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荧光模型(immuno-fluorescent pattern of antinuclear antibody)是判断
抗核抗体性质范围的荧光染色模型。
具体原理:被检血清中存在针对不同靶抗原性质的特异性抗核抗体,同检测底物靶抗原结合后,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与底物细胞呈现形态各异的荧光染色模型。
通过荧光染色模型分析,可初步判断相应抗体性质范围,指示进步检测特异性抗体。
常见荧光染色模型有:均质型、颗粒型、致密颗粒型、核仁型、核膜型、着丝点型、胞质型、混合型等。
如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脱发、严重龋齿、脸部红斑、光敏反应、贫血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相关的患者。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否。
若与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项目同时检测,建议空腹。检查前天,白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注意不要揉。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均质型
颗粒型
此荧光染色型与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有关,主要见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
干燥综合征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致密颗粒型
此荧光染色型与抗DFS-70抗体有关。
核仁型
核仁颗粒型,常与抗U3nRNP/核仁纤维蛋白抗体、抗RNA聚合酶I抗体相关。
核仁均质型,常与抗PM-Scl(PM-1)抗体、抗7-2-RNP(To)抗体、抗4-6-RNA抗体相关。
核仁点型(1~2点),常与抗核仁形成中心抗体相关。
核膜型
此荧光染色型与
抗核包膜蛋白抗体(
抗板层素抗体或抗gp210抗体)相关,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
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
着丝点型
此荧光染色型与抗着丝点抗体相关,其与局限型硬化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关。
胞质型
分裂间期细胞质荧光染色阳性,又可分为线粒体型(胞质粗颗粒型)、核糖体型(胞质细颗粒型或均质型,有时可见核仁阳性)、Jo-1型(胞核、胞质颗粒型)、细颗粒型(PL-7、PL-12)等。
混合型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的荧光染色模型。有时份血清内因含有多种抗体,可出现不同的染色模型(混合型),用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检测或观察不同分裂期细胞的荧光染色特点,有助于区分所含有的各种荧光染色模型。
(数据来源:张奉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风湿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抗核抗体免疫荧光模型,同种
自身抗体可以出现不同的荧光模型,不同自身抗体可以出现相同的荧光模型。
荧光模型具有定的提示作用,可初步判断相应抗体性质范围,指示进步检测特异性抗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