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多种维生素组成的复方制剂,含有9种水溶性维生素和3种脂溶性维生素。用于补充维持人体日常生理功能所需的维生素成分。
适应证
根据成人及11岁以上儿童每日摄取维生素的需求量,适用于口服营养禁忌、不能或不足(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肠外营养等),需要通过注射补充维生素的患者。
药物起效时间
尚不明确,与药物本身、患者的病情及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请遵医嘱使用。
药物维持时间
本品的维持时间尚不明确,一天给药1次,遵医嘱用药即可。
药物联用
本品可与那些已事先确定具有可兼容性及稳定性的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电解质的营养混合物混合使用。
禁用情况
已知对本品任一成份过敏者禁用。
已知对大豆蛋白/制品(混合微胶粒中的
卵磷脂是大豆制品))过敏者禁用。
新生儿、婴儿及11岁以下儿童禁用。
本品中所含任何维生素成分的体内水平已过高者禁用。
慎用情况
对花生过敏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由于缺乏研究,建议在怀孕期间不要输注本品。
哺乳期女性:尚不明确本品是否通过乳汁排泄,理论上乳汁中含有本品的成分,哺乳期妇女用药应由临床医生权衡利弊后方可使用。
儿童:新生儿、婴儿及11岁以下儿童禁用,11岁及以上儿童尚不明确本品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老人:通常来说,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肝、肾及心脏功能减退更为常见,且更常患有伴随疾病或其他药物治疗,因此应考虑调整剂量(减少剂量和/或延长给药间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不良相互作用
左旋多巴:当不与外周多巴脱羧抑制剂使用时,抑制左旋多巴的效果。对缺乏多巴脱羧抑制剂的患者,避免摄入任何吡哆醇,本品中含有吡哆醇,需谨慎联合。
可以引起假性脑瘤的药物(包括某些四环素类药物):与
维生素A合用时会增加假性脑瘤(良性/特发性
颅内压增高)风险,本品中含有维生素A,需谨慎联合。
酒精(长期过量饮酒):增加维生素A肝毒性风险。
抗惊厥药(
苯妥英、
磷苯妥英、苯巴比妥、
扑米酮):补充叶酸可增加肝脏的代谢,降低抗惊厥药的血药浓度,增加癫痫发作风险,本品中含有叶酸,需谨慎联合。在补充叶酸期间和停止服药后,进行临床监测和最后血浆水平监测。如果需要,调整抗癫痫药物剂量。
抗血小板药物(如
阿司匹林):
维生素E可增强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本品中含有维生素E,需谨慎联合。与大剂量阿司匹林合用时,可加速叶酸从尿液中排除而降低叶酸水平。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依法韦伦和
齐多夫定等):可能会降低维生素D的水平。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会减少维生素D活性代谢物的形成。
氯霉素:可抑制维生素B
12治疗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本品中含有维生素B
12,需谨慎联合。
去铁胺:维生素C补充过量会增加铁的动员,从而增加铁诱发心力袞竭的风险。
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加氟):与叶酸合用增加细胞毒性,本品中含有叶酸,需谨慎联合。
类维生素A,包括
贝沙罗汀:与维生素A合用时增加中毒风险,本品中含有维生素A,需谨慎联合。
替拉那韦口服液:维生素E含量116 IU/mL,与本品联合超出每日推荐摄入量。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维生素E能增强其抗凝作用,本品中含有维生素E,需谨慎联合。
胺碘酮与维生素B6合用可以增强胺碘酮诱发的光敏性,本品中含有此物质,需谨慎联合。
抗凝剂(如
阿昔单抗、氯吡格雷、
肝素、华法林):与高剂量维生素A合用增加出血风险。
卡马西平:与大剂量尼克酰胺合用可抑制卡马西平代谢。
依赖活性氧自由基起效的化疗药物:高剂量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会抑制化疗药物活性。
胰岛素、降糖药:大剂量尼克酰胺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本品中含有尼克酰胺,需谨慎联合。
铁剂:高剂量维生素E可降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液系统对铁剂的反应,本品中含有维生素E,需谨慎联合。
口服避孕药(混合激素类):高剂量维生素C可导致突破性出血和避孕失败,本品中含有维生素C,需谨慎联合。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并将您所有已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告知医生。
剂型规格
本品为复方制剂,5ml/支,包括视黄醇
棕榈酸盐(
维生素A)3500 IU,胆骨化醇(维生素D
3)220 IU,消旋α-生育酚(
维生素E)10.20mg,抗坏血酸(维生素C)125mg,四水脱羧辅酶5.80mg,二水合
核黄素磷酸钠(维生素B
2)5.67mg,盐酸吡哆醇(维生素B
6)5.50mg,氰钴胺素(维生素B
12)6μg,叶酸414μg,右旋泛醇16.15mg,D-生物素(维生素H)69μg,
烟酰胺46mg
。
具体用法
用法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
用于输注或静脉注射:输注前即刻用5ml注射用水溶解瓶内内容物。
静脉输注时,以5%
葡萄糖或0.9%
氯化钠溶液溶解后静滴。静脉输注时应减慢滴速。
静脉推注时,必须缓慢推注 (不少于10分钟)。
用于肌肉注射:注射前即刻用2.5ml注射用水溶解瓶内内容物。
如果需要同时给予在Y-型汇合处不相容的药物时,应通过分开的静脉管路给药。
复溶和作为
肠外营养混合液成分使用时必须遵守无菌条件。完全溶解后方可抽入注射器,复溶溶液应澄清,原始密封应完好,否则应弃用。
