Brown综合征:双眼注视正前方时无明显斜视或轻度下斜视。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或器官免疫性疾病。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临床罕见,病因不明。
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间兴奋递质传递障碍,引起眼部肌肉运动无力。
眼眶爆裂性骨折:外伤引起眼眶骨折,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中枢性麻痹性斜视
分为核性、核间性和核上性麻痹性斜视
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是不自主、节律性的眼球摆动。
涉及中枢神经、眼外肌、视觉系统及内耳迷路相关疾病。
发病情况
我国儿童斜视发病率为2%~4%,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斜视患儿主要为间歇性外斜视,4~5岁发病居多,约占所有斜视儿童的42%。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