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细菌侵犯尿路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小儿尿路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呕吐等,也可能无明显症状
病原体侵犯尿路所致,以细菌为最常见
本病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小儿尿路感染也称为小儿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血运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组织而引起的损伤。
小儿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呕吐等。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类
症状性尿路感染: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无症状性菌尿:患儿无明显症状,但检查尿液时可发现病原体。
发病情况
据报道3%~5%女孩和1%~2%男孩得过一次小儿尿路感染,女孩第一次诊断尿路感染的平均年龄为3岁,而男孩绝大多数发生在1岁内。
1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男孩和女孩发病率分别为3.7%和2%;之后女孩比男孩感染了高于男孩,分别为3%和1%。
未做包皮环切术的男孩尿路感染发病率是已做环切术男孩的5~20倍。
大肠埃希菌是小儿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60%~80%。
致病原因
小儿尿路感染是病原体致病性和宿主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原体致病性
病原体可通过尿道口上行感染膀胱、肾脏,引起
膀胱炎、
肾炎。
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原体感染经过血液循环进入尿路也可造成感染。
结肠内和盆腔的病原体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肾脏周围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
宿主内在因素
新生儿和小婴儿尿道口经常被尿液、粪便等污染,造成局部防御能力差,容易上行感染。
婴幼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尿道周围正常的菌群,容易发生菌群紊乱。
尿路分泌型IgA浓度降低提示局部免疫功能低下,会增加感染的可能。
尿道周围正常病原体种类的改变和尿液性状(如因饮水少而变浓)发生变化,会为病原体的侵入制造条件。
尿路上皮细胞异常时不能识别病原体时容易反复感染。
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
高钙血症、高血压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升高。
发病机制
大量病原体在尿道周围区域定植后,上行至膀胱和肾脏。
病原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会触发细胞因子反应,从而产生局部炎症反应。
在肾脏中,病原体侵袭会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肾脏瘢痕形成。
主要症状
急性尿路感染
新生儿
可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皮肤苍白、拒哺等症状。
部分患儿可有嗜睡、抽搐等症状。
婴幼儿
发热、反复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最为常见。
患儿排尿时可有哭闹不安的情况,尿布有臭味,尿布疹长时间不能痊愈。
一般2岁以后的患儿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逐渐明显。
年长儿
以发热、寒战、腹痛等全身症状突出,常伴有腰痛。
患儿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偶见肉眼血尿。
慢性尿路感染
如果感染长时间得不到控制,会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
患儿可出现身高和体重不能正常增长、脸色和嘴唇苍白、乏力、精神差等症状。
无症状性菌尿
患儿无明显症状,但检查尿液时可发现病原体。
并发症
败血症
病原体经泌尿道进入血液可引起
败血症,常见于新生儿。
患儿可出现
高热、寒战、惊厥、面色苍白、嗜睡等症状。
肾瘢痕
可表现为血尿、尿液中有泡沫等症状。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果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尿频、尿急、尿痛、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新生儿科
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等症状也可到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长应记录儿童排尿的次数以及尿液的性状,近期是否有发热,体重增长情况等,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是否有发热、尿频、尿急、腹泻、呕吐等症状?
每天排尿多少次?尿液是什么颜色,是否有泡沫?
孩子排尿的时候是否会哭闹?尿布是否有臭味?
孩子最近体重增长情况怎么样?
病史清单
孩子出生时或出生前是否诊断为尿路畸形?
孩子是否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
高钙血症、高血压等疾病?
孩子是否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1小时
尿白细胞排泄率测定、试纸条亚硝酸盐试验和尿白细胞酯酶检测
影像学检查:超声、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退热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诊断依据
病史
出生时或出生前有尿路畸形。
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
高钙血症、高血压等疾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
临床表现
患儿可有发热、尿频、尿急、腹泻、腹痛、呕吐、
排尿困难、血尿、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女童可能有外阴发红、分泌物多等症状,男童可能有包茎合并感染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用于初步判断有无感染、血尿等。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提示存在感染、血尿。
留取尿液后应尽快进行检查,如延迟检查,室温下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会显著升高。
1小时尿白细胞排泄率测定
可计算尿液中白细胞排泄率,用于判断有无感染。
白细胞数>30×104/h为阳性,可怀疑尿路感染;<20×104/h为阴性,可排除尿路感染[1,2]。
试纸条亚硝酸盐试验和尿白细胞酯酶检测
可用于快速判断尿液中有无病原体或白细胞,特异度较高。
试纸条阳性提示存在病原体或白细胞。
新生儿、大量利尿或饮水等可能造成假阴性结果。
尿培养
尿培养及菌落计数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
通常认为中段尿培养菌落数>105/ml可确诊。104~105/ml为可疑尿路感染,<104/ml认为标本被污染。
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儿的性别、尿液收集方法、病原体种类及繁殖力等综合判断,通常认为通过耻骨上膀胱穿刺获取的尿培养,只要发现有病原体生长,即有诊断意义[5,6]。
尿液直接涂片法
用于寻找尿液中的病原体。
如每个视野都能找到一个病原体,表明尿内病原体数>105/ml。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肾脏、输尿管等有无发育畸形,了解肾脏有无发生慢性损伤或
瘢痕及其进展情况,可辅助诊断尿路感染。
超声
主要用于检查肾脏大小、有无泌尿系统发育畸形。
对于曾经做过泌尿系超声检查而无异常的患儿,可暂缓超声检查。
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
可检出尿道和膀胱的解剖异常、
膀胱输尿管反流及严重程度分级,是确定患儿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其严重程度的首选检查。
