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反复发生的以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
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病因复杂,主要与免疫、神经、精神、内分泌、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治疗主要为急性发作期治疗和慢性持续性治疗
定义
小儿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反应可导致气道的高反应性,受到多种因素刺激时,气道发生阻塞,气流受限,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
流行病学
2010年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哮喘平均累积患病率为3.02%。
上海、北京、重庆等地患病人数多,西藏高原地区少。
各年龄组中,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患病率明显上升。
哮喘的发病率很可能与社会经济状况、环境中接触变应原情况,以及膳食因素等有关。
可在任何年龄发生,30%的患儿在1岁时有症状,80%~90%的哮喘儿童首次症状在4~5岁前。
分期
小儿哮喘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分为如下三期。
急性发作期
突然发生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6岁以上儿童急性发作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
6岁以下儿童急性发作期分为轻度和重度。
慢性持续期
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临床缓解期
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特殊类型的哮喘
运动性哮喘:运动时诱发哮喘发作。
药物诱发性哮喘:某些药物,如
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或含碘的造影剂等诱发的哮喘发作。
心因性哮喘:焦虑、紧张引起的哮喘。
职业性哮喘:接触职业环境中的粉尘、动物毛发、化工制品、油漆涂料等诱发的哮喘发作。
致病原因
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神经、精神、内分泌、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免疫因素
小儿哮喘约70%以上与过敏性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神经因素
精神因素
小儿哮喘的发作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如过度情绪激动会诱发哮喘发作,绝大多数为年长儿童。
内分泌因素
肥胖增加哮喘发病和喘息的风险。
大约2/3的小儿哮喘的症状很多会在青春期消失,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成年期出现哮喘复发。
遗传因素
哮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可能是多基因、多位点的
遗传性疾病。
诱发因素
室内变应原
尘螨,蟑螂变应原,宠物,真菌等。
室外变应原
春季树木及秋季杂草花粉,真菌。
药物和食物添加剂
药物(如
阿司匹林等)引起的哮喘在儿童中可见,但不如成人多。
有些食物添加剂可导致哮喘发作,如口香糖中的调味剂绿薄荷、食物中的抗菌防腐剂
苯甲酸钠等。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
病毒(尤其是引起
普通感冒的鼻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细菌。
家人吸烟
出生后两年内,父母吸烟与婴儿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增高有关。特别是母亲吸烟增加了其哮喘发生的危险性。
运动、过度通气
吸入干燥寒冷空气容易诱发,吸入湿热空气较少诱发。
进行跑步、竞走、爬山、球类活动等容易诱发,进行游泳、举重、划船等运动则较少诱发。
多数患儿在剧烈运动开始后5~10分钟,或运动停止后2~10分钟时出现典型的哮喘症状,短于5分钟的运动很少引起哮喘发作,也很少发生于运动中。
其他
胃食管反流可引起哮喘发作,对小儿尤其明显。
冷空气,季节变化、温差骤变,如秋冬交替时。
夏季极端雷暴天气:可诱发花粉霉菌过敏者急性哮喘发作。
油烟、灰尘、挥发性刺激性化学气体。
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一般为在上述各种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的刺激下,发生
支气管痉挛、管壁炎性水肿、黏痰阻塞气道,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引起一系列表现。
起病或急或缓。
婴幼儿哮喘发病前多有感染诱因,往往有1~2天的上呼吸道过敏的症状,包括鼻痒、喷嚏、流清涕、揉鼻子等,逐渐出现咳嗽、喘息。
年长儿起病往往较突然,常以阵咳开始,继而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部分患儿在体育运动或体力活动时出现乏力、呼吸急促或胸闷。
急性发作期
主要表现
最典型的表现是咳嗽和喘息,可伴有呼吸困难、胸闷等。
特点
反复发作。
伴有哮鸣音(嗓子里有像吹哨子一样的声音),呼气时明显。
呼气时出现呼吸困难。
发作过后,患儿多无特殊表现。
轻症发作
咳嗽多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剧,多为干咳。
病情往往可逆,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未经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
重症发作
患儿烦躁不安,
端坐呼吸(呼吸困难,不能平躺,只能坐位呼吸),鼻孔嘴巴张大帮助呼吸。
发作时,面色苍白,鼻翼扇动,口唇及指甲因为缺氧发紫发黑,全身冒冷汗,说话时字词不能连续。
“
三凹征”明显,即患儿肋骨间、胸骨上、锁骨上的皮肤会向内凹陷。
夜间或清晨发作。
其他表现
心跳脉搏加快、面色苍白、面容惶恐不安。
如气道阻塞严重,喘鸣音反而减弱甚至消失(闭锁肺或沉默肺)。
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可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缓解期
缓解期多数患儿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并发症
气胸
大量气胸压迫肺不能膨胀和呼吸,出现呼吸困难。
纵隔气肿
气短、胸痛、颈痛等表现。
心力衰竭
呼吸困难,乏力等。
右心衰竭为全身静脉回流淤滞,
肝大、腹水、
颈静脉怒张等;
左心衰竭主要为
肺淤血,咳粉色泡沫痰等。
需要就医的情况
如果小儿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哮鸣音等症状,家长需要带小儿去医院就诊。
如果症状严重,如呼吸困难不能平躺、口唇青紫等,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急救服务。
建议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呼吸内科。
如果上述症状是由于过敏引起,可带小儿去
变态反应科就诊。
如果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哪些症状?
