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连锁
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XLP)为一种罕见的T、B淋巴细胞均发生缺陷的
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对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高度易感。EBV感染前临床症状轻微,早期诊断困难。EB病毒(EBV)感染后可导致各种免疫细胞功能改变,尤其是CD8+T淋巴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减弱从而诱发致死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IH)或爆发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IM),死亡率极高。
致病原因是X染色体SH2D1A基因突变所致。突变基因定位于Xq25,包括4个外显子。其标记范围为DXS982、DXS739、DXS1206、DXS267、DXS6811、DXS75、DXS737和DXS100。
XLP患者仅对EBV特别敏感,对其他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6型疱疹病毒的免疫反应正常。临床表现可归纳为5种类型:
1.爆发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病毒相关的噬血综合征(VAHS)
VAHS发生于90%的FIM男孩和近一半的XLP患儿。总体来说大约占全部患者的58%,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发生于5~17岁(平均年龄2.5岁),发作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2天,大多数在EBV感染后1个月内死亡。表现为CD8
+T细胞、EBV感染B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并在全身各脏器浸润,造成爆发性肝炎和骨髓增生不良。其他受累组织有脾广泛白质坏死、脑血管周围
单核细胞浸润、轻型单核细胞心肌炎,轻型
间质性肾炎和胸腺细胞缺乏和内皮细胞坏死。全身性大量吞噬了红细胞和核碎片的组织细胞浸润是VAHS的特点。大约89%的受感染男孩出现
肝衰竭,81%患者出现贫血,93%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功能不全。肝衰竭导致
肝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或
肺出血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
2.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
此型较为常见,在携带XLP基因的男性中发病率为占31%,一般于7~9岁时发病。于EBV感染后,常有不同程度的低
免疫球蛋白G(IgG)血症,也可有
免疫球蛋白M(IgM)增高。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白质、胸腺、骨髓)可发生坏死、钙化和缺失。此类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使症状得到改善。
3.恶性淋巴瘤
在携带XLP基因的男性中有30%发现恶性淋巴瘤。患者常合并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或)FIM,一般于4~6岁时起病。淋巴瘤总是发生于淋巴结以外部位,大约75%位于肠道回盲部,少部分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大约90%为B细胞起源的,以Burkitt淋巴瘤为主,少数为T细胞起源的(约6%)。
4.再生障碍性贫血
约占3%。少部分患儿在EBV感染后发展为单纯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性贫血或纯红细胞再障),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5.血管和肺部淋巴瘤样肉芽肿
约占3%。发展为淋巴样脉管炎而致
动脉瘤或动脉壁扩张性损坏。可表现为肺部T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样肉芽肿。
淋巴细胞增殖主要为CD4
+T细胞活化的结果,与EBV感染可能无关。
1.EBV感染前的实验室检查
一般而言,本病在EBV感染前无任何实验室异常,仅部分病儿呈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异常。此阶段确诊应依赖于主要致病基因:SH2D1A基因突变分析。
2.EBV感染后的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改变 外周血和骨髓在EBV感染后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2)免疫学检查 EBV感染的早期,外周血T细胞和B细胞数量正常,但部分患儿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下降,多数患儿CD8
+T细胞数量增多,CD4
+/CD8
+T细胞比率降低,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和抗体反应低下。T细胞分泌
干扰素-γ(IFN-γ)的能力下降,而合成IL-2的功能正常。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功能在EBV感染前正常,感染时增高,而感染后降低。皮肤迟发反应呈阴性。
3.病毒学检查
XLP患者初次EBV感染的异常反应包括抗EBV核抗原(EBNA)抗体滴度下降或缺乏,抗EBV壳抗原(VCA)抗体滴度变化不一,PCR技术检测EBV基因组或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淋巴组织中存在EBNA,可明确EBV感染(阳性率可达100%)。
4.其他检查
FIM急性期时,
肝功能异常包括血清转氨酶、
乳酸脱氢酶和胆红素升高。噬异凝集反应阳性。
应常规做X线检查、B超检查、脑CT检查等,以了解心、肝、脾、肾、脑及肠(回盲区)的病变情况。
1.确诊标准
2个或2个以上姨表关系的男性患者于EBV感染后表现为XLP的任何一种临床表型。
2.疑诊标准
(1)主要指标 男性患儿的基因分析证实存在XLP位点突变相关标记;或男性患儿于EBV感染后出现XLP临床症状;
(2)次要指标 EBV感染前高IgA或IgM血症及低IgG1或IgG3;EBV感染后抗EBNA抗体出现弱或缺如;第二次与噬菌体φX174接触后不能发生lgM-IgG转换。单个患者符合2项主要指标或1项主要指标和2项次要指标者,可确诊为XLP。
3.可疑人群
任何与XLP患者有姨表关系的男性均为高位人群。
1.EBV感染前的预防性治疗
可定期注射富含EBV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以预防FIM的发生,但其效果并不可靠。不宜接种EBV疫苗,以防发生全身疫苗扩散。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惟一能治愈XLP的方法,但宜于15岁前进行。因此早诊断、早期进行移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2.FIM的治疗
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发现
依托泊苷具有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可用于VAHS和骨髓再生危象。
环孢素已被成功地用于严重急性FIM/VAHS或XLP再障危象的治疗。
3.低IgG血症的治疗
给予规范的IVIG替代治疗,以预防反复细菌和病毒性感染,但不能防止日后发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
淋巴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