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可观察到尿液从输尿管反流入膀胱。
检查后应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
鉴别诊断
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
相似点:尿路感染与
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初期都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不同点: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尿常规检查中可有红细胞增多、少数白细胞,多数患儿可有管型和
蛋白尿,多伴有高血压、水肿,尿培养为阴性。而尿路感染可见白细胞升高,尿培养为阳性。
肾结核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发热、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不同点:
肾结核多见于年长儿童,可有接触结核患者的病史或牧区等接触史,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尿液中可查到结核分枝杆菌。T-spot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结核菌感染。
高钙尿症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尿频等症状。
不同点:高钙尿症尿钙/
尿肌酐>0.20、24小时尿钙>4mg/kg,尿培养为阴性。尿路感染患儿尿钙通常正常,尿培养为阳性。
急性尿道综合征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
不同点:急性尿道综合征尿培养无病原体生长或为无意义性菌尿,尿路感染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生长。
治疗目的:尿路感染明确诊断后应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感染,防止复发,矫正尿路畸形,防止或减少发生肾脏损害。
治疗原则:本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早期规范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尤为重要,存在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的患儿应该通过手术干预去除病因。
一般治疗
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患儿应多饮水促进排尿,小婴儿可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
用清水清洁会阴,保持局部卫生。
鼓励患儿正常饮食,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菌药物
根据感染的部位、途径、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对于
肾盂肾炎患儿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对于
膀胱炎患儿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
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有血源性感染或全身症状(发热、寒战、腹痛等)明显的患儿。
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有利于针对性地杀灭病原体[3,4,7,8]。
症状性尿路感染
杀灭尿液中的病原体,促进康复。
对于病情较轻、患儿能自主服药的,开始时可以口服用药,但如果患儿口服治疗效果差或者病情比较复杂、严重者则主张静脉用药。
治疗开始后应按需复查尿液,必要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
无症状性菌尿
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等。
上述药物治疗7~14天。之后采用小剂量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待尿路畸形矫正治疗。
再发尿路感染
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等。
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选择2种抗菌药物,需要治疗10~14天。之后需要用小剂量药物维持治疗,防止再次复发。
退热药物
儿童体温≥38.5℃且伴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应用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
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计算用药剂量,并及时补充水分。每次只选择一种退热药,不建议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也不推荐交替使用两种药物退热。
抗胆碱能药物
可碱化尿液,减轻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可能出现皮肤干燥、口干、
眼干、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需要注意观察。
手术治疗
男童如因包茎或包皮过长导致反复发作,可考虑包皮环切术,降低复发的概率。
膀胱输尿管反流保守治疗无效或V级以上患儿可通过手术矫正,防止肾瘢痕形成,手术方式有内镜下Deflux注射治疗、开放式膀胱输尿管再植手术和腹腔镜下膀胱输尿管再植手术等。
灌注治疗
对于全身给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
慢性膀胱炎患者可采取膀胱内药液灌注治疗。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膀胱、输尿管等部位,杀灭病原体。
治愈情况
小儿急性尿路感染经过合理治疗可以治愈,多数患儿在数天内症状逐渐消失。
但是约50%的患儿可反复发作或者再次感染,尤其是伴有尿路畸形者[1,2]。
危害
如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可能导致
败血症、肾
瘢痕,影响肾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患儿上学或日常生活中尿频、尿急,会影响其注意力,可导致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
尿痛会导致患儿哭闹或影响正常睡眠。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已经添加辅食者可以适量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婴儿应继续坚持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不足者可添加配方奶制品。
多喝温水,保持一定的尿量,可促进体液的新陈代谢,从而稀释尿液并促进病原体的排出。
生活管理
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逐渐恢复后可以适量运动。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每天开窗通风。
避免过度劳累,学习压力较大时要注意舒缓情绪。
卧床休息期间,家人要注意陪伴照顾患儿,以避免恐惧不安的心理。
病情监测
尿路感染有可能反复发作,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随诊复查
急性疗程治疗结束后,需要每个月随访一次,需要随访3个月,如果没有复发,认为治愈。
反复发作的患儿,需要每3~6个月复查1次,可能需要随访两年以上。
预防
婴儿时期要及时更换纸尿裤,便后可用清水清洁干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儿童内裤建议与成人分开洗,洗净后晒干储存,并选择宽松、棉质的内裤。
儿童洁具建议单独使用,不要和成人混用,防止病原体污染尿道后发生上行感染。
儿童可以用清水清洗外阴,女童要从前向后擦洗,不建议用任何洗液,防止破坏正常菌群。
男童有包茎或包皮过长时,如果反复感染,可考虑手术治疗。
女童有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情况时,要及时治疗。
有尿路畸形的儿童,建议泌尿外科积极治疗。
平时要多饮水、多排尿,避免憋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