出现症状前在做什么?
症状持续多久了?
咳嗽剧烈吗?
症状什么时候会加重?
喘息症状什么时候明显?
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以前有没有患过其他疾病?
吃过什么药?有没有药物过敏?
既往类似症状发作情况如何?有没有长期治疗?
家族中有没有人出现过这种情况?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孩子的病情严重吗?
如何治疗?能彻底根治吗?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疾病诊断
病史
有过敏史,如对花粉或某些食物过敏等。
有哮喘家族史。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咳嗽。
胸闷。
喘息。
呼吸困难。
呼气时伴有喘鸣音。
严重时有烦躁不安、不能平卧、口唇及指甲青紫。
吸气时锁骨上、胸骨上、肋间向内凹陷。
听诊双肺会有哮鸣音。
肺通气功能检测
适用于5岁及以上的患儿。
支气管激发试验
检查患儿的气道反应性,目前临床上采用吸入
组胺、乙酰甲胆碱、高渗盐水等方式激发。
如果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正常预计值80%,说明存在气流受限。
支气管扩张试验
可逆性气道阻塞是哮喘的特征之一,支气管扩张试验是评价气道阻塞可逆程度的检查。
FEV1<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该试验可以评估气流受限的可逆性。
最大呼气流量(PEF)
最大呼气流量变异率监测包括日变异率及周变异率监测。
计算日变异率要求测定清晨6~8时及晚上6~8时PEF。
PEF日渐变异率≥13%。
检查注意事项
如果小儿患有其他疾病,家长应提前告知医生。
检查前遵医嘱停用某些药物,一般检查前1~2天停用支气管扩张药物,检查前7天停用抗组胺药物。
检查前6小时禁食,禁止饮用刺激性饮品,如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检查时配合医生做呼吸动作。
检查时或检查后有任何不舒服,应及时告知医生。
如果患儿不能配合检查,医生可能会利用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如
沙丁胺醇等。
胸部X线检查
可排除或协助排除肺部其他疾病,如肺炎、肺结核、
气管支气管异物和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等。
变应原检测
变应原皮肤试验是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首要方法,如皮肤点刺试验。
点刺试验是将抗原或对照液滴在手臂皮肤上,用针头点刺,15分钟后观察结果。
支气管镜检查
用于反复喘息或咳嗽、规范治疗无效,或合并其他疾病者。
其他检查
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测定、诱导痰检查。
主要用于监测和评估病情。
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于2016年修订了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①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③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满足以下任意1项)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后15分钟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
抗哮喘治疗有效,即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
连续监测1~2周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13%。
符合第①~④项或第④、⑤项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咳嗽变异型哮喘诊断标准
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诊断依据如下:
①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
②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③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⑤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13%。
⑥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
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①~④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鉴别诊断
小儿哮喘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鉴别诊断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的疾病鉴别,二是与“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
以气促、胸闷为主要表现的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
气道异物、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相鉴别。
毛细支气管炎
相同点:都有呼吸困难和喘鸣音。
不同点: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冬春季节发病,病原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副流感病毒。
肺结核
相同点:都有咳嗽,严重时肺结核也会有呼吸困难。
不同点:肺结核主要表现有低热、乏力、盗汗、
咯血、胸痛。
气道异物
相同点:都有呼吸困难。
不同点:气道异物有突然剧烈的
呛咳病史,可随体位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无既往喘息反复发作史,支气管镜可确诊并取出异物。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相同点:都有呼吸困难、喘憋、吸气凹陷等。
不同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主要发生于胎龄<28周,出生体重<1000g的
极早早产儿,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发育不良,如双肺野密度不均匀、毛玻璃改变、结构紊乱等。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相同点:都可表现为呼吸急促等。
不同点: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一般会有心血管发育的异常,通过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等可以确诊。
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鉴别诊断
