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由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亦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多侵犯2岁以内多病体弱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我国的发病高峰为5~7月。该病特点是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以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最为常见。沙门菌是人畜共患菌型繁多的肠道致病菌。
1.潜伏期
长短不一,最短者如食物中毒,仅数小时,但多数为1~3天。
2.临床分型
临床可分为急性胃肠炎型、
败血症型(伤寒型)与局部感染型。另有健康带菌者。
(1)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型 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病原。因吃了被这类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临床表现为急性食物中毒症状。潜伏期只有几小时,起病急,病程短只有1~2天。如食物中含活菌多而毒素少,则潜伏期可长达2~3天。起病较缓,病程可长到1周以上。症状为呕吐、腹泻,年长儿诉腹痛,伴
高热。腹泻多表现顽固、难治。每天大便6~15次。粪便性质多样化,常先为水稀便然后成黏液、
脓血便或血水样便,均有腥臭味。患儿多伴有脱水、
酸中毒。由于新生儿对水和电解质代谢调节功能欠完善,故易发生
低钠血症。腹胀较常见,病重时可发生
麻痹性肠梗阻,也可伴有肝、脾增大,咳嗽,
肺部啰音,充血性
皮疹,
黄疸,严重者发生坏死性
小肠炎并发肠穿孔。
(2)败血症型(伤寒型) 中毒症状重,热度高,热程长。表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充血性皮疹多见。此型可单独发生,也可与
胃肠型并发,称混合型。此型易合并休克与
脑水肿。
(3)局部感染型 婴儿多见。①
脑膜炎 多发生在2岁以下。发病最高是在3个月以下。亦可发生脑室膜炎。②局部蜂窝组织炎 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哭闹不安,然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局部红、肿、热、痛,最后形成脓肿。脓肿切开引流以后很快愈合,脓液可培养出沙门菌。③
脐炎 脐部分泌物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④
心包炎或泌尿系感染 可并发心包炎或泌尿系感染。⑤
肺部感染 有些患儿是以肺部感染入院,之后出现腹泻。伴咳嗽者,肺部常可闻啰音,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在1万~2万,
败血症型较高,大于3万且可见中毒颗粒。确诊要依据细菌培养。
2.鼠伤寒沙门菌培养
必须要用增菌法,对粪便、脓液、脑脊液及环境中物品用盐水棉拭子涂抹的标本放在硒酸钠增菌液37℃孵箱增菌18小时,然后接种于SS培养基。
血培养最好取血5~10ml,不加抗凝剂,直接放入
葡萄糖肉汤或葡萄糖肉汤加胆盐培养剂培养,培养温度以42~43℃为适宜。
3.快速诊断
采用菌体免疫膨胀试验。细菌在抗血清与
杆菌肽的联合作用下用1%酸性
亚甲蓝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菌体明显膨胀。以此建立快速诊断,相关性符合率达75%。
4.血清抗体测定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长,或单份≥1:80有诊断意义。
1.支持疗法
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液体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病重者给输血浆或新鲜血。病程迁延者可应用静脉高营养。
2.腹胀
给
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可应用
酚妥拉明,加于小壶静脉点滴。
病重者常合并DIC,应及时应用
山莨菪碱(654-2)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醣酐减少血液黏滞度,静脉滴注或静脉输注。
4.如合并休克或脑水肿
要及时采取相应治疗。
5.婴儿及免疫功能不全者
应及时发现
败血症及局部感染并予以治疗。应特别强调母乳喂养,切忌滥用抗生素。
6.抗生素治疗
目前认为喹诺酮类药及三代头孢菌素对沙门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脑脊液中也可达有效浓度。首选药物是喹诺酮类药,如
诺氟沙星。如患儿抗药,则改用
环丙沙星口服或静脉滴注。对于重症败血症及肠道外感染如
脑膜炎等,最好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噻肟(即
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等,静脉滴注。对体弱患儿和肠道外感染者,均应适当加大剂量并延长疗程,不短于两周。
7.外科引流治疗
对
骨髓炎、
脓胸、关节炎、蜂窝组织炎等炎症,除抗菌药外,应同时行外科引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