本品加入肠外营养液后,应检查是否出现异常颜色变化和/或沉淀物、不溶性络合物或结晶。
本品作为肠外营养混合液组成成分使用时,应均匀混合最终溶液。
本品复溶液的任何未使用部分应丟弃,不得贮藏供日后使用。
如果溶液剂容器条件许可,给药前应肉眼检查胃肠外给药产品有无颗粒或颜色改变。
推荐所有肠外营养液给药时使用一个最终过滤器。
用量
成人及11岁以上儿童:每日1支。
特殊剂量:对营养需求增加的病例(如严重烧伤),本品可按每日给药量的2至3倍给药。
药物漏用
本品为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的处方药,需要医务人员使用,一般不存在漏用,使用过程中剂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漏用后应尽快补充。如果您有不能确定的情况,请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的表现
维生素急性或慢性过量(尤其是维生素A、B6、D和E)可引起有症状的维生素过多症。
维生素A过量给药会导致以下症状:
急性(超过150000 IU剂量),临床症状:胃肠道紊乱、头痛、
颅内高压(在婴幼儿可见囟门隆起)、视神经乳头水肿、精神失常、易怒、惊厥、迟发性脱皮等。
慢性(慢性毒性的危险发生在某些非维生素A缺乏的长期超生理剂量补充的患者),临床症状:
肝功能不全、颅内高压、长骨皮层增厚和早熟性骨骺融合、头痛、搔痒、呕吐、
黏膜干燥等。这些诊断一般基于存在虚弱或在肢体末端皮下肿胀性疼痛。X线显示尺骨、腓骨、锁骨和肋骨骨干的骨膜增厚。
药物过量的处理方法
停止给药,减少钙摄入,增加利尿及再水化。
以下患者维生素过量的风险尤其高:有多个维生紊来源并且某种维生素补充总量不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患者:对维生素过多症易感性增加的患者。
维生素过量的治疗措施通常包括停止维生素给药和其他相应的临床措施。
以上应对方式仅供参考,如发生药物过量,请立即到医院就诊。
药物停用
本品罕见急性过敏反应,但一旦发生下列急性过敏反应变现,如
皮疹、荨麻疹、瘙痒、胸闷、呼吸困难等急性过敏表现,应立即寻求急救处理。
输注过程除了检查溶液,还应定期检查输液器和导管是否出现沉积物。一旦出现呼吸窘迫的征象,应停止输注,并启动医疗评估。
出现过量慢性维生素过量中毒症状时,立即停药。
治疗疗程结束或体内维生素水平正常可以正常饮食后,请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如果您用药后感觉其他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不良反应的表现
免疫系统疾病:全身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如呼吸窘迫、胸部不适、咽喉发紧、荨麻疹、
皮疹、红斑、上腹不适、心脏骤停并导致死亡。
心脏器官病症:心动过速。
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呼吸急促。
胃肠系统疾病:呕吐、恶心、腹泻。
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瘙痒。
代谢及营养类疾病:
维生素A升高、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
肝胆系统疾病: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胆汁酸、血
碱性磷酸酶升高。
全身性疾病与给药部位反应:发热、全身痛、注射部位反应(灼烧感、皮疹)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对产生局部刺激患者,建议采用缓慢静脉注射或深层肌肉注射,必要时可以外用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药物局部对症治疗。
对于过敏反应,需要立即停药,必要时口服
氯雷他定片或外用糖皮质激素如
氟轻松乳膏等药物治疗,严重者如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需要及时就医抢救,如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或
肾上腺素等。
对于其他不良反应如消化、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可以密切观察,一般为一过性不良反应,不需要处理。若转氨酶升高,必要时使用保肝药如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如果用药后感觉其他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药物贮存
遮光,密闭,在阴凉干燥处(不超过20℃)保存。
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其他
实验室检测干扰:取决于所使用的试剂,血液和尿液中的抗坏血酸可能造成某些血糖和
尿糖检测系统的尿液和血液中
葡萄糖检测值偏高或偏低。
建议对有维生素B12缺乏风险的患者和/或计划补充数周本品时,在开始补充本品之前应评估维生素B12水平。
本品不含维生素K,需要时应单独使用后者。
一般监测:应监测长期以胃肠外复合维生素作为维生素补充唯一来源患者的临床状态和体内的维生素水平。需要特别重点监测以下情形中维生素是否补足:
透析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1水平。
癌症患者体内维生素B2水平。
肾功能损害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6水平。
由于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可能对个别维生素需求增加的患者,须通过针对性的补充来改善一种或多种维生素的缺乏。
肝功能损害患者可能需要个体化的维生素补充方案。
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需要根据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和患者的伴随医疗状况接受个体化的维生素补充方案。
每支本品注射剂含24mg钠(1mmoL)。正在限制饮食中钠盐摄入量的患者用药时应考虑到此点。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