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需要与支气管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和
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等疾病相鉴别。
支气管炎
相同点:都有咳嗽。
不同点:支气管炎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频繁的干咳、发热、疲劳、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
鼻窦炎
相同点:都可出现咳嗽。
不同点:鼻窦炎鼻部的症状明显,如鼻塞、流涕、
嗅觉障碍等。
胃食管反流
相同点:都有咳嗽、气急、喘憋、呼吸困难等哮喘的症状。
不同点:胃食管反流的消化道症状典型,如
反酸、反食、胃灼热、
嗳气、胸痛和吞咽困难等。
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
相同点:都有咳嗽。
不同点: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肺功能正常,无
气道高反应性(AHR)的证据,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异率正常。
特应性咳嗽
相同点:都有咳嗽。
不同点:特应性咳嗽为长时间的干咳,接触过敏原发作,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呼吸道感染后咳嗽
相同点:都有咳嗽。
不同点: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后,反复咳嗽可长达1~2个月。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有效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并维持最轻的症状,甚至无症状。
防止症状加重或反复。
尽可能将肺功能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保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原则
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治疗。
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需根据患儿年龄、发作严重程度及诊疗条件选择合适的初始治疗方案,并连续评估对治疗的反应,在原治疗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哮喘急性发作需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及时恰当的治疗,迅速缓解气道阻塞症状。
慢性持续期应坚持长期抗炎,降低气道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避免危险因素和自我保健。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由于大多数哮喘急性发作是在院外,患儿和(或)家长应学会使用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或症状缓解维持时间短于4小时,应即刻前往医院就诊。
一般治疗
立即停止活动,进行休息。
明确并且避免接触变应原。
保持空气新鲜,如在室内可开窗通风等。
药物治疗
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
为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
糖皮质激素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哮喘重度发作的一线药物,早期使用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度。
早期应用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控制。但病情严重时不能以吸入治疗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
适用于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反应不佳的中重度患儿。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
短效茶碱
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中,一般不推荐静脉使用
茶碱,可用于急性发作的缓解药物。
常见不良反应: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失眠、
震颤、心动过速等。
如果长时间使用,医生会监测血药浓度。
镇静剂
禁用其他镇静剂。
插管条件下,医生可能会选择苯二氮䓬类药物。
抗菌药物
适用于伴有肺炎
支原体感染,或者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加药、减药或更换药物。
如果有药物过敏史,一定要及时告诉医生。
服药后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如果有皮肤瘙痒、
皮疹、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需要立即停药并尽快到医院就诊,请医生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药吃完前及时与医生联系,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服药。
雾化吸入注意事项
教会孩子正确的吸入方法,应该平静深呼吸,让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
雾化吸入前,先清洁面部、口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
雾化吸入后应该漱口,防止药物在咽部聚集。
吸入时应该取舒适体位,雾化后痰液稀释刺激咽喉不适引起咳嗽,及时翻身拍打后背排出痰液,让呼吸道保持通畅。
吸入的药液浓度不宜过大,吸入的速度应先慢后快,吸入的药液应该先少后多,慢慢适应。
氧疗
适用于危重的哮喘患儿。
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氧饱和度需要维持在94%以上。
补液、纠正酸中毒
辅助机械通气治疗
适应证
持续严重的呼吸困难。
呼吸音减低或几乎听不到哮鸣音及呼吸音。
因过度通气和呼吸肌疲劳而使胸廓运动受限。
吸氧状态下发绀进行性加重。
PaCO2≥65mmHg。
慢性持续期长期控制治疗
药物治疗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
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
优点:吸入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
缺点:需要长期、规范吸入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控制。
白三烯调节剂
该类药物耐受性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
缓释茶碱
可用于长期控制哮喘的症状,协助ICS抗炎作用。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药物包括福莫特罗、
