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组与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眼位偏斜、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疲劳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发育异常等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小儿斜视是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眼科常见疾病,可影响视功能及双眼视觉发育。
斜视是指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控制眼球的眼部肌肉力量不均衡,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
通常用三棱镜度(PD)作为测量斜视度的单位,通过三棱镜观察1米处的物体,物象向三棱镜顶端偏移1厘米为1PD(1Δ)。
视近时,一定量的调节可产生对应的调节性集合,AC/A为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反映两者的协调关系,正常值为4~6。
分类
斜视的种类繁多,尚无完善的分类方法。以下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分类方法。
隐斜视
内斜视
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伴轻度远视。
调节性内斜视
分为屈光调节性、非屈光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发病主要集中在2~3岁,伴中高度远视,AC/A值正常。
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多集中在6个月~7岁,多伴轻度远视,AC/A值超过6。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多在1~3岁,
屈光不正以中度远视为主。
非调节性内斜视
多在1~3岁,与家族遗传有关,与调节因素无关。
非共同性内斜视
可由外伤、
高热或无明显诱因导致的外展神经麻痹引起。
其他类型的内斜视
如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知觉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
外斜视
先天性外斜视
一般1岁以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共同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包括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和类似分开过强型。
非共同性外斜视
限制性外斜视:如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等。
继发性外斜视
内斜视自发或内斜视矫正手术后可转变为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
A-V型斜视
为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存在垂直方向的非共同性。字母开口方向表示分开强或集合弱,尖端方向代表集合强或分开弱。
V型外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15Δ)。
V型内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15Δ)。
A型外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10Δ)。
A型内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10Δ)。
垂直旋转性斜视
多为非
共同性斜视。常由上、下斜肌麻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引起。
特殊类型斜视
分离性垂直偏斜:交替遮盖双眼时遮盖眼呈现上斜状态,去除遮盖后眼位回到注视位合并内旋。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内外斜视共存,同时具有间歇性外斜视和调节性内斜视的特点。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双眼上转及水平注视首先,眼外肌纤维被纤维化组织取代。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伴有斜视的眼球运动异常。
Moebius综合征:是第六、七对脑神经核发育不全引起的双眼内斜视。
Brown综合征:双眼注视正前方时无明显斜视或轻度下斜视。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或器官免疫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间兴奋递质传递障碍,引起眼部肌肉运动无力。
中枢性麻痹性斜视
眼球震颤
涉及中枢神经、眼外肌、视觉系统及内耳迷路相关疾病。
发病情况
我国儿童斜视发病率为2%~4%,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斜视患儿主要为间歇性外斜视,4~5岁发病居多,约占所有斜视儿童的42%。
致病原因
小儿斜视病因复杂,目前还未完全明确,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
遗传因素
斜视可出现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是重要病因之一。
孕期不良因素
母亲在孕期吸烟、饮酒、滥用药物、患病,都是小儿斜视的危险因素。
出生时低Apgar评分
代表新生儿存在窒息,可引起脑缺血缺氧,造成大脑损伤,涉及视觉相关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引发斜视。
早产儿或出生时体重过低
孕龄小于37周的胎儿脑室周围血管未发育成熟,出生后容易发生脑损伤,导致视觉障碍相关问题。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过低(<2kg),明显增加了斜视的发生。
难产或助产相关问题
生产过程中难产或使用产钳等造成新生儿头面部损伤时可能会引起小儿斜视。
严重眼部或脑部疾病
小儿斜视也可能是
视网膜母细胞瘤、
脑积水或脑肿瘤等眼部或脑部疾病引起的。
其他因素
屈光参差和
屈光不正,外伤,以及糖尿病、
甲状腺疾病、
重症肌无力等疾病也可引发斜视。
主要症状
眼位偏斜
内斜视:双眼正视物体时,任意一眼转向内侧。先天性内斜视内斜角度通常很大(>40△~50△),并且视远和视近时角度基本相等。
外斜视:双眼正视物体时,任意一眼转向外侧。先天性外斜视,患儿常在出生后6个月内即出现大角度外斜。
垂直斜视:双眼正视物体时,任意一眼向上或向下偏斜。
眼球运动受限
部分患儿有眼球运动受限。
复视
双眼视物有重影,遮掩一眼后重影情况消失。
患儿可能伴有视力下降,以及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
代偿性头位
麻痹性斜视患儿常用代偿头位来促进融合,避免
复视。表现为视物时歪头、转头、抬头。
视疲劳
共同性斜视患儿常伴有视疲劳,表现为用眼后出现眼痛、头痛、眼红、
眼干,休息后症状减轻。
其他症状
Moebius综合征:除了双眼向内偏斜、眼球运动受限的症状外,还可出现
睑裂闭合不全、双侧鼻唇沟消失、面无表情的症状。
甲状腺相关眼病斜视:患儿还可表现为眼睑退缩、眼睑迟落、眼球突出。
眼眶爆裂性骨折所致的斜视:临床表现为
眼球内陷、眼球运动受限、疼痛。
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患儿的眼球可出现不自主的、节律性的摆动。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眼睛偏斜、
复视、眼球运动受限、视疲劳、视力下降等眼部不适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急诊
眼眶壁严重骨折、视力骤降或突然失明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外科
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的斜视的患儿建议到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给患儿用药。
眶壁骨折患儿避免自行处理伤口。
家长可仔细记录患儿的眼部症状,以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眼睛是否出现过偏斜?如有,持续多久了?
孩子是否有复视、眼球运动受限、视疲劳?
孩子平时看东西时喜欢歪头、转头吗?
孩子是否有视力下降、视功能障碍?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孩子父母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是否有人患斜视?