沙美特罗、
班布特罗及丙卡特罗等。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适用于预防运动及其他刺激诱发的哮喘。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适应证:慢性持续期分级为重度持续患儿,长期使用高剂量ICS、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及其他控制药物疗效欠佳。
短期用药。
可以控制哮喘发作。
抗IgE抗体
适用于血清IgE明显升高、ICS无法控制的12岁以上重度持续性过敏性哮喘患儿。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
AIT是目前可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唯一治疗方法。
该方法对肺功能的改善和降低
气道高反应性的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和评价。
AIT应与抗炎及平喘药物联用,坚持足够疗程。
清淡饮食,不吃辛辣刺激、油腻、海鲜类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治疗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等,个别患儿可能出现低热,如有特殊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脱敏治疗
适应证:变应原明确,但是难以避免。
需要在药物控制病情后使用。
治疗方法包括异种免疫血清脱敏和特异性变应原脱敏。
抗过敏治疗
适用于过敏性哮喘的患儿。
医生会选择口服或鼻腔雾化吸入治疗抗组胺药、减充血剂、皮脂类固醇类药物。
临床缓解期处理
采用“阶梯治疗”的方法。
应规范化治疗,每3个月应评估病情,以决定升级治疗、维持治疗或降级治疗。
中医治疗
小儿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的范畴。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急性期攻邪为主,慢性持续期标本兼顾,缓解期扶正固本。
可在中医师的辨证论治指导下服用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麻杏石甘汤、定喘汤、金水六君煎、
射干麻黄汤、人参
五味子汤、玉屏风散、金贵肾气丸等方剂进行治疗。
也可遵医嘱服用
小青龙口服液、小儿咳喘灵泡腾片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中医还可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哮喘,将药物贴敷于穴位,如三伏贴疗法。
特别提示
小儿哮喘的治疗没有所谓的“特效药”“偏方”“土方”“神药”或最快方法等,确诊为小儿哮喘时应积极遵医嘱规范治疗,家长避免自行给患儿使用药物或不规范的方法,否则容易延误病情。
药物治疗应由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决定,严格遵医嘱。
治愈情况
儿童哮喘的预后较成人好。
70%~80%的患儿年长后症状不再反复,但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气道炎症和
气道高反应性。
30%~60%的患儿可完全控制。但不能盲目期待哮喘自愈而不治疗。
危害性
哮喘频繁发作,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影响小儿的睡眠、学习和生活。
哮喘急性发作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死亡。
日常生活
哮喘患儿,要避免接触变应原等诱因、预防感染,同时注意饮食、休息等方面。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接触可以诱发哮喘发作的一切因素。
保持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避免饲养宠物。
花粉盛行的季节,少出门或出门戴口罩。
空气污染严重时,避免出门,家中使用净化器。
衣物应选择纯棉材质,避免动物皮毛材质的衣服。
避免让小儿大哭大笑等剧烈的情绪波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质量较好时可以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避免到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
出门时可戴口罩。
饮食调节
母乳喂养,以增强婴儿免疫力。
饮食少盐少油,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选择奶类、豆制品、蛋类、瘦肉等食物。
适当多饮水,可在平时饮水量的基础上增加500毫升(1瓶矿泉水的量)左右。注意不要无节制饮水。
其他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剧烈运动。
监测病情
定期监测病情。
每日进行简单的自我哮喘评估问卷,可记录在哮喘日记中。
需要家长帮助患儿完成。
观察患儿症状的改善情况,如是否影响睡眠、白天是否出现症状、是否影响日常活动等,都需要记录,待复诊时告知医生。
复诊
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评估患儿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尤其是激素)剂量。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复诊时可能会做
肺功能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定期变应原监测评估等。
预防
提高免疫力
孕期及婴儿出生后,家人避免吸烟。
提倡自然分娩及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1岁以内的小儿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环境卫生
注意给密闭房间定期通风,通风时注意保暖。
避免吸入粉尘、毒性或刺激性气体。
季节交替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尽量避免去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出门可以佩戴口罩。
生活方式
适当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日常饮食方面,注意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在避免过敏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蛋类、奶类、豆制品等蛋白质,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家长应让小儿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营养不良或肥胖。
治疗并存疾病
如果患有胃食管反流、甲亢、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及时规范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