母亲怀孕晚期时是否抽烟?
母亲怀孕期间是否患过疾病?如有,疾病名称是什么?
孩子出生时是否为早产儿,体重是多少?
孩子出生时是否有窒息、头面部受伤?
孩子是否有严重的眼部或脑部疾病?
孩子眼部是否有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裂隙灯检查、屈光检查、眼位检查、眼外肌功能检查、视觉功能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OCT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斜视家族史。
母亲在孕期有吸烟、滥用药物、感冒、发热史。
出生时是早产儿或体重过低。
出生时有窒息、头面部受伤史。
有严重的眼部或脑部疾病病史。
有眼部外伤病史。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眼睛偏斜,可出现
复视、眼球运动受限、视疲劳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性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代偿性头位、视力下降、视功能障碍。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分别检查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
检查前可以与患儿拉近关系,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斜视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
屈光检查
获取准确的屈光度数。
常用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和1%环戊通滴眼液作为睫状肌麻痹剂。
对于年龄较大且不伴有调节异常的儿童,可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行屈光检查。
眼位检查
判断是否有斜视以及斜视的性质。
包括遮盖-去遮盖法和交替遮盖法。
交替遮盖法可鉴别正位眼与包括显斜视和隐斜视在内的全部斜视。
斜视度检查
精确测量斜视度的大小。
常用方法包括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和同视机法。
测量近距离斜视度通常需要使用适当的调节性注视视标,远距离则需要应用点光源。
眼球运动功能检查
分别评估眼球的单眼运动和双眼运动。
斜视患者可出现眼球运动在诊断眼位方向受限或过强。
双眼视觉功能检查
判断患儿是否有视功能障碍。
包括抑制检查、立体视检查、复视像检查、融合储备力检查等。
其他检查
如患儿合并眼部外伤、严重的眼部或头面部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还应进行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
斜颈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物时面部向一侧偏移的表现。
不同点:主要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或颈椎骨质发育畸形引起,眼部正常。
儿童假性斜视
相似点:外观上看,两者均可出现注视时眼睛向一个方向偏斜的症状。
不同点:并非真正的斜视。遮盖/去遮盖试验未见眼位移动。假性内斜患儿鼻根部常较宽,有明显的
内眦赘皮或瞳孔间距小。假性外斜患儿常瞳距过宽。无需治疗。
治疗目的: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治疗原则:一旦确诊需尽早治疗。如果合并
屈光不正,应配镜矫正。
斜视性弱视应先治疗弱视至双眼视力相近,或弱视眼获得最好视力后,再治疗斜视。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散瞳剂
常用的药物如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可以矫正或部分矫正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用药后可能会产生视力模糊、眼痛、眼烧灼感、畏光等不良反应。
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
主要用于术后残余斜视、急性
麻痹性斜视、周期性斜
内斜视、中小度数内外斜视、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
用药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感染、感觉异常、肿胀、出血等不良反应。
在儿童中应用仍需慎重和仔细操作。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一般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常用手术方法包括肌肉减弱术、肌肉加强术和水平肌肉垂直移位术。
应根据患儿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12岁以下患儿一般选择全麻。
术后并发症
矫枉过正或矫正不足: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患儿手术可能会出现过矫或矫正不足,必要时可以再次手术。
斜视复发:部分患者术后会有复发,斜视度数较大且有
复视症状的患儿可以考虑二次手术。
眼部感染:患儿术后未遵医嘱使用滴眼液、用脏手揉眼睛可导致眼部感染,引发炎症。
术后护理
术后可在结膜囊涂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眼膏以预防眼部感染。
术后第二天需进行视力、裂隙灯、眼位、眼球运动等检查。
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患儿用手揉眼睛。
注意休息,避免患儿过度用眼,减少眼球转动。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当补充营养物质。
术后要按时复诊。
其他治疗
弱视治疗
患儿同时存在弱视时,需要先治疗弱视。
治疗方式主要为精确配镜和对单眼弱视的优势眼进行遮盖。
光学治疗
屈光不正的患儿需要配戴合适度数的眼镜矫正视力。
存在复视的患儿可配戴三棱镜消除复视。
视功能训练
患儿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弱视和双眼视功能的训练。
一般用于补充和巩固术后效果。
治愈情况
小儿斜视经过及时治疗后可治愈
患儿确诊时年龄较大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永久性的视力下降。
危害性
小儿斜视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外观和身心健康。
小儿斜视还可对视觉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以致盲。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适当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
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脏水入眼。
减少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多参加户外运动。
心理支持
因患儿年龄较小,疾病还可能影响外观,患儿容易产生自卑与焦虑情绪。
家长应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多开导患儿。
患儿需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向老师或家长倾诉,建立自信。
随诊复查
随诊的时间
如果未合并弱视,验光配镜后3~6周复查。如果没有变化且眼位正,年幼患儿需每年复查多次;稳定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合并弱视者需在治疗开始后2~3个月近视随访,长期随访间隔时间取决于患儿的年龄、治疗方法和弱视的严重程度。
随诊时需要做的检查:视力及屈光检查、遮盖试验等。
若出现眼痛、视物模糊、视力突然下降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
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应在2周岁内进行眼部检查,并定期接受斜视的筛查。
母亲孕期应避免吸烟,孕期有任何不适,应积极就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避免早产。
母亲生产时尽量避免使用产钳,如果出现难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体重,需要关注儿童眼部情况,尽早发现病情。
患儿如果有眼部外伤、严重的眼部或脑部疾病、
屈光参差或
屈光不正、其他全身性疾病,需进行积极的治疗。
儿童要避免过早或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